Saturday, May 31, 2008

雜感一二(2): 謝天?

幾經思考, 原本唸工程的大學室友L 終於在去年10月決定轉行到法律. 在這不算小的轉變裡,這一次我扮演的不但是旁觀者,或許還是唆使者(之一). 當然,最後決定在她, 努力的過程也在她, 我只是在她猶豫的當初分享一些想法, 介紹一些朋友如H.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 L如願申請到學校, 並將於今年暑假到美國來唸JD.

謝天?
在確定被錄取後她開始寫email,或通知或感謝這些在過程中協助她的人, 這其中當然也包括H. H收到信之後對我說: "我不值得被感謝,因為我只不過是個中間者, 介紹L認識G而已.要謝, 就謝G吧! "

"要謝就謝G吧!"讓我想起"就謝天吧!" 我固然喜歡陳之藩的文章,卻對"因為要感謝的人太多,就感謝天吧!"這句無法認同. 人當然是社會的動物, 社會現象因果複雜,但往往又環環相扣. 雖然一件事情的成就有許多不知名的幕後英雄, 但對於眼前清楚協助過自己的人直接表達明確的感謝不更是理所當然嗎? 難道要捨棄親自道謝的機會, 矯情登報謝天不成?

於是我對H說:"謝你也是應該吧, 如果不是你,她怎麼會認識G? 你太客氣了"
H接著對我說: "當然,她連我都謝了, 也在給我的信中提到G,想必一定也會寫信去謝謝G. 只不過, 她實在太客氣了!"


決定就讀的學校之後, L開始忙碌於行李準備與簽證事宜.

Return to Me*
我在L申請到的學校之一,也是她決定去就讀的大學所在地的城市住過. 更具體的講,曾在該大學就讀過. 這當中其實還有一段往事.

當時我們一起 “老了出麻疹”, 在工作好幾年後決定申請學校出國唸書. 雖然申請的標的不同(我申請博士班,她厭倦研發工程師的生活,轉行申請MBA), 我們同一天去考GMAT,一起蒐集資料. 偏偏這所目標學校之一的網站我從來沒有連線成功, 但是線上申請卻是當時身在海外的我最方便的方式, 苦惱之外, 除了重複嘗試別無他法. 某日, 我收到L寄來的 email, 裡面有個壓縮的檔案. 打開之後發現她在聽了我抱怨之後也試著連線, 沒想到就成功了. 她把整個網站與連結全部壓縮後寄給我. 根據那個壓縮檔, 我把資料準備齊全之後又嘗試了一次, 而那一次, 也是我報到前唯一成功的一次. 當時該學校並非她的目標學校之一, 這麼細心的體貼, 當下令我情緒翻湧.

時移事遷, 近日聽到她抱怨連不上該校網站, 這段往事也躍然心頭. 而我也因為曾在該校就讀, 現在才可以解答部份疑惑.


L開始詢問一些必備的行李, 準備展開人生另一個階段.

Pay it Forward
曾經幾次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異國他鄉展開生活, 我深刻了解舉目無親亦無友的困難. 我剛到MN的時候也受到這種"朋友的朋友"的照顧. 這種大家都是自己人的熱心, 讓鄉愁變得容易應付. 出自"己所欲,施於人"的同理心, 只要獲悉朋友要搬到一個新的地方, 而我碰巧有其他朋友正在或曾經在該地生活,我都會雞婆的主動介紹, 希望新人得到協助,舊人結交新友.

單純的介紹事件竟也有錯綜的一面. 事情發生在去年大約此時. 我介紹朋友A給朋友B認識. 認識B已經十年有餘, 認識A也有十年. 如同以往, 在得知A即將搬到另一個城鎮,我主動介紹B讓A認識.沒想到一個月餘B打電話來"了解A的為人". 聽完抱怨之後歸納幾點原由:
(1)生活習慣不同: A一開始就緊迫盯人,電話不斷. 也許因為A還習慣台灣拿手機聊天的方式, 接二連三催電卻都只進了語音信箱, 口氣也因此一次次更急. 事實上美國的手機是撥打與接收都要算錢的. 因此B希望先透過email聯絡,最後再用電話確認即可.
(2) 時間不巧: 後來總算接通了,卻又因為時間正值期末考時,兵荒馬亂,B表示只能先約好接機時間,待考完後再詳細聯絡. A卻將此解讀為B的推託而有所不滿. 另外, 因為是期末考期間, 時間有限. 原本約定接機後由另一對夫妻陪同A去找房子,晚上再接A一起用餐. 但A卻在B要回學校的途中再度要求希望B能夠陪自己去找房子.B表示實驗的時程早在各把月前就已經與教授敲定,無法更改. 雙方各自堅持, 因此造成不快.
(3) 宗教信仰不同: A與B分別是基督教與佛教兩個不同宗教的虔誠教徒. A一到了當地就希望B在週末帶他去教會.但一來B本身沒有參與教會活動的習慣, 也因此對教會消息不清楚. 無奈又被解讀不願相助.

有了這次慘痛的經驗, 現在替L介紹朋友特別小心. 幸好, 這次我是多慮了. 中學就隻身到台北念書的她, 不但獨立且樂群. 過兩天L將與陪我上法院的Ling一起用餐.

得知L是我大學室友後, Ling對我說: “你都說, 你念書時不喜歡人家吵, 你不念書時又要人家陪你玩. 這樣聽來, 她應該脾氣不錯才能治你這小搗蛋, 呵”.
我: “ 是啊, 我每次看書50分鐘就說要休息眼睛, 其實就是要找別人玩, 逼得她最後要考研究所的時候只好到洗衣房唸書, 躲避我的騷擾”
Ling: "通過幾次email, 她都很客氣. 放心好了, 我不會欺負她的啦. "


L即將展開環島之行拜訪同學. 不但謝天, 我看到的還是她客氣地感謝這些協助過的人. 即使眼前還有挑戰, 我彷彿已經看到她順利中年轉業, 成為專利法律師的那天.

-----
* Return to Me 和 Pay it Forward是兩部我非常喜愛的電影, 推薦喔! 不確定中文翻成什麼.
此類文章前一篇: 雜感一二:中年轉業?




Friday, May 30, 2008

從莎朗史東的報應說看台灣嗜血媒體

╓回應 “對外電入返聯公投結果的報導” 與讀 “有偏見的媒體不好嗎?” 有感 ╜一文裡我藉由一篇經濟學畢業論文(即 “有偏見的媒體不好嗎”)就邏輯論述的方式討論偏見媒體的影響.邏輯論述是方法, 目的在感嘆與批評媒體亂象. 這篇部落格的其中一個回應是這樣的:

“BT看了那篇論文之後,覺得從標題開始就想譁眾取寵,很不欣賞。大家對台灣媒體的行徑都非常倒彈,但是就算明眼人一直去抓包,或是爆發腳尾飯事件,爛新聞還是永無止盡。這也是台灣社會演進的陣痛嗎?”

對此, 我的回應是這樣:

“我倒是對標題沒什麼意見. 我個人認為,作者也許一開始就想研究偏見媒體的效果,既然結果與直覺相違,用個比較引人側目的標題也不為過

當然我也不能排除作者是先制定標題再去量身訂做吻合該結論的前提,再導模型.即reverse engineering是也. 但即便如此前提是否與實際社會吻合才是引用者更加注意的,畢竟多數模型都是為了簡化起見做了一些假設,否則變數太多無法處理

我擔心的正是這種引用者刻意扭曲下的斷章取義或是穿鑿附會. 研究者簡化模型雖無可厚非,引用者卻不可不察. 雖然我不認為台灣媒體,特別是那些沒水準的媒體如此"有水準"的去引用專業論文的結論,但我卻要打預防針先提出來該文的結論不適用於台灣社會. 當然也是想藉由邏輯的方式理性論述.我不認為這種畸形現象是社會演進的陣痛, 我認為是1)多數人邏輯太差,即便是受高等教育者也是,我有太多與朋友交談的經驗一再印證這種想法就不詳述了 2)媒體缺乏自律與職業道德, 3)台灣民眾偏袒媒體造成的--我在文末提及,多數人選則邊看邊罵,少數人以後不再看該媒體.既然邊看邊罵,爛媒體一樣有收視率那麼哪來的改正的動機呢? 這種現在在報紙電子化的結果更加明顯因為網上閱讀率居高不下的話,就跟邊看邊罵電視照樣有收視率一樣”

現在 “我擔心的正是這種引用者刻意扭曲下的斷章取義或是穿鑿附會.” 正好說盡莎朗史東的 “四川地震是鎮壓西藏的報應”其實是這種“引用者刻意扭曲下的斷章取義”.


為什麼是斷章取義?

先來看看她整段是怎麼說的:
“Well you know it was very interesting because at first, you know, I am not happy about the ways the Chinese were treating the Tibetans because I don’t think anyone should be unkind to anyone else. And so I have been very concerned about how to think and what to do about that because I don’t like that. And I had been this, you know, concerned about, oh how should we deal with the Olympics because they are not being nice to the Dalai Lama, who is a good friend of mine.

And all these earthquake and stuff happened and I thought: Is that karma[1], when you are not nice that bad things happen to you? And then I got a letter, from the Tibetan Foundation that they want to go and be helpful. And that made me cry. And they ask me if I would write a quote about that and I said, “I would.” And it was a big lesson to me, that some times you have to learn to put your head down and be of service even to people who are not nice to you. And that’s a big lesson for me...”

明明是她自省,內心轉變的過程: 從內心自我懷疑四川地震是否為業障(Is that karma, when you are not nice that bad things happen to you?) 到被圖博基金會以德報怨的信感動而認為學了寶貴的一課(And it was a big lesson to me, that some times you have to learn to put your head down and of service even to people who are not nice to you). 但後半段卻不見報導,硬是被斷章取義成為 “報應說”.

看一下台灣媒體刊出的新聞:

"東森新聞 5/27/2008的報導 : 地震是報應? 莎朗史東言論遭撻伐 香港人拒看她電影
“莎朗史東25日出席坎城影展時,被記者問及對四川強震的看法,她則回答,「因為他們(中方)對達賴喇嘛不友善,而達賴是我的好朋友,現在發生這個地震,應該是報應吧……非常有趣…我對中國人對待西藏人的方式不滿意,然後地震這些事情就發生了,我想這是業障(Karma)嗎?壞事在你不注意的時候降臨。」 "


明明原文是一開始就講 very interesting, 即使不知道very interesting可以有別種意涵(如果是我翻譯的話, 根據前後文我會翻成"非常有意思"來涵蓋她前後的心理轉變), 該報導將其順序顛倒,放在" 應該是報應吧"的後面, 這種刻意扭曲,不論是蓄意顛倒是非,還是製造新聞辛辣, 都是其心可誅.


又,後面的怎麼就不翻譯了? 就不引用了? 這就是我所謂的斷章取義!!報導中還提到:

"據了解,莎朗史東和達賴喇嘛的私交甚篤,但她極富「聯想力」的認為四川天災與西藏政治問題有關,嚇傻了在場的中外記者。…………………. (我想,她再怎麼有聯想力,也比不上"台灣某立委說西藏問題是當時阿扁政府透過蒙藏委員會操控的"有想像力吧!)

如今,莎朗史東卻因「地震報應」說,引發各界痛批她冷血沒有人性,成為最新的中國全民公敵;從此等的撻伐聲浪看來,莎嬸確實辜負了中國影迷對她的喜愛與期待。”


斷章取義, 不尋找原文求證外還擅加評語, 這就是我當初要打預防針的擔憂, 現在果然又發生了. 猶有甚者, 她因此受到抵制, 同家媒體還於報導莎朗史東一句報應損失17億元 CNN:這或許也是業障!中指出, “套句莎嬸自己說的話:「我想這是業障嗎?當你對別人不好,壞事就會發生在你身上。」”幸災樂禍的態度令人作嘔.

TVBS 的「因果報應說」發酵 史東人人喊打 也做類似報導.

在You Tube發達的時代,專業媒體查證原文有這麼困難嗎?與其在事後(一天後2008/05/28 18:05)報導 "四川強震/莎朗史東「報應說」惹禍 都因翻譯失真?"中加註,何不事先查證?而且加註還要打問號, 似乎很不甘願.


[1] karma
Pronunciation:
\ˈkär-mə also ˈkər-\
Function: noun
Etymology: Sanskrit karma fate, work
Date: 1827
1often capitalized : the force generated by a person's actions held in Hinduism and Buddhism to perpetuate transmigration and in its ethical consequences to determine the nature of the person's next existence
2: vibration 4

-----
延伸閱讀: 
莎朗.斯通事件的是非曲直 by 浏星雨
媒體腦殘骸是你腦殘?-沙朗。史東事件揭密

當愛心變成....

先看/聽一段影片: 2008 W.H.O.大會中國代表全發言(07:04)

1999南投什麼時候變成嘉義地震? 當初彼岸還曾經對第三國救援干預與阻撓, 現在變成她們幫台灣?

什麼叫做"正當權益"? 什麼叫做中國"替台灣創造條件"?

當台灣去救災得拔掉國旗國徽, 當中國來台比賽可以五星旗揚卻不許我們自己的國旗飄揚;

當對四川的愛心捐款變成兩岸統一的證據(那麼新加坡當時也派人來台協助, 我們跟新加坡統一好了嘛! 反正台灣媒體也好官員也好也很喜歡說"新加坡能, 台灣為什麼不能"),

當"台灣申請加入WHO"變成"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 還記得上次叩關中國說的"誰理你們?"嗎?

真的想要和這樣的國家統一? 為什麼這些報導台灣媒體找不到? 為什麼媒體關心馬總統短褲跑步, 為什麼狗仔關心陳幸妤勝過台灣加入衛生組織的新聞?

Sunday, May 25, 2008

移植

移植前種在溫室內的豆莢 : 最高的那兩株


移植到菜園去


這是本來就種在菜園裡的豆莢. 播種時間早了溫室裡的一周, 但卻發芽得慢. 可能室外太冷了.




菜園裡其他植物:
西洋菜watercress

青蔥


九層塔?


生菜



小黃瓜.可憐的是才剛移植到菜園就因風太大而折斷腰隻 (傷心).


希望這些小而不可辨識的幼苗也是黃瓜...下次等大一點才移植




其他照片見: 0525移植相本

Saturday, May 24, 2008

搭飛機雜記(1): Lost in translation?

不管是國內線或是國際線, 飛機上都會配有空服員(flight attendants)數名. "空服員"在台灣(至少口語上)被翻譯成"空姐"或是"空 少". 雖然長相, 身材的限制沒有在這個翻譯裡面透露出任何玄機, 但是 “姐”這個字如果當成小姐來解,顯然暗示這是個年輕女性所從事的職業. 至於 “少” 字我想不出除了 “少爺”外的第二個解釋, 因此"空少"除了年紀上的意涵外,還隱約有身份的象徵, 也難怪台灣一般將空服員想像成帥哥美女, 收入豐厚, 工作時間少(但時間特殊)的一種特殊職業了.

審美觀固然因人而異, 年輕, 體格好或說身材好的刻板印象似乎深植在我腦裡. 多年前我曾經注意過報上徵才廣告, 記得當時國泰航空對空姐的身高限制是158CM, 華航是160CM; 至於對空少的要求則是在172CM以上. (最近重新google一下對女性空服員的身高要求似乎沒有更動.至於對於男性身高之要求則不得而知.)

當時我對身高的限制沒有太多的理會, 只認為那和長相一樣,是外觀上的要求.這個想法到了自己是空中飛人(frequent flyer)之後才有有所改變: 其實身高上的限制有工作上的必要性. 舉例來說, 搭國際線的時候, 因為飛機機體較大, 頭頂上的置物架也相對較高. 我不算高的,但也符合華航的身高要求,一般來講我都可以自行把隨身行李上架. 但當隨身行李偏重時也會覺得吃力. 由此我體認到對空服員,尤其是對空姐的身高要求 (畢竟男性要低於此身高很少吧)有其必要性, 至少必須可以協助旅客將隨身行李放到頭上的置物架.

話說回來這種空“姐”的刻板印象在搭乘美籍各航空公司時受到很大的挑戰.很多時候要稱呼她們是空 “姐”實在太過勉強, 空“媽”才是比較正確的吧! 以前的澳洲同事甚至稱UA為 “阿媽航空” (the Grandma Airlines), 原因就在於其空服員,尤其國內線,往往非常 “資深”. 至於身材曼妙原本就是種奢求,有好幾次碰到的除了 “資深”之外, 走在狹窄走道上甚至得側身而過,與坐在靠走道位的乘客爭空間而擁擠不堪, 遑論曼妙.

台籍航空公司這種年紀或是體重的(不成文的?)上限規定在我看來似乎象徵性地 物化空服員. 空服員原是服務業, 對於身材容貌與體格上的要求的確需要符合工作需求, 但也不該淪為選美競賽. 我 “崇洋”的心態下歸納出: “職業無貴賤”在先進國家被落實的遠比發展中國家徹底, 也因此物化特定職業如空服員程度相對上輕微很多. 再舉另外一個例子. 曾經在台灣許多信用合作社規定櫃檯小姐一但結婚就失去工作. 在勞基法日益成熟, 銀行業等眾多產業相繼納入勞基法的規範範疇後. 這種 物化特定性別或是特定職業的象限得到改善.

如果, 物化的程度與國家社會的進步程度成反比, 那麼最近一次的飛行經驗讓我對此有更深刻的體認.

事情發生在前幾天前往MI的飛機上. 前往聖地牙哥時差點送飛機,避免重蹈覆轍下我提前出門. 悠悠晃晃的到了登機門, 買了咖啡還幫朋友買了星巴克的城市杯後, 我好整以暇的喝著咖啡, 觀察著人來人往. 遊走的思緒突然被一個略微跛腳的小兒麻痺患者所吸引.不算高的他(很確定沒有六呎,最多五呎6吧)身上穿著空服員的制服, 輕微但一瘸一瘸地拖著隨身行李走向登機門.熟悉地和地勤人員打招呼後他走進登機門. 我訝異地說不出話來! 不是因為他不夠高挑, 而是因為他竟然是輕微的小兒麻痺患者! 他那一腳厚底另一腳薄底的特殊鞋子隨著他走路發出聲音讓人難以不加注意.當時我還無法百分之百相信他是空服員;我心裡選擇放棄他身著空服員服裝的證據, 寧可猜想 “他只是個地勤人員吧!” (可見成見或刻板印象誤導之深啊)

登機後我往座位走去發現他已經站在機尾待命. 我看著他協助乘客置放行李. 接著準備起飛, 他一手扶著椅背另一略微彎曲的右手—顯然也是小兒麻痺不留情所留下的印記—熟練的關上頭上的行李置物箱. 起飛了.此時我不得不相信他是空服員.

雖然親眼見他協助旅客放置行李,“他可以勝任這個工作嗎?”的懷疑並沒有完全消除. 我的詫異在飲料服務時再度得到試驗.流程方便起見, 大部分的飲料或是餐點服務都是由兩端開始, 到了2/3至將近中間處也許兩個空服員會合,速度較快的一方負責尚未被服務的乘客. 我的座位在飛機機體2/3處,剛好提供一個很好的觀察點. 我看著他推著推車詢問旅客需要的飲料, 再看他倒推著推車收拾用完的空杯子. 倒退行走雖然有點吃力, 動作還算靈活. 我心想: 也許只要通過速度測驗即使有輕微肢體殘障也可以擔任空服員吧!

芝加哥轉機後我再度搭上原班機到密西根. 飛機尚未起飛我已經需要使用化妝室. 走到位在機艙末端的化妝室我又看到他. 也許亞裔乘客不多 (希望不是因為我剛剛一直盯著他觀察的緣故啊), 他竟然認得我,主動與我打招呼說: “嗨, 又見面了!原來你是要到密西根啊”, 我笑笑說: “是啊, 不過我現在得用廁所了免得替你製造更多打掃工作”便轉身進了化妝室.

再度回到座位我的懷疑雖然減少卻未完全消除. “如果是緊急時候他真的可以應付得來嗎?” 畢竟安全是第一要務, 但我也相信以美國重視飛安的程度, 他是通過測試得以勝任才擔任空服員的. 我想起我第一次搭乘美國國內線的經驗.

1992年我第一次到美國. 在某段國內線時我剛好被安排在逃生門那排. 也許亞裔在當時還不是那麼普及, 而我所到之處又不是加州等眾多華人出沒的城市, 飛機還沒起飛就有一個空服員前來問我: “你坐在逃生門的位置, 請問你會英文嗎? 因為根據聯邦規定, 逃生門位置的乘客必須會英文, 在緊急時候才能配合空服員操作."我簡單的回答說 “會的”. 過了一會,又有另一個空服員走過來問我: “請問我可以看一下你的身分證明嗎?” 我回答: “可以,但是你為什麼需要看?” 空服員對我解釋 “因為這裡是逃生門,聯邦的安全規定必須是16歲(或14歲? 年代久遠, 印象模糊了)以上才可以.” 第二次被問話的我有點不耐,便對她說: “第一,我已經超過那個年紀了, 第二, 你們的地勤人員剛才劃位時後就看過我的證件了才敢把我放在這個位置的不是嗎? 不然她就失職了. 第三, 你的同事剛剛來問我會不會講英文時候也可以順便問啊,幹麻要分兩次問?” 阿嬤航空公司的航空器上年紀比我大了一截的她尷尬的說聲 “抱歉打擾你了”之後沒有看我的身分證件就離開. 類似的例子在我後來的商務出差又發生了幾次.從那時候起, 我打從心裡認為美國的航空公司比較注重飛安. (寫這段時突然發現原來我從十幾年前就這麼機車了啊:P)

又到了送飲料的時間. 他問我 “還是要番茄汁不加冰嗎?”我說: “不,我想喝水就好了.” 相對於其他美國空服員, 他的服務算是很好的. 似乎認識坐我旁邊的乘客, 他和她話起家常. 不過服務態度其次,安全才是首慮.至少我如此認為.到此時我心裡面依然抱著疑惑.

我心裡的疑惑在上網查詢後得到解答. 雖然沒有找到西北航空的規定,我找到聯邦對空服員的規定. 基本上所有空服員都必須經過聯邦認證; 他們必須完成訓練,包含疏散, 救火,緊急醫療等訓練. 此外空服人員必須口齒清晰. 航空公司對於年紀,體格與外觀上也會有相關規定,但以沒有明顯可見之刺青或穿洞等為要求. 高度上必須足以操作頭上的置物箱,因為那是緊急器材放置處. 年紀上相關的規定不是上限,而是下限: 依航空公司而異, 一般至少須18至21歲. 我對此些要求的解讀是口齒清晰以確保空服員在緊急狀況時可以清楚指揮緊急逃生的程序與步驟; 高度上的要求除了協助旅客放置行李外,最重要是安全考慮;至於年紀下限則是為了確保空服員是法定成年人. 很顯然的與台籍航空公司常見的 “年輕”女性擔任空服員不但有異,甚至相反[1] [2].

我內心的疑惑至此完全消失,起而代之的是感慨與感動.

感概,因為美國規範的是最低年紀的限制,其目的在於安全, 在於確保空服員之成熟度. 年紀與成熟雖然沒有必然之關係,但一般而言也具備某種程度的正相關; 反之台灣重視的卻是年紀的上限,尤其是新進人員之年紀上限,其重點在於 美觀,在於給乘客賞心悅目的搭乘經驗,因此反而須賴勞基法保障資深空服員的工作權.

感動, 因為一個社會的進步不在於肢體殘障人士不見於公開場合,而在於社會的便民建設與公平工作機會的提供. 一個國家的先進不只在於對於弱勢族群的社會福利照顧,更在於普及與落實“給魚吃不如教其釣魚”觀念.

這樣的國家難怪會強盛, 難怪會進步.



-------
對照台,美的考量差異,除了是否需由民航局認證外, 一是重視安全,另一則是注重旅客對航空公司的評價. 當然凡事皆有兩面,亞洲籍的航空公司一般服務評價較高, 關於此,將另文討論亞洲籍與美籍航空的服務與歧視.

[1]美國對空服員的規定: 節錄部份如下--
http://www.bls.gov/oco/ocos171.htm
Licensure and certification.
All flight attendants must be certified by the FAA. In order to be certified, flight attendants are required to successfully complete training requirements, such as evacuation, fire fighting, medical emergency, and security procedures established by the FAA and the Transportation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They also must perform the assigned duties of a cabin crew member and complete an approved proficiency check. Flight attendants are certifi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aircraft, regardless of the carrier. Therefore, only 1-day or 2-day recurrent training, with the new carrier, is needed for those flight attendants who change airlines, as long as the type of aircraft remains the same.

Other qualifications.
Airlines prefer to hire poised, tactful, and resourceful people who can interact comfortably with strangers and remain calm under duress. Flight attendants must be in excellent health, and have the ability to speak clearly. Airlines usually have age, physical, and appearance requirements. Applicants usually must be at least 18 to 21 years old, although some carriers may have higher minimum-age requirements. Applicants must meet height requirements for reaching overhead bins, which often contain emergency equipment, and most airlines want candidates with weight proportionate to height. Vision is required to be correctable to 20/30 or better with glasses or contact lenses (uncorrected no worse than 20/200). Men must have their hair cut above the collar and be clean shaven. Airlines prefer applicants with no visible tattoos, body piercing, or unusual hairstyles or makeup.

[2] 台灣對空服員的規定—只找到民間版如下: http://chat.flymeow.idv.tw/flymeow/fa/data/sq/fa.htm
三)資格條件
  空服員雖不需經過民航局檢定也不須領取執照,但因空服員與旅客關係密切,其服務態度會直接影響乘客對航空公司評價,各家航空公司對空服員進用及訓練都很重視。空服員國籍雖無限制,但國籍航空公司空服員大部份均進用本國籍的人,男女不拘,但以女性占大多數,新進入員年齡大多限制在二十六歲以下,長榮、華航更限在二十四歲以下,然而服務年限則依勞基法之規定,可以服務到五十五歲,身高大都要求求至少一百六十公分以上,有些航空公司只要一百五十八公分以上,視力多半要求裸眼至少0.1以上,經矯正達1.O以上;學歷大部要求大專以上

另有學生期中報告: 空服員職場探討http://pclan.social.ntu.edu.tw/html/word/Sgender&work/airsurvice2.pdf

----------
延伸閱讀:
文明的速度
搭飛機雜感(2): 誰被升等?
updated: 6/19/2010
政治正確之就業歧視篇

Sunday, May 4, 2008

播種

雖然手邊沒有像機,還是先把目前為止種的記下來.

陰錯陽差,原本申請中等大小的菜(花)園,最後被分派到的反而是最大規格的菜園.塞翁失馬,因為我是最慢去認養的,兩旁的鄰居都已經架起邊界籬笆,我就省事了。.目測估計,我的菜園應該有一坪大小.

自從分配到菜園後, 我就開始規劃種什麼, 怎麼種了. 目前的分配是這樣的: 
長方形的菜園被我分成三行, 左邊一行種地瓜葉, 西洋菜(water cress), 和青蔥. 中間這一行種得少, 目前只種了蒜頭一顆與美生菜3陀. 生菜的種子是BT施捨的, 除此之外還從BT與JJ那裡借來攀爬用的圍籬, 真是感激不盡. 圍籬全部架在第三行. 兩個高的分別種兩種不同的番茄, 當然又是買番茄把裡面的籽留下來種. 矮的圍籬我把它架成"之"字形, 分別種各色彩椒: 紅, 橙, 黃,與青椒各一. 當然又是從彩椒裡面把種籽挖出來. "之"型架仔的最後兩格我種了從超市買來的豆莢的種籽. 對了, 還有薄荷一株. 第二行只種一半的原因是我考慮到採收時的方便性,……..什麼,你說我想太多太遠了喔?

剩下還沒種的是黃瓜, 因為我的菜園在土地的邊邊, 頂端本來就有鐵圍籬了, 我打算把黃瓜種在最後面, 讓它沿著圍籬攀爬, 這樣我就不用自己架圍籬了. 最後還有辣椒。今晚炒肉之後辣椒的種籽當然又被我留下來了。明天種了黃瓜與辣椒後就完成了. 其實這幾次買的菜都是為了取得種籽才買的啊!

前兩天一早下了一點濕雪, 希望當時已經種下去的不要受到寒害啊! 是的,五月還下雪.希望是最後一場了.我可不想住到什麼六月雪有冤屈的地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