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7, 2021

High Treason: The Trial of Louis Riel (桌遊) 和幾個最近玩的桌遊 (board games)

最近玩的幾個桌遊裡, 印象最深刻的當屬 High Treason: The Trial of Louis Riel 這是個兩人遊戲,遊戲背景是1885年帶領Métis(梅蒂)反叛軍被捕並審判的 Louis Reil (wiki上對此人物的介紹) 的案件.  最近玩的遊戲這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原因之一可能是這是我第一個玩的,以法庭案件為背景的桌遊. 此外,透過這個遊戲,也讓我了解了一段先前我不知道的歷史

這個法案是加拿大的西部拓荒的一段歷史.跟美國一樣,西部拓荒是段白人與印地安人間的戰鬥與糾紛. 加拿大的白人當時是皮毛貿易商(多數為法裔天主教). 而白人與印地安人生下的混血小孩就是所謂的Métis. Métis既不被當成白人,也不被當成印地安人.於是乎後來加拿大政府簽署了個法案補償印第安人的損失時,這些梅蒂人拿不到任何補償金,日積月累終於爆發反叛


這個遊戲的設計者是律師 喜歡玩桌遊 把自己的法律專業融入遊戲設計出來的

遊戲也是模擬法院審判案件的過程 總共五輪 第一輪的重點是選出六個陪審團 每個陪審員有三方面的特質:職業 宗教 語言(英語或法語)

第二三輪是試圖透過陪審人員特質(職業 語言 宗教)影響對案子的看法
第四輪是法院攻防與說服陪審員傾向自己代表的一方. 既然是兩人遊戲,顯然就是一方代表辯方,另一方是檢方

第五輪也就是最後一輪是結案 如果有罪的分數超過100就是檢方起訴成功 否則就是辯方辯論被告成功



照片下方那一排代表陪審團們. 一開始有12張牌 一張代表一個陪審員. 陪審員卡上有每個陪審員的宗教 語言 (左下方有米字旗那個)和職業資訊,但不是每個資訊都會被揭露,這是第一輪的重點.  第一輪結束要剩下六位陪審員 當然檢方和辯方都希望留下對自己有利的陪審員


-----------------------


另一個玩的遊戲是熊公園 (Bärenpark)

我很偏愛七巧板型的遊戲, 所以看到熊公園就一直想嘗試.最近終於玩了.這遊戲規則簡單, 變化也不算少, 是個可以訓練空間的遊戲. 讓我聯想到Patchwork,但patchwork是兩人遊戲,熊公園是2~4人遊戲. 另外一個七巧板型的遊戲是國的製圖師,也都蠻好玩的.這三個七巧板型的遊戲各有不同.製圖師是在"地圖上"繪製,還可以ambush其他玩家,也許算是這三者裡最明顯有玩家間互動的(但是是用比較積極/aggressive的方式去攻擊其他玩家).

ps/ 其他有用到七巧板型的遊戲



                                                                    --------------

附帶一提, 其實還有玩Mysterium  Clinic: Deluxe edition+ covid-19 expansion. 前者簡單講就是託夢版的Clue,透過鬼魂用圖片託夢,讓其他玩家猜兇手凶器和案發現場. 後者算是個比較複雜的遊戲,基本上是要蓋自己的醫院診所,加上covid-19的擴充,讓遊戲從單純的競爭型遊戲變成部分合作型,蠻有意思的. 有機會再找時間另外介紹Clinic:Deluxe edition. 


Wednesday, July 21, 2021

幾個規則簡單但又好玩的桌遊:卡卡頌(Carcassonne), 本州 (Honshu),和Cacao.

 先前講過The Colonist(大殖民者)遊戲,該遊戲其中一個機制(mechanism)是所謂的tile placement (板塊拼放),基本上就是把牌或卡依據規則(通常要放在相連的地方)放到桌面上, 有的是放到自己play area 有的是放到公共區域.  大殖民者是個難度較高的遊戲, 今天要講的是幾個規則相對簡單但又好玩的遊戲


最早接觸到tile placement的遊戲是經典遊戲卡卡頌(Carcassonne). 雖然是經典遊戲,我反而是在去年才接觸到. 卡卡頌 (難度1.91 / 5,  2~5人可玩) 的重點決策之一是要作抉擇: 到底是把握機會,愈早將點數"入袋為安"呢? 還是要放長線釣大魚一口氣圈一大片呢? 一場下來一小時內一定能解決,快的時候可能半小時就玩完,玩完一局還想繼續玩.因為規則簡單,蠻適合全家一起玩的



第二個遊戲是Honshu (本州:難度1.96, 2~5人可玩的遊戲).本州是個卡牌遊戲(card game),攜帶方便,外出旅遊也可以帶去玩.嚴格講本州其實沒有用到tile placement 但它因為是map-building,一樣需要把拿到的牌放到桌上,把不同牌放一起,帶有tile placement 的意味. 只是它不是把牌連著放而是需要部份重疊(嚴格講這是所謂的layering機制, 先前介紹過的手機帝國也利用到這機制).因為不同牌需要部份重疊,而且每張牌上其實有多種地形,這個擺置新拿到的卡牌時就多了很多選擇,增加變化與樂趣.另外一個不同和layering機制與tile placement機制不同有關:因為前者需要將兩張卡或板塊部分重疊,版圖大不見得是贏(得分多)的條件




(本州)



最後一個要講的遊戲是Cacao (難度1.82, 2~4人可玩)也是個標準的板塊拼放遊戲,但它的變化在於板塊有兩種:worker tiles vs. jungle tiles,兩種不同的板塊交錯擺置.不同板塊,玩家可以種植水果,賣水果換錢,補充水分等等.某個程度上玩家也需要作決定:水果當然是賣得價格愈高愈好,但倉庫空間有限,兩者需要平衡



 Cacao

 Cacao每個玩家自己的板


三個遊戲都蠻好玩的,而且規則簡單,入門容易.卡卡頌是經典遊戲不需要我多講.其他兩種,如果是外出旅遊,本州最適合最容易攜帶.


卡卡頌的機制有:
Area Majority / InfluenceMap AdditionTile Placement

這三個機制Cacao也都用上了!此外Cacao還用了Hand Management(通常是卡牌遊戲會用到的機制)

屬於卡牌遊戲的本州也用到了Hand Management的機制和前面提到的layering,另外還用了Auction/BiddingMelding and Splaying

---
BGG機制介紹:
1. tile placement

2. layering:有個用了這機制的(相對)新遊戲我一直在關注的是Canvas

Friday, May 21, 2021

短記初玩 The Colonists (大殖民者)桌遊

這幾天花了幾天的時間玩的遊戲是 The Colonists (大殖民者). 是的,的確花了幾天時間,一天玩一部分

這遊戲給我聯想到幾個玩過的遊戲, 分別是農家樂和Glen More II: Chronicles. 有玩桌遊的人可能對農家樂不陌生,就不多說了. Glen More II也是需要經營自己的clan (氏族), 而大殖民者則是經營自己的社區(community), 這是兩者相似的地方. 不過大殖民者似乎更複雜點


配件超級多 豆腐盒子再度出籠




我們第一次試玩一個era是拿來了解規則. 雖然是了解規則, 我們並沒有根據遊戲提供的introductory game去玩,而是了解規則後, 自己試玩.  正式開玩時本來決定只玩個兩個era, 而且說要分兩天玩, 沒想到第一天就把兩個era玩完了, 還把12格都蓋滿了, 臨時決定"保留遊戲"翻面去把四個era都玩完. 當然啦! 第三和第四era留到隔天再戰.  



繼上次玩Gallerist和Alma Mater玩到廢寢與忘食, 這次也玩到忘食: 玩完era 2 已經超過晚餐時間, 卻連煮都還沒開始煮!



喜歡經營類遊戲的朋友應該會喜歡. 這個可以蠻多
變化的, 例如說, 一般供應區*是由六角形的板拼成的, 單這部分就很多變化的可能. 另外就是,每次有不同的殖民(colony overview): 總共有九張,但只會有四張或至多五張(如果玩到第三era或以後,在第三era會加進去第五張).  即便哪些張殖民卡和每次的三個六角板都是用抽的, 這個遊戲要考慮的不少, 會讓我覺得有太多隨機或運氣的成分 (我們不是太喜歡隨機成分太濃厚的遊戲). 

另外這遊戲可以自己一個人玩, 算是頗有彈性的一個遊戲. 時間不多的話就玩個era就好,但玩比較多era可以為後面的打基礎, 會有不同的考量, 長期經營vs.短期獲利? 大概算是這遊戲隱含的learning point吧?


*我個人認為那些地方就是所謂的殖民地, 從殖民地取得各項資源建設自己的社區, 因此這遊戲叫做大殖民者. 當然啦,這是我個人臆測而已

-----
BGG上: 難度4.09
總體排名: 435
機制: 






Saturday, January 2, 2021

(雜記) 桌遊購買, 也記Pandemic (board game)

(雜記) 桌遊購買, 也記Pandemic (board game)


一開始接觸桌遊,是某次參加workshop, 當中使用到桌遊 Pandemic (the board game), 當時聯想到可以用到課堂上, 於是後來申請了一個小小的grant補助, 買了幾副Pandemic, 利用暑假時, 認真的想了一下怎麼把桌遊結合在教材裡, 設計了兩個作業跟該桌遊結合. 那年暑假, 爸媽來找, 當然也被我"拖下水" "陪玩"(誤)當白老鼠(正),更改一些規則, 讓遊戲可以在一堂課的時間內結束,並有充分的時間可以debriefing.  當然玩的過程也是個增加互動的好方式. 不過能夠透過遊戲增加互動,大抵是以Eurogame(德國桌遊)為主,強調策略.  再加上Pandemic是個合作型的(cooperative)遊戲, 玩家之間討論策略,互相合作, 避免人類的毀滅 (雖然常常失敗 XDDD). 題外話, 如果是怕玩家之間"翻臉", 不妨從合作型的遊戲開始下手




在那之前, 玩過的桌遊大概只有大富翁吧?! 至少印象中如此.  許多年過去, 去年(2020)上半年Covid-19疫情爆發以後, 竟然收到不只一個過去學生的email, 說: 想起以前上課玩Pandemic, 沒想到現在活在疫情之下(living in a pandemic), 足見該遊戲給學生印象之深刻.   後來不教那堂課了, 但又陸續找了一些遊戲, 目的都是想找到適合的遊戲, 融入教材裡. 


在尋找其他遊戲當教材的過程中,認識了幾位朋友, 也發現到這個坑之大, 開始會買一些自己認為有趣的遊戲,或是打算爸媽來時,大家一起玩打發時間, 或是堤防日後老年癡呆刺激腦袋用.

總之,購買桌遊的考量有了轉變, 而且因為目的不同, 考慮的因素也多所不同. 先前在兩個不同的地方做了關於購買桌遊時考慮哪些因素的簡單調查. 

如果可以複選, 最重要的前三項分別是: 遊戲的機制(mechanism; 上面提到的cooperative game就是一種機制), 遊戲種類(category; 上面的Pandemic被歸在Medical醫療類. 有時候一個遊戲會屬於多個種類),整體排名(overall rating; 以BGG為主).  遊戲主題(context)緊追在後.

如果僅能單選, 最重要的前三項則是: 遊戲主題(context),其次是遊戲種類(category). 遊戲機制 (mechanism)和其他種種考量(例: 可供幾人共玩, number of players; "外貌"協會;等等) 相當.

如果把兩者(調查對象不重複)的結果一併計算, 那麼遊戲機制(mechanism)第一, 遊戲種類(category)其次, 遊戲主題(context)緊追在後, 整體排名(overall rating)退居第四. 有趣的是, 遊戲單價(price)和整體排名(overall rating)相當.    

雖然排不上前五, 但"可供幾人共玩"(number of players) 這個考量,對於買遊戲的目的不同,其實有很大的影響. 它的影響有兩方面. 第一個是最少需要幾個人共玩?  這個影響很大,特別是自用.因為不總是能夠找到足夠的玩伴. 當時尋找教材時買的一些至少要三人玩的遊戲 (例: Viva Java: The Coffee Game) , 現在要自用都變得有點困難,特別是疫情壟罩下, 每天關在家,只能玩兩個人可玩的 (有些遊戲是僅供兩人玩,有的甚至可以給一人獨自玩). 有的遊戲很彈性,例如王國的製圖師Welcome to...都可以給1~99人一起玩...

第二個剛好相反: 最多可以讓幾個人同時共玩?  因為一開始都是為了找教材, 最高可以同時幾個人一起玩的數目愈大, 就可以買愈少份. 例如說:24個人一班, 僅供2~4人玩的遊戲需要買六份,但供3~6人玩的遊戲就只需要買4份. 

相反的,如果是自用, 平常只有我們兩人, 2~4人玩的遊戲雖然也可以玩, 但有時候有些遊戲的確人較多會比較刺激: 有些遊戲就有虛擬的第三人加入, 或者是讓遊戲更競爭有趣(例: 手機帝國) ,也或者是讓遊戲更快結束(例: Glen More II: Chronicles --這幾天在玩, 還沒玩完 一直擺著....).

有些考量其實當時沒放進調查,但也是購買時我會猶豫再三的. 那就是玩的時間(playing time) 需要多長? 如果是教材用,當然是要一堂課內可結束的. 同理, 太複雜的遊戲有時候也不見得適合當教材.因為要花比較多的時間才能上手,影響學生投入的情況

自用的遊戲, 雖然時間上相對彈性, 但短的遊戲可以下午邊喝茶邊遊戲;有些長的遊戲, 雖然很吸引人,常常買了還貢在那裏 (例:以美蘇冷戰為主題的
Twilight Struggle), 因為抽不出那麼長的完整時間. 現在逐步練習一次沒玩完,擺著看哪天有空再玩...

你也玩遊戲嗎? 在購買前你又是都考量哪些因素呢? 歡迎分享! 

--------
相關連結: Euro game vs. American-style 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