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5, 2008

回應"對外電入返聯公投結果的報導" 與讀”有偏見的媒體不好嗎?”有感

朋友鐵雪閱讀英文報紙並比較台灣媒體所謂的”外電新聞”,比較的結果發現, 台灣媒體所謂的”國外媒體如何報導云云”往往與真正的國外媒體報導有差距.

接著讀到一篇學術文章”有偏見的媒體[1]不好嗎?”(Is Media Bias Bad? By Viola Chen)從經濟學的觀點來分析偏見的媒體報導是否不好. 當然, 好與不好,用經濟上的詞彙來講是效用高低,是市場是否有效率,或是比較生產者,消費者剩餘等. 該文研究結果發現: 有偏見的媒體造福消費者(consumers are better off with biased media firms rather than unbiased ones.) ! 很驚人嗎?

我因此很”努力”得”大概”看完該文章, 報告心得如下. 之所以很努力, 因為從模型假設開始看, 事實上我的心得也環繞在”這些假設是否為真?”; 說”大概”,因為證明的部分我就跳過去了.

邏輯上來講, 要證明論述(例如此研究的結論)有誤只有兩種方法: 第一, 證明假設前提有誤; 第二, 證明邏輯推理有誤(可參考call it déjà vu, if you wish討論區). 推理的部份這篇用的是經濟模型數學推導, 推論無誤的證明就是我”跳過”的部份, 數學推導如果有問題,想必教授就提出來了,輪不到我. 因此我的心得感想只著眼於該文的假設前提是否與台灣情況吻合?或者說, 這樣的前提假設是否切實際? 如果與台灣情況不吻合, 那麼此文的結論”偏見的媒體有利消費者”就不成立了,不適用於台灣的情況了

這篇的假設條件有五:

1: 媒體獲得資訊是有代價的: 媒體要顧用記者,攝影師等等還要送他們到世界各地採訪(Information is costly for the expert to acquire. Media firms incur costs in hiring journalists….. and sending them to various parts of the world to collect info.)

2: 消費者閱讀新聞以獲取資訊, 閱讀的代價在於時間與精力的付出 (people read news reports because they are informative, but reading is costly in terms of time and effort)

3. 新聞的價格不是由媒體定價.舉例來說, 經由收音機,上網, 電視等獲取新聞都是免費的,所謂免費是指消費者對新聞台,廣播公司等這些報社並沒有實際支付價格的行為. 當然有例外, 例如華爾街日報等對消費者索取訂閱費,那麼新聞的價格就被華爾街日報制定了 (Reports are not priced by the firm. News reported through the radio, Internet, and television are almost never priced. ......Exceptions to the non-pricing of reports includ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online and portions of the Financial Times online, but there are recent speculations abou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removing its subscription fees upon its acquisition by News Corporation)

4. 所有參數包含獲取新聞的價格, 報社的立場, 甚至偏頗的程度等等都是眾所皆知的 (all parameters are common knowledge. No uncertainty about the firms’ bias level, the cost of info, and the effort cost of reading.)

5. 報社,媒體可以隱藏其獲得的資訊, 但不可以撒謊.(the media firms can withhold acquired information in their reports, but cannot lie).

前提一至三應該沒有太大問題. 不大符合台灣社會現況的是第四與第五, 特別是第五. 分別討論如下:

關於第四個前提, 個人的觀察是, 我可以輕易區分台灣大部分媒體的政治傾向(藍或綠), 但我卻沒辦法清楚分別這些媒體的偏斜程度, 甚至有些媒體,如頻果日報,老實說, 我沒真的讀過, 從各處的轉載也無法讓我清楚說出它的傾向. 對於此,此學術文章的結論之一也提到: 媒體的傾向應該充分揭露成為公共資訊, 然而現實社會往往不是如此(The bias level should be publicly known. …..while the transparency of the expert’s bias level positively impacts communication, full revelation is not generally attained.) [2]


問題最大的在於前提五: 媒體可以隱藏資訊,但不可以撒謊. 那麼什麼是隱藏資訊呢? 例如對該媒體立場的相左的資訊故意隱藏不報導. 舉例而言, 在鐵雪的表格一當中提到”17%外電報導國民黨呼籲不要領入聯的公投票”(表一第七欄), 但是中國時報宣稱的外電報導卻對此隻字不提. 這就是隱藏資訊的一種(第7,8,9欄皆是此類例子). [2]

那麼撒謊呢? 表一倒數第二與第三欄,如中國時報宣稱 “從紐約到洛杉磯的媒體報導分析”咸“認為台灣人民並不絕得此次的公投是神聖的,不被假議題操控”與實際相左: 實際上在鐵雪閱讀的10家媒體, 12則報導根本找不到任何一則作如此報導(哪來的從紐約到洛杉磯?!)! 這是說謊!

如果各位同意這是說謊, 那麼台灣的情況就與此篇學術文章的假設前提五有異了! 此文對於媒體撒謊的討論是: 在短期, 媒體可以造假;但是長期,報導假新聞的媒體將被消費者唾棄, 沒有人願意花時間與精力閱讀假新聞! ( published reports may be one-sided, but cannot contain fabrications. “While fabricated news can emerge in the short-run, it cannot last in the long-run. Firms that present fabricated information are severely punished with reduced credibility among its audience. No one would waste valuable time consuming lies.”)

不談NCC的角色除了NCC是否中立引人爭議外, 此論文也未提及NCC之類角色故 . 結論之前再提兩件相關的事: 第一, 在台灣,假新聞被揭穿後, 該媒體真的會被唾棄嗎? 多久是長期? 中國時報劉屏的美國從洛杉磯到紐約的造假例子外, 還記得TVBS的瀝青鴨,假黑槍等造假新聞嗎? 還要多久,還要造假幾次T台才會被消費者唾棄? 東森呢也有腳尾飯事件….族繁不及備載[3]. 是不是因為不只一家媒體說謊造假, 以致於消費者被迫從爛蘋果中挑選稍微不爛的? 還是對爛蘋果視為理所當然? 與此相關的正是我想提的第二件事情: 我記得之前台灣有個很粗淺的統計,對媒體不滿時,你會選擇? 結果多數人是”邊看邊罵”.(讀者可想想自己是否也是如此呢? )如果收視率是媒體的指標, 那麼邊看邊罵完全沒有制裁媒體的功效. 也許如此台灣媒體荒腔走板的表現雖時有所聞卻不見進步也可以理解了.

因此,在假設前提不為真(與台灣現況不符)下, 並沒有辦法導出“偏頗的媒體有利消費者”的結論.

-------
[1] 媒體的偏見除了立場明顯,旗幟分明外,事實上在取材上也算是一種. 例如地區性的報紙多數以報導當地新聞為主, 對於全國性的或是國際新聞的報導篇幅偏少,這也是一種所謂偏見. 反之,全國性的報紙則對各地發生的事情報導偏少, 會上報了大多是問題嚴重了. 這兩種皆是一種偏見(geographic bias). 前者如2000時在美國頗嚴重的爆胎後翻車事件一開始竟然是由地區性媒體報導揭發(MEDIA; Local TV Uncovered National Scandal ); 後者如Tawnya J. Adkins Covert and Philo C. Wasburn. (2007) Measuring Media Bias: A Content Analysis of Time and Newsweek Coverage of Domestic Social Issues, 1975–2000*.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88:3, 690–706. 呼應鐵雪的格文,這篇探討的以政治立場偏頗為主.
[2]最近一個大概可以看出"隱藏"與"傾斜程度"的事件, 詳見"媒體管制? "
[3]其他例子,不限於台灣: 真假新聞

>>>
延伸閱讀與討論: 統計是沒有立場的嗎?
        文明與野蠻的分際   
除非你能證明自己無罪,否則就是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