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16, 2007

“的”與”得”

前幾天看朋友的網誌,提到台語的”咱”與”阮”其實用法不同. 我在心裡默唸著, 印證兩種”我們”用法的差異.

我突然想起小時後常常困擾我的兩個字: “的”與”得”. 手邊沒有字典, 因此以下的分別完全是個人經驗. “的”應該是形容詞的結尾,加在名詞之後, 或是所有格的結尾,加在主詞(也是名詞)之後. 例如: 白(色)”的”雪, 我”的”書, 前者是形容詞, 後者是所有格的用法. 相對上“得”應該是副詞結尾, 大致上用法與”地”相通. 例如: 白色”的”雪下”得”很大.

這是我長大後歸納的結果. 一直到中學吧! 我才分清形容詞與副詞, 而且還是因為學英語才開始分辨詞性的不同. 偏偏小學老師特別喜歡考這兩個字的填充,往往一考就是一整個大題, 而我總是錯的離譜. 我為此煩惱甚久直到某日, 我發現鄰座同學Y這個部分全對, 問他分辨的方法. 他原本扭扭捏捏的, 遲疑著該不該告訴我. 我原本以為他當我是”競爭對手”(把別人想得好壞, 呵呵, 沒辦法, 誰叫他是老師的”寵臣”呢!), 禁不起我百般詢問, 他只短短拋下一句, “用台語想!”

我從小就是講台語的,因此要用台語想原本也非難事. 有了他這個線索,回家後我開始試著把句子全部用台語唸, 果然有了驚人發現:

台語裡,”的”應該是發音為” A”(或是類””)的音, 真要寫,應該是寫成一個”人”下面一個”下”(我打不出這個字, 以前台大新生南路巷子裡有間”女性書店”店名為”查某 [人下]店”是也). 相對的, “得”的台語發音應該是”()”(又發ㄍㄚˋ), “下的很大”發成”落左大”. 有了這個新發現, 我從此也和鄰座的Y一樣在考試上無往不利了.


那是個禁止方言的年代, 也難怪鄰座同學不方便直接告訴我了.然而, 歷史的洪流與變遷是有趣也是殘忍的.

小學時候是一個禁止方言的年代.特別是三四年級時候的導師對此非常嚴厲.出國前室友之一Fong也是小學三四年級的導師師, 還得負責教小學生學母語, 我看著他的母語教材, 有種昨非今是的感慨. 在我唸書的時候, 講方言不但被禁止, 不慎講了被罰錢事小, 胸前掛著 ”我是漢奸,我說台語” 的狗牌才是斲傷幼小心靈的真正原因. 也許從那時候起, 仇恨的種子已經不知不覺被埋下甚至發芽.

因為是母語, 一句”用台語想”就足以啟發,就勝過課堂上老師長篇大論,或是當時對我來講枯燥的詞性變化,什麼賓語,主語對我來講竟然比英文的受詞主詞還難理解. 學習”中文”,竟然還得從英語學習中反推回去詞性不同的”的”與”得”應該如何使用, 真是諷刺.

到現在,很多台語的辭彙, 我都找不到相對應的”國語’表達. 例如, 煮東西時火候控制不佳”ㄆㄨ”出來了要怎麼講? 例如新傷口碰到水那種聽來有點像”ㄒ一ˇ“的痛國語要怎麼講? 而細分不同”我們”的台語,而朗誦時更多押韻的台語竟然常常被譏笑或與南部粗俗畫上等號; 難道語言真有粗鄙優劣之分而且是那樣劃分?

我看著家中甥侄輩學著母語, 對她們如此自然甚至是被要求的母語學習羨穆異常. 他們當然不能體會當時我胸前掛著狗牌的感受,也不能了解能夠正大光明講母語(不管是那種語言)這種自然的事情, 在某些時代,那是一種奢望的幸福. 如果當年那些口中操著濃厚各地鄉音的老先生們,甚至在公開場合講自己家鄉話的時候也得掛著狗牌 ”我是漢奸,我說湖北話(湖南話…..等等)” ,也許他們可以稍微理解現在我現在看著有些時候輪為政治口水對象的母語教育,國文時數與英語時數的爭議, 心裡面的感慨與無奈吧!


延伸閱讀:
傷腦筋的「我們」
霸權國語與悲情方言
誰愛說"國語" (1) and (2)
(台語和客語〕「返」或「轉」

PS/ 那個Y就是往事並不如煙裡的Y. 仔細回想,那一次的對話也許是我們之間最後一次”好好”講話, 也難怪我心裡不勝唏噓了. 前往 >>
往事並不如煙
往事並不如煙: 男孩篇

Wednesday, December 5, 2007

大雪蒙難記

結果,週末大雪未融(基本上要到明年春天才會融了), 昨天又下了第二場大雪. 夜半下雪原本無礙,麻煩在於昨天是白天下雪..其實雪不大,但下了一整天,竟也累積了5吋左右( 加上週末的6吋共11吋約30公分).

下午五點剛過,電話響起, 原本約好要拿電熱器到家裡的朋友(因為之前我抱怨暖氣不夠強)打來取消. 我納悶的問她:"你到家了啊?" 開始以下對話--

友: 對啊,妳趕快回家啦, 剛剛我老公打電話說,他在公車站都等不到車,公車站已經站滿了人了,據說有3~40人
我: 不會吧! 這會不會太扯?
友: 沒騙你,快回家吧. 我剛才開了一個半小時才到家. 不過要是真的等不到公車,打給我去接你

朋友的老公和我在同一個學校,搭同一號公車. 我上車的站在他之前.在我那一站,有校車之外還有五路不同線的公車, 而下一站也就是朋友老公等車那一站只有一路公車,如果那裡已經有3~40人,那我等車這一站豈不人滿為患了

想起今年初大雪(校園關閉那次)那次公車提早收班,我趕緊也收拾書包閃人. 到了公車站,天啊! 大概有上百人.是的,上百人.因為白天下雪,來不及處理, 積雪嚴重車速變慢,公車拖班.如此一來累積的乘客愈來愈多. 等了大概半小時,終於來了我要搭的3號公車, 但是公車未進站走馬燈就打著"drop off only", 因為太擠了,下幾個乘客才有辦法載走幾個乘客,如果沒人下車, 只好說抱歉.

我果然擠不上車, 眼睜睜看著公車像蝸牛般爬走,輪子壓過的雪泥灰灰的,濕濕的濺起,我的心跟著冷起來. 由於公車嚴重拖班,加上累積愈來愈多的乘客,怕不知道下一班何時到,也怕擠不上下一班,根本不敢躲到建築物裡等車.

就這樣我又等了半小時,還是不見公車.前後已經等了一小時了, 我心裡開始盤算. 最後我硬著頭皮打電話給老闆(像我這麼怕老闆的人,要主動打電話給老闆是要有很大勇氣的)......第一通, network busy(網路忙碌).....第二通,你打的電話是空號(the number you dialed is not in service),............我硬著頭皮打給他老婆, 問老闆到家沒.....

"Hello.....什麼事 "
"ㄟ 我想請問你家老公回到家沒? 如果沒有可以給我他的手機號碼嗎?"
"喔 好啊 他還沒回家. 怎麼了.你怎會沒他號碼"
"ㄟ 有啊, 我大概刪錯電話,要刪以前PHX家裡的刪成手機的了(啊,豬頭的我啊)....我等不到公車,我已經等一小時了, 公車來我上不去,想說如果他還在學校可不可以順道載我一程 "
"喔, 電話是XXXXXXXX 如果找不到,你再打給我,我去載你"
"謝謝,不用啦,現在外面交通很差.不要出門"

正要再打給老闆, 看到3號公車, 我努力的擠上去,站在門口,公車司機說, 退到黃線後....但是太擠了....司機又說, 大家往後退不然不開車...大家開始移動....司機說,不行,再退, 不然就下車.....開什麼玩笑這種時候誰會下車啊. 司機終於妥協車門一關,開動. 我站在門邊,看著下面擠不上車的乘客,心裡突然有種很奇妙的感受, 像是在天上俯瞰人間....哦 想太多了....

沒有扣環可以拉,又因為天冷穿的像熊, 我八字步站著,很怕轉彎就跌倒. 還好路況太差,車速很慢.想打電話給老師的老婆,又怕亂動跌倒突然電話又響起,是老師的老婆打來的,.問說我怎麼沒打電話給他家老爺....我說"喔 我剛擠上公車,正要打給你呢...現在沒有手拉拉環,很怕跌倒"......請她代替打給老師, 心裡突然有道暖流竄過,暖暖的, 一時之間忘了寒冷

過了好幾站,終於公車比較不擠了.我開始打電話, 一通給朋友告訴她我上車了,她說,下次下一天雪她會像今天一樣3點就下班,然後順便去學校接她老公和我, 免得像今天一樣困在學校回不了家,霎時第二道暖流襲擊, 掛掉電話打給office mate要他們趕快回家,不然公車得等很久. 終於,7點左右到家了. 合計花了我一個小時40分,平常只要15分的. (結果今天他們跟我說,他們聽完我的遭遇決定用走的, 所以昨天就走路回家了....可我住太遠了,可能要走一小時, 不知道是雪地走一小時比較慘,還是等車一小時比較冷)....

今天雪霽天晴,但氣象說今晚或明天會再下一場, 週六也有另一場. 氣象還提醒民眾出門戴太陽眼鏡, "雪盲"這種現象竟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真是不可思議

剛剛朋友送來本來昨天要拿來的電暖器, 我全副武裝出門去迎接電暖氣與第三道友情的暖流. 大雪紛飛的寒冬裡, 我的心卻是溫熱的.


PS/今天本來要去打流感疫苗的, 竟然不巧遇到第四度"詐"彈威脅而取消了......一年四度,加上大雪,會不會太強了?以下是學校發出的撤離通知--

" The XXXXX Police Department has received a bomb threat for XXX Hall on the West Bank. The building is being evacuated and classes scheduled for 11:15 are canceled. The building may reopen intime for afternoon classes if the building is given the all-clear. Those individuals in XXXXX Hall should secure their work spaces, take personal possessions, and leave. Please monitor the Universityhome page for updates "

Sunday, December 2, 2007

初雪

氣象預報說週六會下6吋( 約15公分 )的雪, 爲了迎接入冬以來第一場大雪(不是第一場雪), 朋友和我在週五晚上就提前去採購了.青菜水果等買了一堆,我一個人就提了四袋回家, 的確有過冬的樣子.

終於, 昨天早上開始了這個冬天的第一場大雪. 雪綿綿密密的下了一整天.
這是中午時候用手機拍的, 從窗口望去已經一片雪白, 門口停放的腳踏車輪子已經被雪埋了一角


雪靜靜的, 持續的落下, 約莫兩三小時之後, 我拍了這張. 對照之下, 尖葉狀的松葉(or 柏?)上的積雪更厚了, 腳踏車的輪子已經被埋住大半.



也許下雪,天色暗的特別快. 四點不到已經一片漆黑. 手機像機功能不彰, 暫時不能拍照下我索性把自己泡在熱水裡, 順便溫壺熱茶, 算是冷天裡的一大享受.

翌晨.

打開電視, 氣象台說雙城地區的確累積了6 到 10吋(15-25公分)不等的雪,其他郊區甚至有高達一呎(30公分)的積雪. 我從窗戶望去發現鏟雪車已經漏夜鏟雪了.也許是因為住家鄰接著的是所謂的雪季緊急道路(snow emergency route), 所以鏟雪的速度也比較快吧.

我正在心裡慶幸著,這週不是輪到我打掃公用區域,要不然鏟雪就可以累死我了! 就看到輪到打掃的住戶全副武裝開始鏟雪. ...



一個人的冬天, 我心裡自忖著: 下午四五點再來泡澡, 和熱水相互取暖.


延伸閱讀: 今年冬天第一場大雪

Friday, October 12, 2007

也是手癢

如果書寫的目的在於傳達訊息,書報文章難道不該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介紹或傳達作者的想法嗎? 偏偏學術論文相反,老愛用一些困難的文字來表達淺顯的道理. 困在這種思維的繭蛹裡,我無力反抗,但私心鍾情於深入淺出的描寫方式.如果專業術語或抽象觀念都可以清楚或是簡化到販夫走卒都可理解,那何嘗不是讀者的一大福音.

基於此,幾本最近才注意到的書讓我手癢不已.

<經濟學的>一系列的偵探小說,都是經濟學家Marshall Jevons寫成的
奪命曲線 (A deadly indifference): 介紹”無異曲線”的觀念.

「沒想到購屋計畫尚未談妥,同行的美國企業家即遭受神秘攻擊,差點喪命;之後主教學院院長奈吉爾.哈特以駭人聽聞的手法慘遭謀殺,使得購屋之行更加顯得危機重重。等到第二具屍體出現,若有所悟的史匹曼不惜冒著生命危險,與生平僅見的殘酷冷血殺手面對面展開搏鬥。…. 」

致命均衡 (Fatal Equilibrium):此書介紹經濟學裡”機會成本“”與”效用”的意義

「年輕有為的哈佛大學經濟系助教授丹尼斯.高森,獲得了系上提名,正要展開終身教職的審核,但是擺在他眼前的卻是死路一條——高高在上的教評會駁回了提名,而高森自殺身亡。

他真的是自殺嗎?一位前途光明的年輕學者——不論是否留任哈佛,都有大好前景等著他——竟然會認為自殺的機會成本(考量到他未來可能的發展,這成本可說相當高),比無法獲得終身職的情感成本要低,這樣的計算實在是匪夷所思。然後教評會的兩位成員遭到謀殺,經濟系的亨利史匹曼教授很清楚,兇手就在委員會成員之中,但是哪一位傑出的教授,會因為謀殺一、兩個(或三個)同事而大幅提高效用(也就是幸福與快樂)呢?」

邊際謀殺 (Murder at the Margin):介紹”邊際效用”的觀念

「在加勒比海林木蓊?的聖約翰島上,月桂灣蔗園飯店是個理想的度假勝地——看來是如此。但是對於哈佛經濟學家亨利.史匹曼來說,這個假期還帶給他一個出乎意料的遊戲:謀殺案。
島上警方的調查工作幾乎觸礁,而這位矮小、禿頭、又喜歡用人類行為來訓練自己好奇心的史匹曼,則進行他自己的調查,只是他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法則——經濟學法則。….. 」


<化學> The Periodic Table, by Primo Levi
週期表: 這其實是本自傳或說是回憶錄,書的作者就是化學家普利摩.李維. 他還有幾本膾炙人口的的書”滅頂與生還”與”survival in Auschwitz “,寫的是集中營的控訴,也是他自己早年在奧茲維茲集中營的見聞.


「在我們呼吸的空氣裡有所謂惰性氣體。它們有奇怪的希臘名字,博學的字源,意指「新」、「隱」、「怠惰」、「奇異」。它們真的是很遲鈍,對現狀極為滿意。它們不參加任何化學反應,…….我所知道的祖先和這些氣體有點像。我不是說他們身體怠惰,他們沒有能耐如此。他們反而必須相當努力來賺錢養家,以前還有「不做沒得吃」的道德信條。但他們的精神無疑屬惰性,傾向玄想和巧辯。他們事蹟雖然多,但都有靜態的共同特點,一種不介入的態度,自動(或接受)被納入生命長河的邊緣支流。….. 」

<數學>
之前介紹過的, 博士的熱愛算式: 人之間的愛,可以用數學表達?

Sunday, October 7, 2007

也說<色,戒>

然而,我並不打算去看<色,戒>.

不是不捧李安的場(再怎麼說同樣身為府城人), 也不是不喜歡張愛玲的小說, 只是不知道該用什麼態度去看它: 說是愛情, 這愛情不純粹; 說是間諜,這間諜不專業; 那難道說它是情慾嗎?那未免褻瀆.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 即使流俗, 我承認我無疑是喜歡的. 她的其他作品, 我也曾經留意,甚至醉心. 例如,收錄在散文集《流言》裡的<愛>,她寫道:「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輕描淡寫,卻嵌入心坎, 我曾經用它來註解我們無緣由的,不可解釋的相遇與相識.

她的<紅玫瑰與白玫瑰>, 我也是喜歡的. 有別於中國文學裡常見的迂迴曲折,伏筆暗埋,最經典的,在故事一開頭就道盡一切. 她寫道: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然而, 李安的<色,戒>,已不是張愛玲的<色,戒>. 張愛玲的<色,戒>,也不是故事原型”鄭蘋如的傳奇”. 那麼,張愛玲的<色,戒>是她對自己的歷史平反嗎[1]?

為了確定易先生對王佳芝也動了情, 朋友還特地看書, “看到書裡清楚明白寫著易先生歡喜到了中年可以有王佳芝這個紅粉知己,才算可以確定兩方面都有感情。” 故而猜測,”因為面子—身為汪精衛的情報原, 卻犯了如此錯誤,因此無法放過王”. 相對於王佳芝(不在乎?)付出自己生命,易先生卻沒能放她一條活路, 易先生似乎是無情的, 冷血的. 那麼確定易先生也動了真情所以可以鬆口氣了? (我因此想到北非牒影--放有夫之婦且是敵對的一方一馬,從這角度看來恰是對比)

當真如此? 有沒有可能是: 易先生沒辦法放他一條生路, 因為那是個不是敵人死就是自己死的世界,就算他放過對方,己方的其他人也不會放過王,還會連帶將易先生都殺掉!如果是這樣,自己對動了情的敵人下手,事實上是更大的折磨. 還有沒有可能是,王佳芝的放易先生一馬,其實是報復? 報復那時代對她曾有的純真卻殘酷的背叛? 從那背叛她對親情的期待,卻只帶她年幼的弟弟逃亡的父親; 到那背叛她對愛情的盼望, 明明對她有好感的鄺裕民卻將她的初夜廉價給了因嫖妓而得到性經驗的男同學梁潤生. 如果家,黨,國都如此背叛自己, 那麼將初夜給了他人,讓仰慕者背叛自己的心; 與敵人交媾,讓敵人背叛其(易)家; 讓敵人對她動心,而背叛其效忠之”國”(汪氏政權), 說白了,也不過是她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報復而已. 讓人唯一心疼的,恐怕是送上斷頭台前的頻頻回首, 但那究竟是對易先生不切實際的期待? 還是對這荒謬一生的最後眷顧?

她的選擇, 說是愛情, 這愛情不純粹; 說是間諜,這間諜不專業; 那難道說它是情慾嗎?那未免褻瀆. 也許參雜個人情愫, 失去了精準, 這<色, 戒>, 並不張愛玲. 因此, 不知道該用什麼態度去看它之前, 我並不打算去看<色,戒>.


[1]徐永明: 張愛玲的歷史平反大戲就如張愛玲與汪政權的大臣胡蘭成相戀一樣,是個人的選擇,也是歷史性的:與才子胡蘭成的戀情雖然個人,但隨之而來的歷史評價卻是政治性的,尤其太平洋戰爭的結束,證明汪政權選錯了歷史的邊,單純的才子佳人成為負爭議的「漢奸」之戀,愛不愛國,忠誠的帽子隨之而來,這樣的壓迫是絕對性的,許多與納粹交往的法國女子,在勝利之日被剃成光頭,一樣是勝利報復快感的滿足。

Thursday, October 4, 2007

絞肉三吃與其他

懶人食譜又來了!


炒好的微辣絞肉為底, 和豆腐丁炒是麻婆豆腐(照片見之前yahoo同名相本)

加了茄子是魚香茄子



和冬粉一起炒便是螞蟻上樹了!


神奇的是,雖然底一樣,每道菜味道卻大不同,搭配著吃也不會膩

附上一張南瓜煨魚, 南瓜配上魚,清甜爽口. 蒸飯時候一起蒸,飯好了,魚也好了,夠簡單吧!(至少視覺上很美吧)

Wednesday, October 3, 2007

家族旅行之二: 探親的行囊

唸大學時寒暑假以外, 平時難得回家,特別是大一大二,必修課往往佔據一週內最差時間: 週一早上與週五下午.加上來回車程就花掉大半天. 我這原本就算不上特別想”家”的人(比較想念台南的小吃),原本就不濃厚的思鄉情,也往往在理性衡量之下便消失於無形: 想想舟車勞苦一頓,在家裡卻待不上幾小時, 算了.

工作後情況稍有好轉, 連續假期外,哪天嘴饞之際,任何一個週末加上週五與週一的特休簡簡單單就湊滿四天. 加上荷包稍有實力,一趟南徵北討也不過四小時, 足足省下大半時間.

不管停留多久, 難得回南部一趟, 每次到了返回台北之際, 爸媽總是大包小包的張羅, 好像我即將返回的台北可比物資缺乏的非州般,不帶點東西回台北就會餓死, 因此見縫就塞,無縫也擠. 雖然知道那是父母一片心意, 我的臉色往往也隨著行囊一起沉重, 好幾次終於還是發了脾氣: “很重耶,你們知不知道背這些坐公車很累啊“. 然而回到台北後,享用”真饈”時,特別是室友投來艷羨眼神間總讓我趾高氣昂起來, 嘴裡也不免驕傲”這可是我們台南最有名的XXX呢“. 然而,隨著美味下嚥的竟是心底泛起的慚愧酸味與自責的苦味:慚愧面對父母大似張羅時的無動於衷, 自責面對父母的疼惜我竟是脾氣以對.

終於, 這種模式在我到了美國後有了改變. 不再是我返鄉, 探親反成了家人的年度旅遊.不變的是, 我還是不免發脾氣,一爲停留時間長短.相對於大學時我的錙租必較, 家人從不在乎短短的10天假期扣掉往返三天的飛機時間後所剩無幾,甚至連時差都來不及調整就又要返鄉了.

終於,時光流逝之間我已不是旅人, 反成為旅居他鄉的過客.父母與家人取而代之成為旅人, 而我竟是流浪異鄉的”主人”. 不變的是, 我還是不免發脾氣,二為行李多寡輕重.每每到機場接機見家人大包小包, 我便不免抱怨”帶什麼啊,行李這麼多“. 其實不消問也知道行李裡面的東西是為她們牽掛的海外遊子我所準備的家鄉味, 心底泛起的還是慚愧, 然而我卻連”很重耶,你們知不知道背這些很累“都沒資格說了.

短暫的探親之旅同時以另一個類似的模式,不同的進行者.一樣是週一與週五排有課程, 住在密西根的他還是利用短短的週末來探親.扣掉來回飛行時間, 我們一個月的相聚其實只有48小時不到. 不同的是, 這回換成我一邊塞東西—煎好的魚,買好的水果….他臉色一邊跟著沉重; 不同的是,一次”我回密西根再買就好啊,你知道我上次登機箱差點抬不上去耶“換得我淚眼相對後, 他開始以不同樣沉重的心—因為相聚太短暫不忍而沉重,開始以”我今天便當帶的是你幫我煮好的XX喔”來面對同樣沉重的返鄉行囊.

原來, 從來只有我”想想舟車勞苦一頓,在家裡卻待不上幾小時, 算了”而不返鄉探親.
原來, 從來也只有我得了便宜還賣乖,享受親情與家鄉美味卻還抱怨”很重耶”而拒帶行囊

Tuesday, October 2, 2007

家族旅行之一: 旅行與探親

寫在前面: 之前看到一篇感人的文章"勇敢的台灣阿嬤",文章描述阿嬤一個人從台灣獨飛到委內瑞拉幫女兒做月子.一樣身為海外遊子的我邊看邊流淚. 這樣的情緒在最近因為父母獨自來美而升到最高點, 因而有以下記事.
----------

前陣子台灣家人今年二度來美.與以往不同的,沒有姐姐姐夫隨行下, 父母與朋友單獨來美. 她們獨自在洛杉磯轉機到芝加哥, 然後展開為期三週的旅行.

撇開到其他地方的旅行不說, 單就來美國的數次旅行經驗, 年代之間, 旅行模式有了改變: 從跟團,半自助,到最後的純自助. 兩代之間,旅行模式也有了轉變: 從父母帶兒女們進行一年兩次(寒暑假各一)的出遊, 到兒女陪父母從事年度的異鄉探親(姐姐姐夫陪父母來探我這個海外遊子), 到這次的父母獨自前來美國探望我這個遠在異鄉的女兒外,還探望和異鄉女兒分住兩地的女婿.

家族旅遊的成員與人數與時變化.從父母姐三人,因為我和弟弟的加入,變成四人,五人. 隨著青春期的叛逆, 家族旅遊的人數又從五人減少為四人.

時光機器運轉. 姐姐工作了, 旅行人數減為父母與我三人. 爾後我經常性的商務出差, 旅行模式也因此變化.利用我兩次商務出差的中間空檔, 旅行人數剩下2+1人: 第一段出差結束, 到機場接獨自搭機到美國的父母, 展開旅行, 在另一次商務旅行前,把父母送回機場回台灣.

時光繼續流轉, 旅行人數也繼續變化. 姐姐結婚了,姐夫加入, 旅行人數往上成為五人.我出國唸書了, 旅行人數又回到四人.

時光隊伍繼續往前走, 在美國的我不再是一人了, 旅行人數變成4+2人: 姐姐與姐夫帶著父母到客居異鄉的我們. 光陰荏苒,這樣的模式持續了兩三年後,一個因為學業,一個因為工作, 我們分住兩州, 旅行人數再度變化為4+1+1人.

家族旅行模式演變中看見成員之一我. 貫穿幾年來看似不同的生活軌跡的其實是相同的本質, 那就是"我是幸福的".

我是幸福的. 那時候出國旅遊還不見得頻繁與平凡, 公教家庭的我們, 平時省吃儉用的積蓄總在寒暑假各一的半年度家族旅遊消耗殆盡. 我是幸福的. 縱使現在出國早已平凡, 父母早已退休, 身為”職業志公”的她們, 平時累積的假期總在一年一度的美國探親時消耗殆盡.

我也是幸運的. 遠在異鄉的我, 卻因為姐姐工作的緣故, 年度的免費機票使我即使不返鄉,也得與台灣家人在美國相會. 我還是幸運的. 因為居住在他方,父母的探親之行是年度赴美, 也是兩岸三地, 連與女兒分住的女婿居住地, 都因此成了父母探親必須停留的第三地.

家族旅行人數演變中窺見的還是成員之一我,在幸福與幸運的另一面描繪出的卻是我不曾道出的自責與自省.

我是不孝的. 探親竟是父母探望子女, 而不是身為子女的我返鄉盡孝. 尤有甚者,我在美國的居住地要不酷熱,就是嚴寒, 讓跋涉長途後的老人家,還得跟我一起經歷150F(約80C)溫差的光譜.

我也是不悌的. 為了陪父母探望旅美的子女, 竟然連姐姐與姐夫每年一次的免費機票都吸收納附在年度陪父母探親的我身上, 而不是我返台暫時接替姐弟平常做的陪伴父母,還不時要姐弟們充當在台辦事處,南奔北跑,爲我張羅東西.

何時方有海外遊子衣錦榮歸,落葉歸根之日?

-------
延伸閱讀:
我和我的麥克風--一張小抄,一個阿嬤的勇敢故事
朋友寫的 一篇感人的文章

Saturday, September 8, 2007

胖伯永世長眠, 樂迷徹夜未眠

昨天上網原本是想為文紀念帕華洛帝(Pavarotti), 無奈二遇炸彈事件讓我一時分心,悼念之前先記事,敘述自己的遭遇.

言歸正傳.

前天(9/6)一早由DG得知胖伯帕華洛帝病逝的消息還當真一愣. 雖然欣賞古典音樂多年, 我對歌劇的接觸相對很少. 原因之一在於有歌詞的音樂總讓我分心. 這當然是我個人偏好所致. 因為如此, 胖伯的辭世雖比不上上次羅茲托波維奇撒手人間給我的難過, 但“怎麼又一個音樂家殞落!”的感嘆還是不免.

我的收藏裡他的演出也不過兩張,其一是1990年世足開賽時三大男高音合唱的噱頭, 其二就是多年前迪卡唱片出版的拿波里民謠.

三大男高音合唱的那張充其量是基於我對世足的狂熱, 愛屋及烏的衝動下購買.(雖是衝動購買卻不後悔,還有些慶幸呢!)我其實不大聽歌劇的, 聽音樂劇也是自1995年方有. 不過我對足球的喜好遠在那之前, 雖不得親臨現場,週邊商品的採購絕不落人後. 孰知聽完該演唱後, 一改我對歌劇的刻板印象:”聽不懂(歌詞)的音樂無法令我感動“--這也是我初始拒聽歌劇的原因之二. 如果說人聲可以餘音繞樑,三日不絶, 那肯定就是如此. 我一改先前的態度,對那種藉由聽不懂的語言當媒介所傳遞的音樂有了前所未有的看法, 並且真心佩服那昇華到超越聽眾礙於媒介限制的音樂境界.

那時和一位只聽歌劇不聽演奏的古典樂朋友聊起. 我們對音樂的喜好猶如天上參與商,永無交集. 而那三大男高音的CD可說是唯一的難得. 在朋友遊說之下, 我買了另一張,也就是拿波里民謠. 胖伯果然沒有讓我失望. 如果用一個成語形容這張CD, 我只能說"驚為天人". 不過若因此將其貢獻限於古典音樂就未免狹隘. 當時曾和另一位朋友討論起 “何以歌劇被冠以古典,欣賞者雅, 而歌仔戲(或平劇)被稱為民族,聽聞者俗”的問題. 不記得當時討論出什麼結語, 但我確知這張拿波里民謠雖論不上陽春白雪, 也絕非下里巴人, 反倒是雅俗可以共賞的音樂! 我私心以為,若要推廣音樂欣賞, 這絕對是可行之道. 也因此認為胖伯的最大貢獻不在於他貴為三大之一,反倒是他無意間打破雅俗藩籬的錄音. 也許這多虧他”看不懂樂譜”,反因此而不受限於器之故吧! (那張錄音8年後胖伯自己說."....So I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bringing opera to the masses. I think there were people who didn’t know what opera was before. ....", from NY Times. See below for URL)

胖伯今日(9/8)下葬. 願其安眠!

佳文欣賞:
--> 哥倫布廣場 Kolumbusplatz: 樂迷徹夜未眠



PS/ 我問過DG關於三大男高音的看法,他說, 他個人覺得胖伯是天賦型, 與當中苦練型的某位不同. 的確, 被號稱”上帝親吻過的嗓子“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有. 我另一個私心喜歡胖伯的原因正是他看不懂琴譜, 音樂家卻不懂琴譜. 怎麼說都是奇怪卻也讓我覺得他的可親. (大概也和自己喜歡煮菜卻看不懂食譜找藉口有關吧). (also see NY Times, Luciano Pavarotti Is Dead at 71. "Mr. Pavarotti, although he could find the heart of a character, was not an intellectual presence. His ability to read music in the true sense of the word was in question. Mr. Domingo, in contrast, is an excellent pianist with an analytical mind and the ability to learn and retain scores by quiet reading. ")

不過台灣媒體常見的月暈效應我可不以為然. (正面與負面月暈皆然. 既不必忙於造神,也無需急於造妖. 看看人家的報導可以如何中肯--NY Times: "In interviews Mr. Pavarotti could turn on a disarming charm, and if he invariably dismissed concerns about his pop projects, technical problems and even his health, he made a strong case for what his fame could do for opera itself. ). 例如說“愛家”這兩字不知從何而言,至少對於他結縭40年卻因年輕女秘書而離異的前妻而言,愛家兩字太沉重.

PPS/ DG馬上看清我的內心,說”前一陣子才買一堆羅斯托波維奇的CD,先忍耐一下不要再添購吧 “. 被看破手腳的感覺……哦…不,大,好. 果然我是open book,完全沒有掩飾的能力.

Monday, September 3, 2007

雜感一二: 中年轉業?

應要求貼此文於公開網誌.

-------
大學室友之一L最近嚴肅思考”中年”轉行的問題. 於是我們交換一些生活上的,職場上的意見. 我們也談起另一個室友P. 我心裡其實還想起另一個朋友T.

大學同學之一T近年有些不小的轉變.閱讀與生活上從股市操作轉往靈修,工作上她去年辭掉外商銀行的工作,轉向珠寶業. 不論是輾轉從他人轉寄的email,或直接從閱讀他自己的blog, 他提到自己終於可以做自己,不必再勉強自己符合社會主流的期望. 因為這樣的轉變, 他得到許多”好勇敢啊”之流的讚美.

然而, 我印象深刻的始終是她數年前在我新加坡住處短暫停留時與我的一些對話.大學畢業後, T符合預期的先到券商公司工作幾年,意料中的出國唸書,接著返台工作. 當她從英國過境新加坡返台時, 我們聊到她返台後的工作. 那時候她說了一個理想的工作與內容,我問, “原來你對那有興趣啊!” 出乎意料的她說”沒有,只是其他山頭已被同學佔領了,剩下這個我還有機會出頭“. 就這樣她返台了,工作了, 如願進入她認為”可以獨占鰲頭”的工作. 她不快樂, 我不意外; 數年後她領悟做自己而辭掉工作, 我一樣也不意外. 雖然替她開心, 我沒辦法像其他人讚美她”好勇敢“, 我只是高興她終於”走自己的路“.

那算不算中年轉業? 那是找回自己, 我想. 看到別人轉業, 我常常想起室友P. 我和L的對話,也常以P當模範.

來自台東的P是我高中學姊, 不過我們認識是上大學的事情了. 唸心理系的她從大一起便有轉系(到動物系)的想法. 於是她到動物系上課, 詢問各方意見. 而我, 基於對心理學的興趣, 曾和她到心理系上過幾堂課. 課堂中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 如果你用大學四年的時間知道原來你唸的不是你的興趣, 那麼恭喜你! 因為有些人一輩子不知道自己興趣是什麼.

而P,不但聽進了這句話,還實踐了這句話. 就在轉系申請截止那一天, 她毅然而然決定留在心理系. 不是因為怯弱,而是因為無知. 因為自認對心理學與動物系無知, 不能確定轉系是一時的想法,還是深思熟慮後的決定, 她因此決定留下來把心理系唸完, 像老師說的,用大學四年時間來釐清自己的想法.

大四了, 我們室友三人有截然不同的遭遇. 因為直升商研,我放棄準備多時的經濟研究所; 因為終於確定生理是自己興趣所在,兼顧往後回東部發展的可能, P一邊應徵學校助理工作一邊準備重考醫學系; L則是準備自己原來領域的研究所.

畢業了,我們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 我, 碩士,工作,然後出國. P一路考,從高醫,中國醫藥學院,最後考回北醫完成學業, 畢業後如願回到東部的醫院工作. L呢,碩士,工作,現在思考中年轉業的可能性.

至少四次吧! 在考上兼顧興趣與理想的北醫醫學系之前, P經歷過了4次聯考.她一次次的參加聯考,她一個個兼著家教以便自足. 那是怎麼樣的智慧與毅力,讓一個年輕的生命不顧異樣的眼光, 執著於理想.

在她快要自醫學系畢業前,我問她”你是怎麼撐下去的?“ 她說”我不覺得我在撐呀! 當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時, 怎麼會覺得是用撐的? 也許別人覺得我在硬撐,也的確很苦, 但是已經確定這是達到我理想生活必要的, 那麼我不覺得是在撐“

快出國前,甚至出國了,每當朋友問我怎麼能放棄原來那看來很不壞的一切? 我總是想起P. 想起那日光斜射進下午茶的小店裡, 她娓娓說著”我不覺得我在撐呀“的那段話. 我,一個幸運旁觀者, 有幸與她經歷那一段沒有別人讚美”好勇敢啊“的掌聲的, 反而只有”十幾年的大學生涯是否值得”懷疑的旅程. 我, 只想給她掌聲, 不是讚美她急流勇退的勇氣, 而是喝采她不曾迷惘的人生智慧.

也許年少智慧, 則中年無須轉業.

記憶

“因此, 當我將來忘記時,請你把我們相識,分離,重逢的愛的故事唸給我聽, 而我將會為你回來”. (When some day I do not remember, please read it to me. Please read our story to me—when we met, why we parted, and how we reunified. Read it to me, and I will come back for you.)

就這樣年邁的男主角一次次順著手札對失憶的妻子讀著她們相愛的故事, 希望喚醒妻子的回憶, 換回兩人溫存的時光.

--------------
我一向自詡記性過人, 特別是瑣事諸如朋友生日, 電話, 甚至地址都在我記憶體裡. 隨著年紀漸長, 逐漸體會到記性的衰退. 也許有一天, 我將連自己都忘卻? 如果那天真的到來, 我會如何自處?

好久了, 某個流傳的網路故事裡寫著:

孩子! 當你還很小的時候,
我花了很多時間教你慢慢用湯匙,
用筷子吃東西,
教你繫鞋帶,扣扣子,…..
……….
這些和你一起的點點滴滴,
是多麼的令我懷念不已,
所以當我想不起來, 接不上話時,
請給我一點時間,
等我一下讓我再想一想…..
極可能最後連要說什麼,
我也一併忘記.


光看這些文字,就足以令人鼻酸. 於是, 描寫記憶的電影與故事總是引我側目. 之前看的書”輓歌”與改拍的電影”長路將盡“時如此, 最近看” 手札情緣“亦如此.

電影”手札情緣”(Notebook)”描寫富家女年少時某個暑假到鄉間度假邂逅男主角進而相戀的故事. 貧窮小子與門不當戶不對的少女相戀,卻受到富家女家人的阻饒與反對的故事雖然老套, 但時光交錯的手法表現—一個倒敘回顧過去相遇,一個順敘鋪陳面對鍾愛卻失智情人的悲傷 –使故事溫馨而不覺老梗.

女主角先是忘了回家的路, 最後忘了自己是誰. 先是偶發性的, 終至於迷失在沒有記憶的空間裡一去不回. 在仍屬偶發的時候, 面對未來完全失憶的可能, 女主角寫下遺囑, 也寫下她們的過去, 將手札交給男主角時對他說:

“因此, 當我將來忘記時,請你把我們相識,分離,重逢的愛的故事唸給我聽, 而我將會為你回來[1]”. (When some day I do not remember, please read it to me. Please read our story to me—when we met, why we parted, and how we reunified. Read it to me, and I will come back for you.)

就這樣年邁的男主角一次次順著手札對失憶的妻子讀著她們相愛的故事, 即使在孩子放棄希望時, 他仍然一次次唸著故事, 希望喚醒妻子的回憶, 換回兩人溫存的時光.

同樣撼動我的還有最近的幾本日文小說. 芥川獎作家小川洋子兩本近作”凍結的香氣“與”博士熱愛的算式“雖然都與記憶有關,卻完全相反. 前者藉由女主角收拾整理男主角遺物開始來描寫經由理解死去的前男友過程中體會出” 人是由記憶組成的,逃得再遠,終究還是原地轉圈。因為人逃不出記憶的形影相隨”.

是嗎? 人真的是逃不出記憶嗎? 那麼那些失憶的人和記憶之間的關係又如何? 博士熱愛的算式寫的就是一個只有80分鐘記憶的博士面對生命的複雜, 特別是情感這個讓生命複雜的主要因子,盡然可以由一個簡單數學算式來表達的故事.

因此, 我計畫欣賞的下一部電影: 明日記憶; 打算閱讀的下一本書: 凝結的香氣.

PS/ 注意到”博士熱愛的算式”一書實在是個有趣的偶然. 首先引我注意的其實是凍結的香氣一書, 它描寫記憶的故事原本並不如它描寫嗅覺的主題吸引我. 然而近日因研究需求先從一篇期刊文章[2]引發我閱讀另一本由相同作者撰寫的書”The Mathematics of Marriage[3]“, 因此而注意到類似標題的小說”博“一書. 同類主題一本嚴肅,一本輕鬆, 想來閱讀還真是有趣的體會.

[1] 又是我自己翻的. 其實這橋段被刪除了, 我是從DVD的deleted scene裡看到的.不確定中文影片是否有該橋段.
[2] A general systems theory of marriage: nonlinear difference equation modeling of marital interaction. By Gottman, Swanson & Swanson. 2002.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3] Gottman, Murray, Swanson, Tyson, and Swanson. 2002. The Mathematics of Marriage.

Friday, August 31, 2007

韭菜拌肉三吃之二, 三: 釀豆腐與蒼蠅頭(revised)

第一吃:包韭菜豬肉水餃

開學前包好一堆水餃,學期中忙碌或懶得煮時就可以下水餃. 你問我怎麼不買現成的水餃? 因為不好吃嘛! 很多冷凍水餃的豬肉都有臭油味, 還是自己包的好. 照片參照"包雪餃"

第二吃: 釀豆腐

第一步:把油豆腐挖洞, 將韭菜和絞肉灌進去就好.
第二步: 下鍋.
第三張就是成品

如果有冬粉,換成冬粉和絞肉的話就是淡水阿給了.


第三吃: 蒼蠅頭

這應該算是川菜吧. 本來應該用韭菜花, 不過既然是包水餃剩下的,就勉強用韭菜替代了. 拌好的韭菜和絞肉先爆香,加上豆豉與辣椒快炒,非常下飯.

Wednesday, August 29, 2007

關於烹飪

最近有人問我哪裡可以找到東方飲食的食譜,還有人看了我們potluck照片後問我某樣東西怎麼煮. 被問多了, 我不得不招認一件事: 我看不懂食譜. 連中文的都不懂, 其他文的就不用說了.


我烹飪,吃過的菜完全是憑印象,根據印象中的味道來煮; 沒吃過的憑感覺,有類似口感的食材拿來變化;或是想像合適的口感與材料搭配; 所以才會把這些菜都叫做"實驗廚房"的產品. 也因為如此, 有時候問我某道菜的做法, 我可能一下答不出來,因為我只能說"憑感覺", 當然這種答案一點幫助都沒有.因此我會先試著回想, 然後把印象中的步驟寫下來;有時候完全是實驗性質的,只好等下次煮時特地留意步驟, 再回覆朋友了.例如很久以前的地瓜濃湯就是, 因為Lishia先問了, 我又是完全胡搞瞎搞,一時之間答不出來.過了許久又有其他人問, 我因此煮第二次,把步驟記下以便回覆友人.

最近看"我的希臘婚禮",女主角的弟弟創新菜單,當時我想,也許我也該記下來, 不過我還是我,想法很多,行動很少,所以也只是想想而已啦!

以下貼幾道最近煮的菜充數

1. 豬腳麵

2. 義大利麵

3. 海鮮三拼(我亂取的): 用魚露,少許辣椒與九層塔炒象牙蚌(?這應該是象牙蚌吧)和海帶. 應用三樣來自海裡的材料,所以取名為三拼.

需要知道煮法再問吧!

Saturday, August 25, 2007

死亡筆記與口白人生(2)

終於看了口白人生. 幾段對話*我印象深刻.

之一是小說家(Emma Thompson飾)在出版商助理(Queen Latifah飾)陪伴下尋找靈感, 思索如何下手殺死書中主角哈里洛克(Will Ferrell飾). 是跳樓自殺? 是車禍衝出橋墩意外? 還是…..? 小說家到了醫院,看到醫護人員為了拯救生命而忙碌, 反諷著為了殺死書中主角而忙碌的小說家, 他對助理說”我們在一個取人性命的行業,而不是救人的行業(We are in the wrong business. We are not saving people, we are killing people)."

如果選擇讓哈洛克里死亡, 小說家還是扮演小說家嗎? 或是扮演起死神了?

之二是書中主角哈里洛克從小說家手裡拿到手稿後,面對被寫好的人生反而膽怯起來,商請文學教授(Dustin Hoffman飾)代讀. 文學教授告訴哈洛克里, “你必需死,你的死亡才能使此文學作品成為經典名著”(You must die, only the death make it a masterpiece).

如果我是那文學教授, 我要怎樣,會怎樣代替小說家宣判另一個人的死亡?

面對無法自主的命運, 哈洛克里像個閱讀第三者的生活般讀完手稿, 同意了文學教授的看法, 把手稿還給小說家後,只靜靜的說”I like it. It’s a good story(或是It’s a good book. 我忘了)“. 此時他已經從忐忑走向坦然.

閱讀傳記的時候, 我似乎隨著傳記的描寫也過活了主角的一輩子; 如果我是哈洛克里,我能用閱讀他人傳記的心情閱讀手稿,閱讀自己即將到來的死亡嗎?

之三是接近尾聲時, 因為無法下筆殺死一個活生生的人,小說家將結局改寫. 小說家把改寫後的作品請文學教授過目並請教他的意見. 文學教授說”It’s ok. It’s not bad, ……It is just ok. “ 教授問小說家, 為什麼要改變結局呢?

"為什麼悲劇令人印象深刻?為什麼悲劇才能成全文學?“ 這是看完後我吐出的第一個問題. 後來看到朋友回應裡提到 “書的喜劇收場降低震撼力,整部片也因此比較大眾化一點…”, 這回應, 我和DG討論了起來

書的喜劇收場如果是譁眾取寵, 或符合大眾期待, 那麼誰是這大眾? 所有從事小說寫作的小說家是大眾嗎?面對無法掌握命與的哈洛克里與凡夫俗子才是大眾嗎? 還是站在第三者欣賞或批評的文學教授才是大眾?

誰從這個喜劇結局受益了?小說家博得美名, 不是因為創作出經典名著,而是從一個殺了8個人的殺手瞬間化為犧牲自己利益救人一命的善者; 哈洛克里撿回一命, 繼續凡夫俗子的生活; 文學教授維持酗咖啡,教書與評論的日子. 一切相安無事.

誰又從悲劇結局受益呢? 小說家成就不朽名著, 為自己掙得文學上一席之地(而這代價,恐怕還得包含前面八本小說裡被”賜死”的主角); 哈洛克里死前一晚對女友勸說繳稅之重要性,幫朋友報名space camp等若不為自己贏得”死而後已”的敬業美名,也讓朋友內心澎湃, 最重要的, 他成人之美(成全小說家),並獲得捨身救人(救小孩於公車下)的讚喩.那文學教授呢? 對小說家他是識馬伯樂, 對哈洛克里他開導有方,讓他接受死亡.

當然, 我這冷酷的推測倒盡大家胃口.

死亡筆記裡的Killer(夜神月)因為擁有死亡筆記, 從熱血少年成為冷酷”偽“死神, 對照劇中的”真”死神,如果對人類動了同情心,反將將粉身碎骨,顛覆了一般冷酷或冷血的死神描寫.

我想起了另一本書, 偷書賊( The Book Thief, by Markus Zusak). 死神, 在此書中只是執行他的工作—迎接死者靈魂,在他人生命終止時.對照著戰場上萬人互相爭奪互相殘殺的殘酷, 偷書賊莉賽爾(Liesel)利用閱讀與文字在防空洞中為鄰居街坊朗讀故事,慰藉著那個烽火連年下的惶惶人心. 因此當死神前去迎接莉賽爾的靈魂,也就是偷書賊將死之日到臨時, 死神也不禁迷惘而感嘆道: 「人哪!人性縈繞我的心頭不去!人性怎能同時間如此光明,又如此邪惡!」 .

究竟是人性複雜, 還是神祇單純? 究竟是人殺人殘酷, 還是死神殺人殘酷?

*對話的中文是我自己翻的,可能和台灣翻的中文字幕不同

Friday, August 24, 2007

兩圖, 千萬元

發現兩個有趣的圖. 所謂一圖抵萬言, 如果一字千金的話, 這兩圖就值得千萬元了.


圖之一:
如果找國內生產毛額(GDP, 注意: 不是GDP per capita)類似的國家來取代美國各州州名的話, 那麼美國地圖可以改寫如下:



(原文:U.S. states renamed for countries with similar GDPS, http://strangemaps.wordpress.com/2007/06/10/131-us-states-renamed-for-countries-with-similar-gdps/ ; 此文後來被引用於美金卡大棵, http://blog.yam.com/neocon/article/10581169 )



圖之二: 物理學家看經濟
這是一篇發表在科學期刊(Science)[1]的文章. 應用的是物理學上的網路觀念(network)加上統計上的技巧, 把各種產業之間的關聯性用圖的方式表達出來. 可惜的是, 如果配合上美國地圖就更好了! 因為兩圖對照之下可以把美國各州之間的經濟依存度表現出來.


我第一次注意到物理學上的網路(network)觀念是一種被稱為scale free network的特殊網路. 簡單講此類網路的韌性與強度(resilience and robustness)與網路本身的規模大小(scale)沒有直接相關, 因此與一般常理推測不同. 正因此被拿來作為各種應用.(改天有興致再講我想到的在我的領域之應用)
(原文: Milton Friedman, Meet Richard Feynman How physics can explain why some countries are rich and others are poor. By Tim Harford http://www.slate.com/id/2171898/fr/flyout)

[1] C. A. Hidalgo. R. B. Klinger, A.-L. Barabasi, R. Hausmann. 2007. The Product Space Condi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s. Science 317, 482-487 (2007). Supplementary material available at http://www.nd.edu/~networks/productspace/index.htm

Sunday, August 19, 2007

pot luck

介紹一下昨天pot luck的菜色, 飲料與飯就不另外照出來了.

您, 餓了嗎?








烤千層麵: 火雞肉口味. 美國廚房最方便的設備之一是大型烤箱, 大概是方便感恩節時烤火雞吧! 據朋友表示,從準備到出爐要一個小時喔. 真是很費心的一道.








西芹豬肉: 沙茶口味.顧慮到有人不吃牛肉, 朋友很體貼的換成豬肉口味.







上湯唐菜(青江菜)煨豆腐: 豆腐很嫩喔! 這是豆腐料理達人BT準備的, 他的拿手菜就是麻婆豆腐與紅燒豆腐, 不過經過多次pot luck,只好變花樣了. 不是主人我, 是他家太座"建議"的啦!





咖哩(南)瓜燉青豆: 有點像蔬菜湯. 裡面有洋蔥,番茄,某種像南瓜的瓜,青豆等,非常甘甜. 最重要的是, 那瓜是自己種的! 有機吧,呵呵








蛋: 朋友帶來的, 而他又是去買的(?), 所以也不清楚上面灑的是什麼香料. 蛋黃似乎與美乃茲調理過,很綿密






泰式炒花枝: 這是我老闆的老婆教我的(因為我老闆是泰國人). 薑蒜辣椒與羅勒切末, 與醬油和糖熱炒. 再將花枝下鍋, 起鍋前把部分羅勒(完整或對切即可)快炒即可.





清蒸檸檬魚: 這是彩虹鱒魚. 我用蔥薑蒜切絲與魚清蒸, 外加一點點辣椒, 還有實驗性質的加了鼠尾草. 魚很新鮮,蒸出來的魚很甘甜喔! 因為魚太大了,放不進電鍋裡,只好用炒菜鍋蒸了.

Saturday, August 11, 2007

死亡筆記與口白人生

年初吧,看了一部會被我歸為偵探類電影(?不知道算不算電影)叫做”死亡筆記本”(Death Note).電影有兩集,我聽說在日本是先有漫畫,後拍電影. 也聽說漫畫總共有52集. 我沒看過漫畫,直接看電影.我也不確定電影上市否, 所以先保留來源.

片子主角之一”奇樂“(killer),本名夜神月,某次因為一名犯人竟被無罪開釋而仰天長嘆世間沒有正義, 這抱怨被死神之一”路可“聽到,而向人間丟下一本死亡筆記本. 夜神月因此利用這死亡筆記本來創造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讓逍遙法外的罪犯死亡. 利用死亡筆記本遙控對方的生命很簡單, 只要寫下死亡時間與死因等情節,時刻一到對方就會據其描述而死亡;若無紀錄死因,對方將因心臟麻痺死亡.

夜神月因此有了控制他人生死,甚至如何死亡的本領. 日本警方面對無法解釋的犯人暴死現象,開始展開行動. 警方將這個匿名的對手稱為killer,楚於敵暗我明的劣勢下,日本警方遂與一名自稱是L,實為FBI探員的少年合作. Killer與L的鬥智過程編織出這部電影.而夜神月也從替天行道逐漸成為一個狂妄甚至沉醉於操控他人生死樂趣的冷血殺人狂.

雙方鬥智的懸疑之外,片中對人性的黑暗面有深刻卻不著痕跡的描述.例如對於一位有為青年,從滿腔熱血終至於成為殺人魔,始終令我感到震撼無比. “權力使人腐化”是看完全劇後第一個閃過念頭. 描寫人性黑暗面的作品不少, 即使人性描寫的本身未必是故事的主題. 毛姆的人性枷鎖,白朗特的咆哮山莊之外,這片子處理的手法細緻,卻令人怵目驚心.例如, 為了取信於服務於警界的父親而在死亡筆記本寫劇本殺死女友,甚至為了保全自己而打算殺死父親等等情節. 黑暗的不只是殺人的冷血,還有那工於心計的計算如假造死亡筆記本的遊戲規則等等使自己免於被懷疑,在在彰顯人性卑劣的一面.

我就要完全相信人性本惡了. 直到我發現另一部電影”口白人生“( Stranger than Fiction ).

我其實沒看過”口白人生”,只看過朋友轉載李欣頻寫的影評. 但顯然這是下一部我”刻意”去看的電影. 與死亡筆記本一樣, 故事的主角有操控他人生命的能力.主角是一位知名女小說家,花了十年時間將要完成新作.卻在無意間發現遠方有個陌生男子哈洛克里竟然亦步亦趨的跟著作家筆下的口白活著. 小說家本來預告哈洛克里的死亡, 而真實世界的哈洛克里在克服了面對死亡的恐懼後坦然接受這樣的安排, 然而在他原本該死去的那天他卻發現自己活了下來. 即使死亡更具故事張力,可以讓小說更賣座, 小說家卻無法下筆殺死一個有勇氣面對自己命運甚至死亡的哈克洛里, 因此大筆一揮改寫了他的命運.

一樣的主宰人的生死命運,一個執筆者不顧自身(銷售)利益選擇讓對方生,另一個卻決定保全自己而讓對方死. 兩個相反之選擇對比出筆是權帳,書寫不可恣意的道理.

Thursday, August 2, 2007

密西西比河驚魂記(2)




斷掉的橋離學校非常近,其實根本連接東岸(eastbank )與西岸校區(westbank). 因此事故發生當時最早趕到的警車之一也是學校校警.

35州際公路斷掉的路段南北也都封鎖起以便檢查, 首當其衝的是西岸校區的辦公大樓.


也許因為還有失蹤人口吧, 今天商學院清點人數,所幸目前沒有教職員或學生受傷或死亡,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其他見MSN的部落格)http://ggsadventure.spaces.live.com/blog/cns!FA425984736F0D02!809.entry

Sunday, July 29, 2007

亡斧臆鄰

<列子, 說符>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 顏色, 竊斧也; 言語, 竊斧也; 動作態度, 無為而不竊斧也. 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 他日複見其鄰人之子, 動作態度, 無似竊斧者.

-------------
年前搬家在IKEA買了一盞小燈當床頭燈用,回來後才發現沒附燈泡.後來隨即到密西根,因為在密西根也要添購家具, 就在密西根的IKEA買了燈泡. 燈泡與其他的小型家具成為託運的行李隨我再返回明尼蘇達.

在機場領到時行李發現行李被檢查過. 之所以不用打開就知道被檢查是因為我習慣在行李外面上封條, 但是那封條卻不見了! (那不是真的封條而是塑膠製帶子,兩端以魔鬼膠調整帶子長度,原本就是特製綑綁行李用)

回家打開行李後發現封條在行李箱裡,確定行李曾被打開的想法. 我開始整理從密西根帶回來的東西: 組合式的兩格抽屜, 薑茶, 煎餅等零嘴樣樣齊全獨漏燈泡. 心裡想著,一定是檢查行李時檢查人員忘記放回來了,因為太小太不起眼. 打電話給在密西根的他報平安,順便抱怨不翼而飛的燈泡. 怕是忘了帶回來DG又找了一次,確定沒有遺留在密西根的住處.

就這樣缺乏燈泡的小燈只能當裝飾品.因為它用的燈泡是形狀特別的橄欖球型,我只能等到下次再去IKEA時再買了. 可家具都齊全了, 只為了一個50分錢的燈泡跑一趟未免浪費. 心裡滴咕著,都是那可惡的檢查人員, 不知道可否索賠. 每當朋友來參觀發現那裝飾用的小燈問一次原因, 這種牢騷就再被重複一次.

過了個把月吧, 附近有人要搬家來個大拍賣(yard sale). 剛好路過就停了下來,竟然發現有個小小的IKEA盒子,我打開一看裡面赫然就是同型燈泡兩個,雖然瓦數不符, 我如獲至寶似的買下. 終於可以開燈了. 十月又搬了一次家,裡裡外外整理一次還是沒找到那被安檢人員沒收或遺忘的燈泡.

依照規格我的小燈只能使用20瓦以下的燈泡,而我買來的卻是40瓦的, 加上燈罩是塑膠的,為了不過熱,我每每提醒自己一次只能開30分鐘, 中間休息個五分十分後再開燈. 就這樣我小心翼翼的使用著直到冬天.

雖然第一場雪在十月中旬就落下, 去年冬冷來得慢. 一直到十一月底吧才真的開始冷. 晚上的課結束回到家裡,開始需要溫一杯薑茶暖身.某夜, 我打開當初從密西根帶回來放薑茶的盒子,赫然發現那以為被遺漏的燈泡端座著. 再回想,是啊,雖然帶子被收進去行李箱裡了, 那行李擺放的順序似乎不見更動, 足見安檢人員之小心哪.

亡斧臆鄰.

Sunday, June 10, 2007

一些曲子, 一些憶往

布拉姆斯,柴高夫斯基,與舒曼之間有什麼關係?

我第一次聽布拉姆斯的交響曲已經是聽古典樂很多年後的事情了. 雖然非常喜愛他的其他作品如鋼琴及小提琴協奏曲,還有最膾炙人口的匈牙利舞曲, 對於他大編制的作品卻一直抱著猶豫,或者說敬畏的態度.

某次在朋友的宿舍,他興奮的介紹給大家他最喜愛的曲子,正是布拉姆斯的一號交響曲.誰知道開頭”鼕鼕鼕鼕”的鼓聲先把我嚇了一跳,驚魂未定之後那大編制的樂曲緊接著排山倒海而來壓得我喘不過氣.當時我是用”嘔啞吵哳難為聽“來形容我對這首曲子的第一印象的. 這種說法實在大不敬, 因此除了當時常和我一起逛書店和CD店的D之外我並不敢讓其他人知道這種感想.

那時候還住在宿舍裡,簡單的CD player就能滿足窮學生附庸風雅的慾望.小時學鋼琴,我對曲子的接觸大抵也從鋼琴開始.雖然大學時期一度非常想學提琴,原因無他,只在於小提琴的方便攜帶性而已.在我的認知裡,同樣的旋律用鋼琴演奏起來如果軟語呢喃,用小提琴雖然絲絲入扣卻也往往不免哀怨;用鋼琴若澎湃激昂,小提琴的詮釋則剛烈鐵絕.總之鋼琴的表現相對含蓄,因此我一直偏愛鋼琴作品. D就不同了,她小時後學的是小提琴,因此她對小提琴的喜愛往往多於鋼琴.我們對音樂的喜愛恰與個性相反:我是那種龜毛擺在嘴上的人,喜怒哀樂形於外.而她總是安安靜靜,從從容容. 因此雖然我們都喜愛古典音樂,卻少有共鳴.除了柴高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

四大小提琴協奏曲大概是常聽古典樂者的基本收藏. 柴高夫斯基的小提琴應該是四大小提琴協奏曲裡我最早接觸的一首. 本來我只有大衛歐伊斯特拉夫的版本,而D有海飛茲的版本.我們一直都是交換CD欣賞,如此窮學生還是可以享受版本比較的樂趣. 某日午後寢室裡除了D之外無他人,我們竟興起瘋狂的版本比較方法: 我帶著我的CD player到她寢室一起播放兩個版本的柴氏小提琴協奏曲,那麼(聲音)高下立見,節奏快慢也即刻分曉.

有了四大之後我開始轉往其他小提琴協奏曲,包含舒曼的.舒曼以鋼琴作品見長,其他樂器作品並不特別有名.然而我卻對他的小提琴協奏曲情有獨鍾.當時我是這麼形容給D的:”那開場的幾個小節乍聽有如雙蝶弄影,忽上忽下,交錯卻不失和諧,”再聽則有”嘈嘈切切錯雜彈,雖不若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清脆爽耳倒也錯落有緻了”.

後來我又買了鄭經和演奏柴氏的版本,也許在D的影響下買了海飛茲的,甚至偶爾欣賞小提琴甚於鋼琴曲目.而D也開始接觸部分鋼琴曲目.我們欣賞音樂的途徑真有幾分舒曼曲子給我的感覺,雙蝶弄影,互相追逐.

多年後重聽布拉姆斯的一號交響曲我竟有此曲只為天上有之嘆,對自己年輕時少不成熟的評語感到羞慚.我急急忙忙的打電話告訴D這個新發現,約定時間共同欣賞.D一如以往微笑著聽我前後殊異的形容,然後靜靜的說經歷不同體會不同.

快出國了,D和另一位朋友合送我布拉姆斯的協奏曲全集,我帶著她們的祝福負笈他鄉. 現在聽著布氏或舒曼的小提琴協奏曲時,心裡常常想著的卻還是那午後輕狂,用著那毫無根據卻絕對過癮的版本比較;耳裡響著的也是歐伊斯特拉夫獨特的冷處理狂熱音符與海飛茲飛快卻不含糊的柴氏作品.那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一篇樂章.

------------------------
這篇欠的夠久了.其中關於布拉姆斯一號交響曲的回憶在"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8曾提及

Saturday, June 9, 2007

少女的祈禱

如果我說"少女的祈禱"你第一個會想到什麼?

在我的年代,"少女的祈禱”讓人聯想到垃圾車. 只要聽到那首曲子就知道垃圾車來了.那時候還住在尚未拓寬的巷弄裡,垃圾車每天來收垃圾. 早一點的那班大概下午三點到,晚一點的是另一個方向的,四點半才會到.

胡同的另一邊住的是爸爸的一對同事. 那時候家裡有幫傭的不多,但這對同事家裡就有.小時後的我認為那是有錢人的象徵,我一直不懂,為何同樣地方上班的她們可以如此富裕?這對同事有一雙兒女,老大女兒剛好跟姐姐是小學同班同學,兒子則小我一歲.她們分別被自己的父母稱為”妹妹“與”弟弟”.小時後我也一直不懂,怎麼父母會把自己的兒女稱為自己的”弟弟“與“妹妹”呢? 但就姑且如此稱呼吧!

雖然不若眷村,沒有拓寬前的巷弄還真的雞犬相聞.於是乎我和姐姐常會聽到爸爸同事家的吆喝聲. “妹妹”大致上是個驕縱但算客氣的小孩,他雖然不會和姐姐,我還有巷裡其他小孩一起玩跳格子,橡皮筋等,見到我們總是匆忙一笑轉身而去.”弟弟”就不同了.我們常聽到他欺負其他比他年幼小孩之後乖張的笑聲,但聽到最多的是他作弄幫傭阿桑之後阿桑發出的慘叫聲.有幾次,新來的幫傭無可忍受就自己辭退了.後來終於來了個幫傭,竟然做了下來. 我和姐姐對於”弟弟”這個么兒因從小備受寵愛而對幫傭的惡作劇始終不以為然,卻苦於無計可施.

上了小學,偶爾幫媽媽倒垃圾.這時候常常會遇到隔壁的阿桑.打完招呼,我總是萬分同情的看著阿桑,心裡好幾次想問阿桑”那'弟弟'都怎麼作弄你啊?你怎麼不跟'弟弟'的爸媽告狀呢?“ 就這樣阿桑的慘叫聲逐漸由陌生變得熟悉,最後終於成為日常生活背景聲音的一部分.直到某日.

這天我又去倒垃圾,卻不見阿桑身影.本來以為是阿桑終於忍無可忍自己請辭了,我在心裡替她鬆了一口氣.正當我倒完垃圾轉身欲離去時卻看到一臉厭惡的”弟弟”拿垃圾來倒.哇,真是大新聞呢! 我匆忙回家告訴姐姐這個新發現, 我們兩人討論一下一致認為是阿桑請假回家去了,問媽媽是否知道確實的經過.原來,前一天”弟弟”又捉弄阿桑,結果一個不留神阿桑從樓梯跌下來,腳斷了因此請假一個月.這個惡作劇顯然過了頭,"弟弟"的爸爸終於以要求”弟弟”倒垃圾直到阿桑回來為止當懲罰. 雖然同情阿桑,我和姐姐卻非常興奮,覺得終於惡有惡報. 媽媽看我們姊妹如此興奮,警告我們不要多事.

如此過了幾天.某日我先到同學家玩玩之後才回家.快到家已經接近午後四點半了.此時傳來” 少女的祈禱“,接著看到”弟弟”拿垃圾出來往垃圾車停留的巷子另一頭走去.我在心裡竊笑著.到家門口後正打算問”垃圾倒了嗎?“音樂嘎然終止.我再想,哎呀,這少女的祈禱原來不是垃圾車,只是姐姐在練琴.

那陣子我們剛好學到”少女的祈禱“. 想起剛剛的事情我心裡大驚,果不然聽到巷子另一頭傳來”弟弟”的抱怨聲:”沒看到垃圾車啊“. 我和姐姐興奮的偷偷決定加緊練習此曲來捉弄”弟弟”一番以當作是他平日欺負阿桑的懲罰.就這樣我們兩人商量出輪班計畫.每天下午四點一刻一過開始練彈此曲.一個負責彈琴另一個趴在窗戶旁邊窺視”弟弟“的行動,觀察他是否拿垃圾往外.一等他走到巷外便停止彈奏,讓他佇足守候”國王的垃圾車”片刻卻倒垃圾未果,然後再帶著垃圾悻悻然的回到家後再彈奏後面的章節引他再度外出. 這一來往大概花掉10分鐘餘,看他拿著垃圾走來走去的樣子著實好笑. 為了讓這作弄天衣無縫,沒有彈琴的人還得負責在"國王的垃圾車"來之後把垃圾帶出去走到前一站丟掉垃圾然後趕回家裡通知彈琴的那人停止彈琴,否則兩個少女的祈禱同時卻不同聲出現就會揭穿我們這”國王的垃圾車”大計了. 就這樣我們姊妹輪流彈琴,輪流欣賞他一次次去等候"國王的垃圾車"的蠢樣然後在家裡哈哈大笑.

我記不清最後是否如此作弄”弟弟”整整一個月,還是像放羊的孩子一樣終於被媽媽發現制止.只不過如果有人問我”少女的祈禱“,我腦海裡浮出的畫面還是那午後四點一刻,姊妹倆輪流彈琴輪流欣賞自己傑作然後哈哈大笑的畫面,此時伴隨著的不但是芭達捷夫斯卡的鋼琴奏鳴曲,還是阿桑的慘叫聲,與”弟弟”恨恨罵著”垃圾車根本還沒來啊”的怨咒聲.

後來台北市實行垃圾不落地,而台南的垃圾車也在推行英語的政策下播放每日一句.再也聽不到少女的祈禱.這段記憶如此特殊而無可取代,也許如此這首曲子始終不在我收集的古典樂CD當中,直到多年以後朋友送我一套台北愛樂出版品,而這首小品也被收錄其中. 某日聆聽該CD時這段記憶躍然而出,我不禁莞爾.問我笑什麼?聽完我的敘述後DG也隨我放聲大笑.


----------------------------------
作曲家裡少見女性.而這首少女的祈禱作曲者芭達捷夫斯卡(Badarzewska)就是少見的女作曲家之一. 1834年生,波蘭籍,兼鋼琴家,擅寫沙龍風格的鋼琴曲.這首少女的祈禱是她三十多首鋼琴曲裡唯一流傳下來的一首.其餘作品皆被遺忘.說是”少女“的祈禱實在也算名符其實,她離世時也不過二十多歲(1861). 這首曲子的結構極為簡單,適中的行板,降E大調. 也許是大調吧,即使降調也不聞哀怨,倒真有幾分祈禱的呼喚了.最後的主題變奏以三連音為主,全曲在熱情中結尾,彷彿祈禱終得天應般. 俄國文學家契訶夫(Anton Chekhov, 1866-1904)劇作”三姊妹“曾用此曲為配樂.

Friday, May 4, 2007

白夜, 悼羅斯托波維奇

最近生活變調, 出人意表的NBA西區季後賽佔據過多時間, 多到我竟然後知後覺在一代大師羅斯托波維奇(Rostropovich)於四月二十七日辭世後三天才知道. 一嘆.

羅斯托波維奇以大提琴家聞名, 但是更令我感動的是他的指揮作品,和人權支持留下的幾個膾炙人口的故事: 收容反共作家索忍尼辛; 在蘇聯入侵捷克時演奏捷克籍德佛札克的大提琴協奏曲; 柏林圍牆倒塌後重返柏林演奏巴赫作品等等. 而換得的不過是被驅除出境,被褫奪國籍罷了. 他的信守承諾與堅守原則使他一直沒有復籍, 而寧可選擇沉浸在由演奏與指揮構成的音樂世界,一如以往的對它貢獻. 比起台灣一些政客動不動就拿自己當年在獄中度過的陳年往事說嘴,或騙取選票,甚至將自己落選指責是人民對不起他的噁心指控大相庭逕.再嘆.

總讓我想起飛躍蘇聯(White Night)裏的藝術家, 去國與返回之間,原本應該再熟悉不過的故鄉已然陌生,與昔日朋友過的竟是兩個世界的生活( a separate live,一首飛躍蘇聯裡面的曲子),恍如隔世.

他的(1990)"重返蘇聯(Return to Russia)"是少數幾張我追尋多年才終於買到的珍藏之一. 1974年他被迫離開蘇聯, 1978年被除籍. 原本是自己的家鄉,卻歸不得; 即便被邀請返鄉,卻已是化外之民. 這種歷史錯誤造成的複雜情緒,使我有不得不買此現場錄音CD的衝動. 我固然喜歡現場演奏, 卻一向對現場錄音的版本沒有好感, 雖然原因有點可笑, 那就是那些不該出現卻出現的鼓掌聲破壞現場應有的氣氛, 萬一有咳嗽聲就更慘了,那是我少數想的出來可以遺臭萬年的具體例證

在當時, 死後追諡或特赦遠多過於生前被歡迎甚至邀請回國, 然而在這方面他無疑是幸運的. 柏林圍牆倒塌的隔年,前蘇聯也瓦解,他也得以回到故鄉.也因此1990年當他帶著(美國)國家交響樂團重返蘇聯時曾說" I may just die. Then I will die a happy man." 十幾年後的今天也終得以落葉歸根,在俄羅斯撒手人寰.

演奏會(CD)一開始熱烈的鼓掌聲之後就是柴高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悲愴, 結尾則是兩首美國的小品( Promenade "Walking the Dog", The Stars and Stripes Forever). 整個音樂會儼然就是他個人到當時的歷史縮影: 蘇聯始而在美國終.

話說羅斯托波維奇離開解體蘇聯前最後的一場演奏是柴高夫斯基的六號交響曲悲愴(Tchaikovsky Symphony no. 6 "Pathetique" ), 十幾年後返回演奏的重頭戲也是這首. 樂團在他指揮下, 特有的俄羅斯憂鬱與濃厚的鄉愁緩緩傾洩而出. 即使不懂音樂不諳旋律,也會為此掬一把同情淚了. 即使他對此曲的詮釋並不傳統反而頗受爭議, 那爭議也不過是指揮家或演奏家詮釋音樂究竟是自己對樂曲的解讀或是臆度作曲者的創作原意的爭議罷了.

突然意識到再講下去也許並成柴高夫斯基六號交響曲的版本比較,這就離題了.就此打住.

僅向一代人權鬥士與音樂大師致敬!

南洋風味餐

雖然我一向不大喜歡新加坡(原因之一在於她太人工化, 蓋我喜歡溫馨小鎮或是文化古城,而她卻是個過度人工的現代商業都市). 不過住過一陣子偶而還是會想念她.說是想念她不如說是想念她的食物.
就這樣這兩天煮了肉骨茶(Bak kut teh) 和Laksa Lemak.

為了煮Laska還買了特別的不知算是mee還是kuay teow的像是腸粉的麵.


其實最想念的還有那酸酸辣辣的Mee Suah,只是找不到材料. 等下週考完試再來多煮幾道好好大吃一頓犒賞自己一學期來的辛勞

Sunday, April 29, 2007

The Enigma of Arrival 抵達之謎

The Enigma of Arrival, by V.S. Naipaul
Publisher: Vintage; Reprint edition (April 12, 1988), ISBN: 0394757602

中文譯本: 作者:奈波爾 譯者:李三沖 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公司ISBN:9867975294

離開島嶼,似乎是一種選擇;抵達,似乎是一種命定。
「抵達之謎」也是意大利超現實主義畫家基利柯的畫作。畫裡有「一個碼頭;背景中,在圍牆與牆門(像剪紙圖案)之後,露出一截古船的桅桿;前景一條空空蕩蕩的街道上有兩個人,都身裹長袍,一個可能是剛抵達的人,另一個可能是港口當地的人。一個荒涼而又神祕的場景:它在傳達抵達的神祕。」

(book review: wrote in 2002)
I can’t quite remember why I pick up this book in the bookstore but it certainly ends up as a very worthy and unforgettable reading experience. This book was given as a birthday gift from a friend (though I named the gift :P). It is rather difficult to make the first few pages and I almost gave up. Given a second thought, I gave it a second try and I am glad I did.

This book is more like an autobiographer than a novel.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reading, I am so eager to understand why the book is named “The Enigma of Arrival”, which probably is the only suspense in the book. Till I found out what is the source of the book title and what it stands for, I can’t agree more and I can’t think of any better title for this work. The author certainly has wonderful command of language--I can feel the delicacy of the language, the beauty of English and the subtleness of human emotions.

和之前幾篇一樣, 英文版的書介是以前寫的,看的也是英文版.現在放上來簡單聊幾句

不大記得當時怎麼會挑這本書, 大概因為書名看來很神秘, 引起好奇心吧. 看了之後幾年作者得到諾貝爾文學獎, 奇怪的是, 得獎之後我反而沒再看過他的書

這本書與其說是小說,不如說是作者的傳記—來自遙遠千里達主角移居英國, 內斂害羞的主角扮演起一個襯職的旁觀者, 文化差異的衝擊,新來移民的焦慮在以敘述為主調的筆下娓娓道來, 淡淡的低吟著思鄉之情的同時反應著對當初移民決定是否正確的懷疑

當時我一心想找到答案, 一個關於為什麼書名叫做”抵達之謎“的答案.而這也是全書唯一的懸疑之處,如果那可以被稱做懸疑的話. 現在我, 不再找尋答案. 不是因為已經獲悉書名之故, 而是更能體會人生之旅程,過程與結果往往一樣重要; 更能了解抵達未必是終點,而離開往往是結束,一種對舊生活的結束,離開卻也是開始,一種對新生活追尋的開始, 而旅程正展開著.

Friday, April 27, 2007

婚紗照

我們的婚紗照得到很多朋友的稱讚. 除了讚美風格自然外,還有很多朋友是驚訝,驚訝新娘也有女性的一面;或是驚艷, 驚艷原來新娘也是美美的.讚美完了接下來通常是批評( 當然朋友都是為我好才講出來希望我改善)大抵有兩種, 一是說,你平常應該要常打扮; 另一種就是說, 真的看不出來你的另一面,算你好運嫁掉了

關於第一種批評,我的回應是: 我不喜歡打扮啊. 此時朋友就會說, 打扮是為自己啊. 那我便會加以反駁, 我不喜歡打扮,因此還打扮的話,打扮就不是為自己了.此時朋友都會沉默已對,不知道如何接話. 對於第二種反應呢,我都是跟朋友說, 對啊,我老公很有眼光吧, 可以看出石頭裡未曾雕琢的璞玉. 此時朋友都是讚不連聲的說,對對對!

事實上我的不打扮指的是平常的我脂粉未施, 好穿牛仔褲及T恤. 稍微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有點小潔癖, 雖然整齊的能力缺乏, 但是我對清潔的標準可不馬虎. 除了以前提過的,考試愈多壓力愈大就是我的浴缸遭殃時, 我還有個毛病,那就是用完抹布一定馬上洗,而且要用肥皂或清潔劑洗,一餐飯煮下來有時候就洗了好幾次. 我常被老公取笑,說我的抹布和毛巾一樣. 所以我們煮飯時的對話常常是這樣的

我: 幫我拿一下抹布
DG: 廚房沒有抹布啊 , 或是
我: 拿抹布擦一下這裏
DG: 毛巾可不可以啊

既然有小潔癖,我是不會讓自己蓬頭垢面的, 不好打扮也就是不失脂粉罷了,這應該不是大罪過吧. 當然啦,我對化妝品的常識幾乎等於零. 記得上次回台灣前, 長輩托買化妝品(其實是DG的媽媽想買來送朋友的) 於是有以下對話--

母: 你們在飛機上幫忙買雅頓的21日霜,要送給某阿姨
DG: 我不知道那是什麼啊, 怎麼買
母:沒關係,你跟XX(指我 )說,他會知道
DG看看我,然後說: 不一定,他不化妝的. 然後回頭問我,你知道什麼是21日霜嗎?
我: 不知道, 用一次21天內不必再用嗎? 還是什麼?
母: 算了,買別的送好了

我真的不是故意的嘛! 可是不化妝有很多好處呢, 第一: 省化妝的時間. 每天早上起床都恨不得可以再賴床一下,睡覺都不夠時間了哪有時間化妝. 第二:省化妝品的支出.老實說,我真的不知道化妝品有多貴. 我只知道一瓶乳液多少錢而已. 第三: 不用補粧, 都不化妝了,補啥妝啊. 第四: 不用卸妝, 既然沒化妝何需卸妝呢?更不用擔心卸妝不乾淨化妝品傷害皮膚.第五: 只要一擦口紅或是穿裙子,馬上受到讚美"哇,今天好美喔", 開玩笑,那種每天都穿裙子或化妝的人能每次(每天)打扮都被讚美嗎? 人家穿短裙劃眼線受到的讚美不及我擦口紅牛仔裙, 你說我這邊際效用不是大多了嗎?理性決策者都知道邊際效用遞減的道理, 應用在化妝上也是. 這樣的理由還不夠充分嗎?

那好吧, 漢書上說"以色事人者,色衰則愛弛", 我不必擔心哪天沒化妝會嚇到DG,更不用擔心年老色衰之後DG對我之愛弛. 嘿嘿, 不化妝還歪理一堆, 感謝DG垂憐,反正他垂憐的後果雖然是我垂簾,但那也只是家裏抹布毛巾不分而已.

Friday, April 20, 2007

The Bonesetter's Daughter 接骨師的女兒

Bonesetter's Daughter by Amy Tan publisher: RANDOM HOUSE USA ISBN/0804114986
接骨師的女兒 作者/ 譚恩美 譯者/ 施清真 出版社/ 時報文化 ISBN/9571336238

(Wrote in 2002)
If you like movie “The Joy Luck Club”(喜福會), you can’t miss this !

No one writes about mother-and-daughter stories better than Amy Tan. This is a poignant moving story about 3 generations—grandmother (Chinese), mother (immigrant Chinese in CA, US) and daughter (Chinese American). The American-style daughter tries to embrace her Chinese mother and her heritage in a tough way and accidentally unearth the past of both her mother and grandmother. This is a book about how people try to manage a rocky relationship with cultural complexity and dissenting values in a changing world. Nevertheless, love transcends and wads it through all the doubts and obstacles, as mother and daughter solve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conflicting values and cultures that they encounter.

Altogether it is a finely woven novel with the daughter tells the story in one part and with the mother as the narrator in the other part. The two parts are then being seamlessly spun together to produce a truly fine book.

最近買了一本Amy Tan的書是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但還沒看), 所以這本"接骨師的女兒"其實是Amy Tan的書當中唯一看過的一本. 這是本值得大大推薦的書, 其實我看的當時(2002底)已經推薦給很多朋友了. 其中不少個還是在我強力遊說下買了英文版. 當時我只寫了英文的書介與書評, 現在放上來簡短說兩句

書中以時空交錯的方式描寫三代之間的感情, 三代,時間因此交錯; 外婆一代的遠景在烽火中國,母親一代的背景是亂世中流離逃亡到定居美國,最後是身為ABC的女兒當然是以當代美國為場景, 透過移民呈現空間的交錯.作者分別以三代人物次第為主角,串聯成為故事主軸的則是家庭感情綿延於不同的時空.

印象中看過的書裏用類似的手法的還有村上村樹的世界末日與冷酷意境.兩個看似無關,分別舖陳的故事到最後其實是一體的兩面. 而這本書尤上一層, 不但在於時間上的複雜性,更在於空間上的交錯.如縷交織,細膩的卻不著痕跡的將兩代之間的差異與文化的衝突所造成的傷痕,在親情的潤澤下一一撫平

來到美國後看到很多移民第二代文化與價值觀的差異,還有認同感的問題. 如果我的第二代在這裡出生, 該怎麼教他呢? 我沒有答案. 甚至我自己還在掙扎著,試圖在一些表態方式的衝突中尋求平衡. 例如說, 上課的時候,我往往不會主動發言. 在台灣, 大家也許同意那是謙遜的表現, 在這裡卻被視為無知使然; 在台灣, 當自己的意見和老師或長輩不同, 我被教導有耳無嘴, 即使我會說明自己的看法,但往往只會說一次, 對方接受與否我不在乎, 在這裡,學生應該要伶牙俐齒,辯才無礙, 要為自己的說法徵得也爭得他人同意,但同時卻要看輕不同門派的說辭. 我有朋友非常有彈性, 他在美國去教堂,回台灣去廟裏拜拜. 我反問自己,什麼時候文化與價值觀在我的腦裏可以模組化,屆時將可以做到當在台灣時對長輩言聽計從,當在美國則滔滔不絕?

附帶一提, 沒看過中文本, 不知道譯的好不好. 看過的可以分享點意見

Sunday, April 15, 2007

A Beautiful Mind: There is just a fine line between genius and madness 美麗境界--天才與瘋狂一線之隔

A Beautiful Mind by Sylvia Nasar
Book description

How could you, a mathematician, believe that extraterrestrials were sending you messages?" the visitor from Harvard asked the West Virginian with the movie-star looks and Olympian manner.

"Because the ideas I had about supernatural beings came to me the same way my mathematical ideas did," came the answer. "So I took them seriously."

Thus begins the true story of John Nash, the mathematical genius who was a legend by age thirty when he slipped into madness.

(bookreview: wrote in 2004)

Tell me how can you not get attracted with the book? Other than the unique and intriguing beginning of the book, there are two more reasons for me to read the book. First of all, I like to read biography books. The name "John Nash" first came to my understanding is his epoch-making theory about Game Theory when I was a sophomore in university. Secondly, the Movie "A beautiful mind" was such a hit; I read the book before watching the movie though. Anyway, here is my take of the book.

The book is as much a biography as a non-fiction novel-- Mathematical genius make a remarkable discoveries by age 30, subsequently goes insane, and--after several lost decades--recovers (though tentatively) from his illness and wins a Nobel Prize.

Other than the twisted plots, this books also serves as a good source to understand more about the era in many perspectives--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al development, the life and community of mathematicians and etc.. This book is also very encouraging-- how to make the best of the worst timing, the WorldWar2 , how US took the advantage of it to attract intelligent people from European continent, particular the Hebrews, on which US built a strong higher education and diverse immigration foundation. This book also depicts vividly about how people respond to a person with schizophrenia when misunderstanding and miscommunication prevail the appreciation and how a schiz interact with the world where conformance and responsiveness are required.

此書共有三位議者, 摘要資料如下:

【前言,第 1─29 章】
謝良瑜,台北市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數學博士。
傅士哲,台北市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哲學博士候選人。
【第 30─50 章】
全映玉,師大翻譯研究所肄業,從事文字工作多年。
【第 30─50 章核譯】
傅士哲、謝良瑜

如果時間允許, 我盡量選擇原文版. 更何況是多位譯者的書往往使我打退堂鼓(除非不得已, 我個人的習慣是盡量少選多位譯者的書), 因此我選擇了英文本

事實上我是先看此書再看電影, 雖然電影轟動一時但是我個人對電影評價不佳, 或許是說 我對書的高評價使得我對電影的期望標準相對提高,最後卻頗失望

我認為此書遠超過其同名電影只少有下列原因:

1. 電影囿於時間的限制對John Nash的生平做了很多的刪減, 例如完全沒有提及 John 第一個'非婚姻 '的感情, 但不確定篩選的標準

2. 電影似乎過於神話及美化John Nash或說過於減化一個精神分裂者日常生活的辛苦, 也因此只看電影的人可能無法了解John Nash的妻子與數學社群等對他的包容或付出是無與倫比的 ( John Nash與其妻曾經離婚後又復合, 因為John Nash的病讓它無法扮演一個襯職的丈夫 ,父親....等角色, 這當中的艱辛,恐怕不是電影短短兩小時可以營造出來的, 或許如此因而導演選擇刪除吧 )

3.書提供了相當多關於美國當時代的背景, 這些在電影中完全沒有論及: 美國從第二次大戰'獲利 '許多, 包括吸納大量移民 因此美國的高等教育得以急起直追甚至超越歐陸, 國防工業及相關週邊產業之發展因而帶動經濟, ' 極少 '的損失特別是美國本土(因為戰場不在美國本土 )等等

沒有批評電影的意思只是我推薦書甚於電影

PS/ 如果你有注意到,這篇寫的日期是3年前的事情了.現在放上來,有兩個原因: 其一,外國朋友要我多放英文的,這樣他才看得懂, 另一個原因是有朋友最近寫了他對此電影的看法, 因此這篇寫了很久的簡短書評終於得見天日

順帶一提,朋友看中文版, 他說看了書才覺得Nash是大濫人,因為書提到Nash對於非婚姻的那段感情不願負責乃因對方又笨又醜之故(大意如此,希望我沒記錯),事實上是,如果我沒記錯,英文版只說,Nash根本不懂負責是什麼,話說,他是個不具社會功能,不懂打理日常生活的人所致. 我猜測這也許是譯者所加的價值判斷也有可能. 當然不具社會功能等未必比批評對方又笨又醜不具價值判斷, 不過譯本顯然和原文有出入是也.

看過書和電影的,歡迎分享看法!

Friday, April 13, 2007

南韓記行(1): 我的漢城初體驗

1998年我第一次到漢城. 當時漢城還叫漢城, 新機場也還沒開始營運, 第一次出差到一個語言不通的地方,說真的還是有些不自在.

出了機場大廈來到計程車招呼站. 韓國的計程車分兩種: 一是黑色的,另一是各式各樣的. 前者比較貴,但據說服務比較好. 雖然計程車很多,乘客也不少. 我站在候車的隊伍裏, 看著韓國交通部觀光局豎立的牌子寫著如果有車資糾紛應該向哪裡投訴. 心裏還納悶著,一個瘦小帶著眼鏡的計程車司機走向我, 用英文說” taxi?” 我點點頭,心裏很高興有通曉英文的計程車司機. 他幫我把行李放到後車廂, 問我到哪, 說出飯店名字後我又問他要多久,他說大約45分鐘吧, 這和我出發前向韓國同事打聽的時間大致符合, 我便不疑有他的上車了.這種對人過度信任使我在這次出差吃足了苦頭,只是當時我還渾然不知.

畢竟是第一次到的地方,我開始張望車外景象. 漢城真是個美麗的城市啊! 當時我這樣單純的以為. 在我的偏見裏, 美麗的城市一定要有河流貫穿, 最好有起伏的地貌,倚山旁水是我定義裏美麗的必要條件.只是漢江雖然美麗, 未免太過蜿蜒, 我竟然前前後後跨越了五次不同的橋. 看了一下哩程錶, 我皺了眉頭正打算問司機, 車子終於進入市區. 只記得在山坡半腰司機終於停車, 指著半縮進去的花圃另一端說Hotel,果然是這次投宿的希爾頓飯店,我點點頭.

惡夢開始.

里程表上的車資寫著70000韓圜, 但司機表示從機場出發要加收50%, 總共105000韓圜.這就不對了, 雖然從機場出發的計程車加收服務費並不罕見,加收50%著實誇張.更何況出發前問過韓國同事,他並沒有提到加收服務費的部分啊!我正跟司機爭執著,他竟然從駕駛座伸手過來搶我的錢包, 我緊抓著不放大叫, 他才放手,但是他對加收50%的堅持並沒有隨著放手放鬆, 雖然花圃旁邊就是飯店,飯店門房還是在距離之外,猜想剛剛的大叫也未必能傳到飯店,我丟下10萬出了車門拿了行李快速進到飯店.

等待check-in的時候我迅速整理思緒, 沒錯, 車子是可以繞進花圃的, 但是這樣司機就沒有敲竹槓的機會,所以他寧可停在路邊. 還好我記下車牌, 難怪機場就有告示牌告訴觀光客關於車資的投訴單位啊! 正試圖回想在機場看到的投訴單位是哪裡時,輪到我了. 拿到房間鑰匙之後我問服務人員, 請問計程車從機場出發加收多少服務費. “不加啊“, 那麼起跳是多少呢? “1300” 喝!我慘叫一聲,憤怒到極點,對這個曾經是台灣的邦交國的第一印象也在瞬間從美麗變成惡劣到極點. 我壓抑著憤怒告訴飯店服務人員, 我剛剛的起跳是13000, 還被加收50%的服務費,而且計程車司機試圖搶劫我的錢包.飯店人員老練的拿出表格來要我把剛剛的經歷填好, 我還描述了司機的高度和長相,唯一的遺憾是, 車牌號碼前面幾碼是韓文,我根本沒抄那部份! 在服務人員協助下寫好表格,我回到房間休息,發現自己事先帶的韓圜只剩下一半不到, 沒辦法,我只好跟初次見面的同事求救, 希望剩下的韓圜現金夠用.

就這樣我的韓國處女行荒腔走板的展開了. 大概厄運已經用完,後面幾次的計程車經驗比較順利. 也也許因為後來聽從同事建議,搭乘雖然比較貴但是服務比較好的黑色計程車. 之所以服務比較好是因為他的起跳比較貴,但相對的如果有任合司機被投訴將被取消駕駛黑色計程車的資格,因此司機們多半比較客氣誠實.

雖然開始並不愉快, 同事們倒是個個恭謙有禮, 何況要辦的事情實在很多, 很快就過完一周了. 由於回台灣的班機在下午, 我利用機會報名了漢城半日遊的套裝行程. 套裝行程有兩種,一是用日文講解,一是用英文講解.和我同行的還有一位澳洲人和一對年齡仿若母子的旅人. 後來發現的確是母子,媽媽還是台灣人呢,兒子則是美台混血,父親原是駐台美軍,撤軍之後先回到美國,才剛調到在韓國的美軍基地不久, 因此母子兩人也參加觀光團了解一下他們即將居住的城市.

也許團員很少, 大家都聊得蠻開心的. 午飯時間我突然想起自己的遭遇,打算好好抱怨一番. 沒想到講完之後得到的不是安慰,而是羨慕. 原來那個澳洲人被加收100%的服務費, 一樣投宿在希爾頓的他花了15萬元的計程車費!

回程學乖了,我從飯店訂車,萬一有車資糾紛可以找飯店負責. 這時我已經學會不相信陌生韓國人. 司機看我太過安靜,幾次想打破沉默都徒勞. 後來我卻主動問話了. 因為機場大廈已進入眼簾, 而我只過了漢江一次. 也就是說, 剛到漢城時的那個司機, 不但在里程表上做手腳, 加收服務費, 還繞遠路! 本來我用澳洲老花更多冤枉錢來安慰自己的,現在無名火又上來了. 只不過好戲還在後頭呢!

台韓斷交之後,只有國泰和泰國航空兩個選擇. 我搭的是泰國航空. 拿到登機證往海關去,沒想到機票竟然不含機場稅. 慘的是, 只收韓圜現金,而且兌幣處只在入境區才有,我是在出境區根本沒有兌幣服務! 用盡身上最後一毛還是短缺300韓圜, 無奈之下只好打電話跟同事BJ求救. 此時已是周五下午五點, 心裡著時擔心. 一來擔心BJ已下班, 一來再過半小時當日最晚的一班飛機就要起飛了. 也許看出我的不安,排在我後面等著用公用電話的一位小姐主動幫我打電話. 很幸運的BJ還在辦公室, 在他安排下協助打電話的小姐幫我付了那短少300韓圜的機場稅,我也順利進入候機室. 畢竟是到台灣的航班, 我同其他台灣人換了美金把錢還給那位善良的小姐. 其實300韓圜不過台幣10元左右, 我給了她一元美金, 她本來還不想收呢! 她的善良再次扭轉我對韓國的惡劣印象. 我想每個地方都有好人和壞人, 韓國也不例外吧!

回到台灣後過了許久,久到我都忘了這件事時突然收到韓國交通部來的答覆信,信中提到因為缺乏前面的韓文,追查所有同號碼的計程車有困難.為此韓國交通部甚感遺憾. 反正就是被騙了, 無可奈何. 不過這一來我學到不少教訓. 之後我再到韓國如果可以,我盡量搭公車, 萬一搭計程車必定如實記下完整車牌號碼包含韓文及數字. 儘管如此, 後來的南韓出差還是吃了點苦頭:因為常見的韓國街頭運動差點失控,漢城警察局當時把橋的兩邊封鎖了, 我和一位澳洲同事因此被困在計程車上一個多小時, 漢江再美, 也不用我花一個多小時"定點"欣賞吧! 這個特殊經驗就留待後話了.

Sunday, April 1, 2007

飛躍38度線-北韓之旅(10) (updated: 10/3/2010)

變調的尾聲

我們在這自古有三千里[1]錦繡河山、晨曦之國美稱的朝鮮行程已告尾聲‚追求祖國統一的口號聲言猶在耳‚諷刺的是‚當我們搭上飛機接觸到幾天來的第一份報紙時‚喧騰的新聞之一竟是南北韓的南海軍事衝突‚南韓損失軍艦一艘、四人罹難。不准攜帶手機入境的規定讓我們無法及時打電話回家報平安‚所幸班機起降正常‚終於平安返台‚我再度呼吸到自由的空氣。

38度線以北、這個堅持社會主義的國家‚在我造訪之後面紗也許短暫地褪去‚但是神秘依舊。


後記
日後我比以往更注意北韓的相關新聞。最近較受矚目的有兩件:一是南北韓攜手合作共同承辦亞運的開幕大會操(主辦國是南韓),我對南北韓這種合作模式感到羨慕,因為中國迄今對台灣依然無所不用其極打壓台灣的生存空間,別說是政治上,包括體育上甚至健康保健上(WHO)[2]。之前在表決2008奧運承辦國時,陳水扁曾經表示「支持中國申請‚兩岸共同承辦」‚但我認為即使台灣有此誠意‚中國也沒有如此雅量吧!另一件是北韓承認其發展核武‚這個議題至今仍沸沸洋洋的引起美日中國及南韓各界關注‚我好奇北韓的目的是對付在南韓駐軍的美國還是根本就是對付南韓?不論是哪一種‚這種宣揚統一的同時不放棄武力發展的行徑與中國如出一轍‚共產極權國家窮兵黷武的心態如司馬昭之心;尼采說:不幸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力‚弱勢的台灣更應自立自強。

附註 (於2003年6月11日)
我無意在遊記中討論太多我個人的政治觀點,也不想做太多對共產體制的批評,因為我希望我的遊記可以和親朋好友們分享‚不論他們的政治傾向如何。然而‚我又希望遊記中詳實紀錄我對所見所聞的感想‚因此不可避免地提到一些對當地制度的一些觀察與油然而生的感慨或不認同,畢竟北韓這個特殊的國家是如此神秘——參觀的機會太少‚臆測又太多。主修經濟或國際關係或政治的專家朋友‚抱歉!班門弄斧了!也歡迎賜教。

附帶一提,當中關於北韓的節日,歷史地理等乃參考在北韓(用美金,而且很貴!!)購買朝鮮的歷史(不記得確切書名, 書我放在台灣了)一書所寫, 正確與否不得而知,但至少是朝鮮官方說法就是了

(旅遊時間:2002年六月; 草稿:同年夏天; 打字:2003年四月至六月)

[1] 就像中國稱頌自己五千年歷史( 卻對文革破四舊對視而不見), 北韓也不意外的口頭誇耀其中不知多少是沒有實際統治權的三千里山河.
[2] 打字此段時正值SARS議題嚴重, 台灣第七度叩關WHO失利

==10/3/2010==
在咖啡館看到這篇新聞,覺得應該放上來. 北韓修改勞動黨章程 自稱“金日成朝鮮”
而這則新聞的前兩天, 金日成才剛封自己兒子為四星上將,這當然是為了接班. 竟然將人名放進國名裡,也算是一奇了!

飛躍38度線-北韓之旅(9)

主體思想塔
車子來到大同江畔‚羊角島飯店再入眼簾‚與羊角島飯店一般高的主體思想塔隔江聳立著。這個代表北韓追求「政治自主、經濟自立、國防自衛」的主體思想塔(Tower of Juche Idea)不例外的又是一個送給金日成的生日禮物‚塔高170米‚包含150米的塔及20米的火炬‚建於1982年‚與凱旋門同是贈與金日成70大壽的賀禮‚相較於60歲的賀禮(萬壽台大紀念碑)不但數量上更多‚建築也更高‚當然也更費時耗工。

塔前有銅像矗立‚銅像重35噸‚又是一個大而無實用的建築。塔的本身由25555塊花崗石建構而成‚塔的底端背面則由來自世界各地的主體思想研究所或研究單位所贈‚台灣的也名列其中!湊巧的是:主體元年是1912年‚恰與民國元年同年。

噴泉公園與人民大學習堂隔江相對‚所謂的大學習堂(Grand People’s Study House)其實是圖書館‚頗似台灣的央圖‚開館於1982年四月‚歷時一年九個月完成。我注意到國名也好‚組織名也罷‚共產國家似乎特別喜歡用「人民」兩字來命名‚明明最不重視人民實際的聲音卻又喜歡以此命名‚真是欲蓋彌彰的諷刺。學習堂占地10公頃‚高63.56m‚寬150.8m‚長190.4m的十層樓建築‚內有15個閱覽室、14間演講廳、電化教室、音樂欣賞室等‚藏書三千萬冊。根據導遊的解說‚甚至有平壤以外的居民前來此地研讀學習‚圖書館有電腦書目查詢及輸送帶設備‚但是與北韓其他地方一樣的有照明不足的問題‚整體上並沒有給我進步的印象。 只不過這顯然是我這種外來觀光客的鄙夷, 導遊問我們在台灣是否有類似的中央圖書館免費提供學習,我首先想到就是央圖而直接回答"當然有啊", 她滿臉不相信的接著問,那有我們這麼進步嗎? 又這麼多藏書嗎? 家人拉拉我, 代我回答說"朝鮮是最進步的", 她才心滿意足走開催促大家上車。

一毛地鐵
最後我們來到北韓的地下鐵車站‚我們甚至搭乘了一小段以便親身體驗。在平壤‚除了地下鐵之外‚還有公車及有軌電車等共三種大眾運輸工具‚而且不論距離車資一律一毛。地下鐵始建於1968年、完成於1973年‚到了1985年又重新改建‚共35公里長並有17個停靠站。車站有大型吊燈及壁飾‚堪稱富麗‚可惜壁畫內容不脫政治宣傳‚且匠氣有餘卻又精緻不足。昏暗的燈光是不變的特色‚而人工開關門則是另一個用來創造就業的特色‚車上乘客對我們這些觀光客頻頻投以好奇的目光。

回到遊覽車上果不出所料地、導遊問我們是否同意他們引以為傲的地鐵站是藝術車站。比起俄羅斯博物館或藝術館般的地鐵站‚我想距離還差很遠!而且我實在無法想像手動開關門這種事‚「生產力」及「自動化」等在這裡可能根本沒有意義吧!幾位尖銳的團員把握最後機會問問題:「憑什麼平均所得一萬美元的南韓會想和所得一千美元的北韓統一?」答案很制式也很老調──「因為我們是同一個民族、同一個血統、同文同種」;再追問:「若真的統一‚要採用什麼制度?」「當然是一國兩制以建立高麗民主聯邦共和國‚領導人再說」聽起來很熟悉的答案‚不是嗎?簡直與中共對台統戰的口徑、說法都一致。或許這就是共產思想的產物抑或是共產主義的標準答案吧。不知道東西德合併前、南北葉門統一前是否也有類似的論調呢?但一國兩制顯然並未被德國所採用‚而德東與德西的生活水平差異在統一了十多年後的今日猶在;至於採用一國兩制的香港在回歸中國後經濟水準與政治、言論自由等與回歸前比起來似乎有退無進; 我本無意討論我自己的政治觀點‚所以就此打住‚任由各位評斷。

北韓與中國是非常相像的‚最大的不同可能是中國雖然地大但人口眾多‚比起來北韓則是相對地廣人稀。或許如此‚兩地的人口政策也截然不同:前者推行「一胎化」(近年來略為放寬) 多年‚加上重男輕女的觀念‚導致嚴重的結構性問題‚許多男性討不到老婆‚女性人口輸出(新加坡及台灣等對大陸新娘的需求)更加惡化問題;反之北韓則是鼓勵生育的:育有三名小孩的母親可以晚一小時上工‚而且還可以早一小時下班‚若育有五名小孩則被稱為「母親英雄」‚難道增加人口最後的目的是人海戰術?不得而知。

飛躍38度線-北韓之旅(8)

政治與自然的距離
朝鮮有五大名山‚其中白頭山、妙香山及金剛山(1966m)在北朝鮮‚其餘兩座則在南朝鮮。( 這種算法和我中小學時受的地理教育告訴我們中國包括台灣有35省一樣‚雖然沒有實際上的統治權‚卻在口頭上一再逞強‚不知現在的教科書幾經修正後是否有所不同?)。妙香山(Myoh-yang Mt.)最高峰1909m‚又稱沸流山、太白山‚其山形曼妙有如美麗的少女而且香味撲鼻‚故又名妙香山。妙香山距離平壤約160公里‚雖說是高速公路但車速不快‚花了大約三個小時我們才到達。來到這裡暫離早上的政治味與革命風‚終於可以自由徜徉於自然美景中‚原來政治與自然的距離在這裡是160km。

先到普賢寺(Poh-yon Temple)。五大名山中必有名寺‚的確‚普賢寺是朝鮮的五大名寺之一‚建於1042年‚之後經過幾次改建‚現在的建築是1441年到1765年間陸續改建的。與台灣相似‚普賢寺中也有大雄寶殿‚我們入境隨俗(或說是延續台灣的習俗)脫鞋摘帽禮佛‚房舍前有九層浮屠(塔)‚但不清楚塔內是否有任何東西甚至空心或實心皆不得而知。寺中最豐富的收藏莫過於藏經閣了。藏經閣內有24小時運作的空調系統‚以確保經書之保存‚總計有八萬片木片‚是印刷本‚原本則在南韓。寺內古木參天且綠地如茵‚花木扶疏‚微風吹來讓人昏昏欲睡。回到飯店附近襯著夕陽餘暉‚沿著Hyang-san溪散步‚涼爽而清新的空氣拂面‚我彷彿真的聞到撲鼻的香味!如果在秋天造訪‚楓紅片片想必又是另一番美景吧。晚上夜宿妙香山旅館(Hyang-san Hotel)‚雖是當地最上等的旅館但比起平壤還是差了一截‚但大體上還算是乾淨整齊。

翌日清晨‚我們散步在清新帶有涼意的晨曦中‚溪水潺潺‚蟲鳴啾啾‚悠閒如此。三三兩兩的朝鮮人民前往上班‚有的禁不住好奇的向我們投了幾瞥目光‚但腳步未曾停歇。他們的腳步並不匆忙、神色並不緊張、服裝大抵上變化不多‚多數是藏青色或是灰色‚樣式上或是類似中山裝或是傳統服裝‚雖然有些距離但看得出質料不是太好‚胸前別著金日成或金日成加上金正日的胸章‚那別針別在胸前但或許更是深深的刻在心上了吧!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愈是富裕的國家人民外出時‚衣著愈是輕便‚在國外我常看到西方人士穿著短褲T恤外出‚反而是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國家人民外出服裝相對正式‚我常看到大陸觀光客穿著西裝、女的還露出一截絲襪‚我想他們是要表現出他們的所有行頭吧。

我們在山裡路徑走了一會‚到達瀑布(Sanju Falls)之後返回下車處。

國際友誼展覽館
展覽館開始於1978年8月28日‚占地2.8公頃‚外形如廟宇型式的傳統建築‚遠觀以為是木造建築、窗明几淨‚其實是水泥建築而且沒有真正的窗戶‚燈光與溫度皆由中央系統控制。友誼館又分成金日成館與金正日館‚分別收藏各國贈送給金日成與金正日的珍貴禮品‚各式稀奇古怪琳瑯滿目。導遊一再自豪的問我們在參觀那麼多國家之後是否看過收藏如此豐富的展覽‚真的是井底之蛙啊!也許是不想爭執‚也許是同情‚大家還是很一致的表示這裡是最豐富的。順便一提‚金日成館及金正日館的銅鑄大門上分別刻著金日成花與金正日花‚其實是一種蘭花與太陽花[1]‚只不過在這裡有了別的名字‚我總覺得有一種指鹿為馬的感覺。兩小時的參觀時間不足以參觀全部的展覽館‚但中間導遊將大家集合起來列隊報數‚不是為了解說某個特別的展覽品‚而是為了向他們的偉大領袖金日成與金正日像鞠躬致意‚偏執如此令人震驚‚洗腦徹底令我錯愕與悲哀。

離開這座位於平安南道與平安北道及江界道交界的妙香山‚再度踏上返回平壤市的路程‚我想迎接我們的不外又是一些對金日成或金正日歌功頌德的景點吧。

[1] 這種將蘭花與太陽花硬"正名為"金日成花"與"金正日花"才真是可笑. 這和那些反對將櫻花鉤吻鮭”更名”為”台灣鮭魚”的人所羅織的可笑理由其實並無不同(見木菟咖啡館之台灣鮭魚一文)

飛躍38度線-北韓之旅(7)

文藝薈萃金日成廣場
回到平壤已是傍晚時分。似乎每個共產國家都有代表性廣場,在俄羅斯有紅場,中國有天安門廣場,北韓則有金日成廣場。廣場東側是Othan Kangan街,在過去就是大同江;廣場南側是中央歷史博物館(Korean Central History Museum);西側是人民大學習堂(Grand People’s Study House),大學習堂的北面與萬壽台藝術劇院(Man-su-dae Art Theater)相鄰、然後是噴泉公園,噴泉公園的更北邊則是平壤少年宮。 平壤少年宮樓高五層,占地11公頃。金日成廣場四周可說是平壤的文化與藝術中心。

搭上遊輪‚在夕陽餘暉中我們欣賞著大同江兩岸風光。我們投宿的羊角島國際大飯店遙遙在望,另一個方向則是晚上我們即將前往欣賞場面浩大的十萬人大型團體操「阿里郎」的所在地——五一體育館(May Day Stadium) 。

豪華實例五一體育場
五一體育館位於大同江中的另一個沙洲——綾羅島(Rungna Island)上。五一體育館於1989年五月完工,外形由16個花瓣狀的建築環繞而成,由空中鳥瞰彷彿是一朵盛開的十六瓣花朵。體育場佔地207000平方公尺,合計八層,有座位十五萬席及一千三百個房間,屋頂高六十米,共有八十個出口,因此即使滿載亦可在十五分鐘內撤離所有人員,可說是相當注重安全的建築,是世界第二大、亞洲最大的體育館。在北韓平壤,除了五一體育場之外還有許多運動設施如舉重體育場、室內游泳池等等,單單Chong-chun一條街上就有十個各類體育場,我不禁懷疑五一體育場的興建是否有其必要性?還是這又是一個製造就業機會的工程、實際經濟價值卻不大的建設?甚至是一種宣傳的手段?就如同上海興建連接浦東與上海之間一座全世界第二或第三大吊橋一般,即使交通專家評估的結果認為在黃浦江下面挖掘隧道比在上面建造吊橋省的多,但是政府官員寧可選擇吊橋,因為吊橋看得見,可以拍成圖片,可以讓官員誇耀她在世界上的排名[1];我不禁想到我們的101大樓是否也有類似的性質:一個政府拿來誇耀的豪華實例。這也再度看出在北韓,人力如何的被浪費而經濟效益又是如何的被忽視。

阿里郎這首在台灣也家喻戶曉的歌謠,她的原意其實是「啊!里郎」故事敘述一個痴心女子在等待其心愛男子里郎因戰事離開之際的種種思念‚情郎雖然返回故里但卻又必須再返回戰場而須與女子分離‚女子百般不願因而唱出「啊!里郎‚如果你將離開我‚那麼你的雙足將因腳疾而無法成行」‚「阿里郎」一詞也因而成為朝鮮人的代稱。 我曾經和南韓同事對照這個故事來源, 結果大同小異, 只不過我已經忘記小異的部分是什麼了!

我們觀看的阿里郎表演其實是十萬人次的大型體操表演‚為期只有五天‚從六月二十六日開始‚而且只有今年才有‚因為該表演是為了慶祝金日成九十歲冥誕的活動‚由此也可見金日成的影響力迄今不衰。表演的節目內容包括朝鮮歌謠、民俗舞蹈、藝術體操、雜耍等等‚所有節目搭配著由兩萬人以排字幕方式所呈現的解說字幕或背景圖案‚並搭配繽紛的燈光照明‚可說是融合傳統與現代。動作劃一與一致的表情令人印象深刻‚但已不再令我訝異‚因為我們已在少年宮見識過他們如同被程式控制般的標準表情‚每個表演者與其說是個體還不如說是機器人。我想‚這只有極權國家才做得到吧!

台灣政客的一鞠躬
早上來接我們的導遊看來與平常無異‚依舊是一身藏青色的制服‚胸前依舊別著金日成與金正日的別章‚唯一不同的是多了一束鮮花‚正納悶著花束的用途之際‚我們已來到萬壽台大紀念碑(Mansudae Grand Monument)‚巨大的金日成銅像[2]矗立於前‚導遊領著我們要求大家排成兩列前往鞠躬獻花致意。然而我們這一車似乎不大配合‚只有零零落落的幾個人順序排隊‚其中包括阮剛猛‚當然了‚這麼政治化的事就由政治人物代表好了。我左右觀望了一下‚前來獻花鞠躬致敬的百姓、軍人與學生為數不少。一個逝世多年的人物還有如此的政治影響力令人印象深刻‚或許可歸功於共產體制洗腦成功‚再加上金正日為現任領導者因此讓金日成得以餘威猶存‚反過來說‚也因為金日成的影響所以金正日才有今日的地位‚某個角度看來兩者可謂相得益彰。

銅像的兩側有群像雕塑‚背後則有大幅鑲嵌壁畫。壁畫是白頭山(Paektu Mt.)——北韓的革命發源地‚也是朝鮮五大名山之一‚最高峰海拔2500m。兩側的群像雕塑各有114位人像‚兩側合計228位‚而雕塑高為22.8m‚群像高5m。銅像後面的建築是朝鮮革命博物館(Korean Revolution Museum)。萬壽台大紀念碑位於萬壽(Mansu)丘上‚山丘下緊鄰的是朝鮮國會(大議事堂)‚2001年南北韓的高峰會就是在此召開的。大紀念碑總共占地240000平方米建於1972年4月以玆紀念金日成六十大壽。

緊接著參觀的是朝鮮戰爭勝利紀念館(Monument to the Victorious Fatherland Liberation War)及紀念塔‚這是紀念朝鮮人民軍於韓戰中戰勝美帝的紀念館及塔‚建於1993年7月27日為韓戰停戰協議簽署40週年誌‚人民軍則是建軍於1932年4月25日。

整個平壤市甚至整個朝鮮半島都是起伏的丘陵地‚大約有85%是小丘‚平均海拔200m。我們登上另一座丘陵——朱雀峰(Jujak Peak)參觀革命烈士陵(Revolutionary Martyrs’ Cemetery)‚平壤市景一覽無遺。整天行程可說是革命味十足。午後驅車前往妙香山。


[1] 見「兩個幸運的人」‚先覺出版社出版. 我一貫的偏見是那種世界第一之類的建築往往只有宣傳意味,沒有實際效用. 長江後浪推前浪, 今天的世界第一,很快將被明日的世界第一所取代. 如果XX第一是唯一的興建理由,不但可笑, 這種浪費尤以為甚
[2] 正當台灣拆除各銅像之際, 又是個巧合啊!

重返38度線-北韓之旅(6)

前進38度線

由開城繼續往南10公里我們來到了38度線上的板門店(Pan-mun-jom)。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板門店成為韓戰停戰的談判會場,原本寧靜純樸的農村躍升為國際注目的焦點。原本地位與之匹配的柏林,這個曾經是自由世界終點與鐵幕起點的都市,隨著東西德的統一其特殊地位已不復存在,南北葉門也告合併,唯有板門村(Pan-mun Village)寧靜如昔,板門店特殊依舊。

軍事分界線以南及以北各有2公里的非武裝區,非武裝區內只允許輕武器而不許有重武器。導遊告訴我們北韓恪遵這個規定,但美帝卻藐視這個規定在這非武裝區安置了包括核武等重武器。看來詆毀對方的技倆全世界共產黨如出一轍。

我們先在「板門店綜合講堂」聆聽解說,導遊藉由牆上的朝鮮半島地圖與展示台上的縮小樣板解釋停戰談判會場,在五座低矮平房中,中間的三座藍色為南韓或說是美軍所屬,外側兩棟白色的則是北韓所有。出了講堂我們排隊等候著,終於輪到我們上了遊覽車,還有一位士兵隨行,說是為了保護大家的安全。車子緩慢的開向停戰談判會場,行車之間遊客問了個問題,冷不防間隨車配槍軍人回頭以流利的中文回答我們,與其說是保護大家安全還不如說是監視更為正確!

咫尺天涯
來到停戰談判會場,大家略帶緊張的下了車,下了階梯來到談判會場,會場外駐軍各個荷槍實彈,空氣中頗有不寒而慄的氣氛。終於進了會場,我們站的這邊是北韓,隔著麥克風桌子與會場的另一邊就是南韓,世界在這裡這看似近實卻遠,極權與自由原來只是一線之隔,明明比鄰而居卻又有天壤之別,真是咫尺天涯啊!分隔南北韓兩地的親人們除了少數幾次特許,到現在還不得相見;比起於1980年代末期已開放民眾到大陸探親、甚至通婚,台灣海峽兩岸民眾真的幸福得多。

會場外南北韓各有一棟建築,建築上都裝置監視器數座以監視對方的一舉一動。接著到一座紀念碑前,紀念碑上寫著「金日成」三字,題字時間1994年7月7日,這是金日成最後一個親筆墨寶,題字後的數日金日成便與世長辭了。不訝異的,北韓當局對此消息封鎖了一、兩年後才由金日成的長子金正日、也是繼位人對外承認此一事實。

步行到另一處低矮的平房,這裡是停戰協定簽署儀式會場,會場外面的石碑上刻著斗大的「1953年7月27日」記錄著這歷史性的一刻,就是這一天決定了南北韓日後以38度線分隔的命運。儀式場內有停戰協議書一式兩份,以及代表北韓的紅色星條旗及年久褪色的聯合國旗幟各一。的確,連旗幟都有濃厚的共產味。在北韓人的心中,他們是「解放戰爭」(即韓戰)勝利的一方,因為有他們的勝利迫使美軍不得不簽下停戰協定。導遊以高亢的聲音激動地痛斥著美軍及其代表的帝國主義的暴行,與場外幽靜的庭園、淳樸的板門村相襯之下顯得多麼的諷刺,這就是 板門村的美麗與悲哀。

再回到板門店綜合講堂,一路「保護」我們的朝鮮人民軍下了車, 車子再度往平壤方向駛去。回頭看看板門店以及更遠70公里外的漢城,一切好像作夢,然而夢中似乎又比夢境之外還要真實,夢醒卻又比夢中更虛幻!

重返38度線-北韓之旅(5)

高麗的高麗(人蔘)

戰爭頻仍的朝鮮半島遵循著歷史上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原則。第一個統一的國家由王建(Wang-gon)建於西元918年,奠都於今日的開城(Kaesong)的高麗王國(Koryo),相信Korea一詞應來自於此。

開城,距平壤160公里,又叫松都,以其多松樹之故。在高麗王國時期,平壤只是副都(西京),慶州為東京,漢城為南京。西元935年,殘餘的新羅(Silla)文武百官向高麗投降,翌年,百濟(Paekje)亦歸降,高麗王朝的疆域西北隔鴨綠江與中國接壤,奠定了今日朝鮮半島版圖的基礎,而Koryo一詞則成了朝鮮半島的名稱。高麗王朝總計475年,由918年持續到1392年為李成桂所滅。這四百年裡,朝鮮的文化及物質都有長足的進步。

開城既為當時的首都自然也成為文化政治中心。高麗時期的最高學府--高麗成均館就是今日的高麗博物館(Koryo Museum),在一千多年前是貴族的學院。當時的高麗與中國的文官制度大抵相同,考試通過後才可以當官。博物館的右側廂房是當時的宿舍,左側是祠堂,前庭內有千年銀杏高聳入天。博物館內展示了昔日使用的物品,包括衣著服飾等。今日我們認為的朝鮮女性傳統高腰寬裙穿著在過去可是貴族的服裝呢!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幅畫有男人、女人與牛及數字的圖,這些數字代表的是買賣的價格,其中又以牛最昂貴,婦女次之,男工最低廉。這反映出在農業社會價值不斐的牛,而婦女的價格高於男工是因為婦女可以生產,因此購買一個婦女代表著購買了婦女本身及生育出其他男工的潛在機會。這也反映出當時人權不彰,與奴役販賣沒有兩樣。

中午在統一街上的統一會館用餐。除了自費著名的蔘雞湯外,午餐的特色是昔日貴族專屬的Pagsanggi。所有食器都是銅製品,一人一份,菜色由五道至十一道不等,湯與飯另計。而自費的人蔘雞全雞美金30元,由六人分享,每人分攤五元。這種價碼與南韓一人一份的價格差不多,看來是繼汽水之後另一個奢侈品,或是另一個招徠觀光客的商品。導遊告訴我們這可是配給之外的食物呢!看來我的推測應該不差。

統一街(不意外的街名不是嗎)的盡頭是一個巨大的金日成銅像。又是一個與台灣解嚴前類似的景象--國父與蔣中正(特別是蔣中正的)的銅像充斥,不同的是這裡的銅像更多也更大(也更浪費人力),而且幾乎都是全身的,與台灣昔日銅像多數是頭部雕塑略有不同。如同街名所透露的,今日開城濃厚的政治氛圍遠勝過往日的文化氣息,即使如此,女詩人黃政怡與文學家許廣德絕與蒲園瀑布(Pak-yon Falls)並稱開城三絕,昔日開城文學氣息之濃厚由此可見。

開城所處的地理位置有另一個特點--她位於黃海南道與黃海北道交界處。舒適的溫度與適中的雨量(年均溫10.3℃、年雨量介於1300㎜與1400㎜之間)使開城成為高麗人蔘的原產地。據了解,種植高麗平均年限是六年,因此有所謂的一年生、二年生……到六年生,蔘種有紅蔘、白蔘與花旗蔘三種。六年之後土質會變得貧瘠異常而與廢土無異,因此高麗蔘的種植在朝鮮僅限於開城一地。高麗蔘的出口也是北韓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另一個經濟的支柱則是重工業。

王建王陵(Mausoleum of Wang-gon, Funder King of Koryo)是另一個我們在開城參觀的重點。王建王陵,顧名思義是高麗王朝開國君主王建的陵寢,王建被稱為高麗太祖。王建王陵位於Songak山腳下,在開城市中心北方6公里處,王陵重建於1994年1月31日,以紀念王建1117歲生日,總共占地5.5公頃,上有金日成親筆以漢字所題的「王建王陵」字樣。

我們到達時大約是中午時分,天候炎熱,因此多數人都不願頂著太陽拾級到陵寢,只聚集在入口的牌樓下。幾名旅客和我用了當地的廁所,那可是道地的茅坑,既無柴扉可掩,且有異香刺鼻!

[1]正當大家批評改介壽路為凱達格蘭大道, 批評將中華郵政改為台灣郵政是浪費民膏民脂之際,馬先生的誓言在2008當選總統後改回中華郵政是否也應該視為浪費? 也許屆時他會把凱達格蘭大道改成統一大道呢! 話說回來, 既然是個公開宣稱自己一審有罪(莫非他既知自己有罪?)也要競選到底的政客耍嘴皮的話也不值討論了

飛躍38度線-北韓之旅(4)

三台聯播
由於我們在北韓的時間正值世足賽最後幾場,很多團員都很關心戰況。我們心想,住的旅社既然是特級飯店,總會有有線電視作現況轉播吧!事實是,北韓的電視有三台(當然都是國營),這三台週一到週五都是三台聯播,只有週末時三台才會有不同的節目播出。又是一個驚奇!我特地在週末時打開電視:一台是古裝劇,一台是軍歌歌唱,另一台看來像是新聞播放,生活娛樂貧乏如此,新聞媒體管制如此(據了解,對外網路也都被鎖定,這我不意外,畢竟連相對開放的大陸也對部分政治敏感度高的網站加以封鎖,遑論北韓),與世隔絕如此,不禁讓我想用「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來形容這裡[1],也或許吧!只要能吃飽穿足,或許他們過得真的是身在烏托邦、過著與世無爭(或說是與世隔絕)的生活!

前面提到北韓的三大福利,再談談免費治療這一項。這項制度在1953年1月1日全面實施,1960年再次頒布完全免費實施,目前人民平均壽命73歲,我好奇愛吃泡菜(kimchi)[2]的北韓人民是否與愛吃醃漬品的日本人一樣在胃癌方面高居全世界前幾名?

Palace非皇宮是黌宮
免費教育是從7歲到17歲的11年免費國教,包括一年的學前教育,四年的小學教育與六年的中學教育。其中,免費教育包含學生課後的才藝學習也是免費的,頗有台灣盛行的課後才藝班的味道,只是在北韓這是免費的,看來這方面北朝鮮的福利要比台灣略勝一籌呢!

在平壤有兩處少年宮,提供的正是這類免費才藝學習的場所,一是開始於1963年9月30日的平壤少年宮(Pyong-yang Schoolchildren’s Palace),另一個是1984年4月開始的萬景台少年宮(Mang-yong-dae Schoolchildren’s Palace)。我們參觀的是萬景台少年宮。少年宮內的格局如教室般,每一間教室由老師教授各種不同的才藝,有音樂性質的如鋼琴及鼓等朝鮮傳統樂器,有舞蹈性含芭蕾及朝鮮民俗舞蹈,還有雜技等,也有靜態性的如書法習字。

我們參觀了幾種並在課室內佇足片刻,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藝術性的才藝演出時原本應該是因為感情的投入而有豐富的表情流露,然而我們見到的鋼琴與傳統樂器演奏,上自老師下自學生,卻是機械式的擺動,到了固定的章節每個人身體都一致地前俯後傾,甚至幅度一樣大,而舞蹈表演呢,每個人的臉上都是嘴角20˚上揚的標準微笑角度,好像是一個個經過電腦程式控制的機器人或是複製人一般,一眼望去整齊劃一的令人驚奇而有虛假的感覺。我不禁佩服起來,在洗腦之外連動作表情可以訓練得如此一致,真是猶勝一言堂啊!我們也參觀了需要門票、為時大約45分鐘的雜技表演,果然,動作一致(連謝幕時彎腰的幅度都差不多)且表情一致--一樣的笑容,背後伴奏的雙鋼琴演出者也是在同樣的段落做同樣角度的身體擺動。(這種機械式的一致在日後阿里郎表演再次得到印證,那時我已不再吃驚卻感慨更深)也許在共產極權國家、也或許只有在這種體制下才能將各個個體訓練的如此一致!而在此地,整齊劃一比真情流露重要,也更被要求。個人的差異性看來是不被允許的,也或者是:他們根本不知道有個人差異發展與個人意見表達的重要。在往後幾日,同車遊客不斷提出一些較為尖銳的問題時,我們也屢次得到意料中的答案,甚至巧遇同一包機但不同隊的導遊時,我們試探性的問著同樣的問題也再次得到同樣的標準答案。我從來沒有見識過口徑一致可以到達這樣的程度,看來即便是開放前的中國大陸恐怕都要甘拜下風吧!我總覺得國家也好社會也罷,多一點的差異、有些許多元化才更能激盪創意,也唯有透過自然的差異,才更能教導人們彼此互相尊重與包容。更何況違反人性的事情,我一向不看好且認為它難以為繼。

羊角在柳京
我們在平壤投宿的特級旅館是樓高47層的羊角島國際大飯店(Yang-gak-do International Hotel),最上層是旋轉餐廳,可搭乘第2號或6號電梯直達頂樓,在此俯瞰平壤市區,街容一覽無遺。之所以叫做羊角島國際大飯店是因為飯店位於大同江(Tae-dong River)這座島形如羊角的羊角島(Yang-gak Island)上。我們的房間在27樓,雖不是最高也足夠眺望市景了。老實說,從平壤的建築看來一點也沒有落後國家的感覺--一樣的高樓聳入雲霄。世界上著名的城市都有代表性的河川穿流而過,如巴黎有賽那河、倫敦有泰晤士河,平壤市有大同江將她一分為二:河東與河西。在河的東側,由北而南有建黨紀念塔及主體思想塔;五一體育場位於河中另一個沙洲上;河的西側有金日成廣場,廣場的西側是人民大學習堂、噴泉公園及萬壽台藝術劇院(Man-su-dae Art Theater)。興建中的柳京大廈竣工後必將重劃平壤的天際線。建築雖然稍嫌單調(外型上都非常類似,或許這多少也對稱著人的一致性),卻也十分整齊清潔(恐怕連有花園都市之稱的新加坡都比不上),天空清朗(肯定比大陸乾淨許多,尤其沒有北京的灰濛),但也顯得冷清而缺乏活力與朝氣。

北韓面積約12萬㎞²,人口約2500萬人,可說是地廣人稀。其行政單位層級是:道,相當於省;道之下有市(直轄市);市之下有郡,相當於縣;郡之下有里,相當於鄉。北韓目前有九道三市--平壤市、開城市與南浦市(Nam-pho,為一港口城市,人口約30萬人)。平壤市是北韓的首都與第一大城,人口為302萬人,平壤同時也是北韓文化、經濟與政治中心。平壤市位於朝鮮半島的西側,因此昔日亦稱平壤為西京,又叫柳京,時至今日我們在平壤仍可見到楊柳處處、沿江而立,風吹時真有「柳絮因風起」的美麗景緻,由此也可見平壤是一個綠化相當成功的都市,平均每人享有58m²的綠地。或許是使用配給制度的緣故,我們在北韓期間從沒有機會看過或使用錢幣,但我還是問了匯率供參考,1美金約當2.15朝鮮幣;導遊的工作月俸350朝鮮幣,可說是水準之上了。走過二、三十個國家我從來沒有到了一個國家卻沒有機會使用甚至只是看到當地貨幣的經驗,還真算是個新體驗呢!

[1] 我們也問了朴小姐然北韓百姓如此滿足於政府的各項措施又為何有人冒險逃到日本使館請求庇護,她非常驚訝的問我們這是哪來的消息並說不可能有這種事。要解釋這種情況的理由只有兩種:若不是消息封鎖的太厲害,就是這裡的百姓太相信政府的太自以為是,頗讓人有井底之蛙之慨。更可能的解釋是兩者兼具吧!
[2] 沒想到我現在竟然還會自己做泡菜和泡菜鍋,還做韓式拌飯等,真是好笑! 泡菜做法可以參考我在yahoo的相本實驗廚房(food lab)

飛躍38度線-北韓之旅(3)

重勞輕商
重勞輕商似乎是共產國家的特色,正如同在中國,五一勞動節與農曆新年是兩個最大的節日。朝鮮勞動黨是北韓最大的政黨,由金日成在蘇聯的扶植下成立於1945年10月10日。1995年10月,也就是朝鮮勞動黨建黨50週年之際,占地25公頃、塔高50米(紀念50週年)的建黨紀念塔(Monument to Party Foundation)在大同江畔矗立而建。紀念塔本身有分別代表工人、農民及知識份子的錘子、鐮刀及毛筆外型的建築所組成,下面則是內部直徑42米的圓形帶,以紀念生於1942年的金正日,此圓形帶代表的是人民、主席(時為金正日)及勞動黨同心一志。

如意料中的,共產國家一般而言較為重視重工業尤其是國防工業,或說是較不重視商業。與其說是反商,或許用「中央計劃式經濟」來描述更為貼切。朴小姐(據她自己解釋應發音為ㄆ一ㄠˊ)畢業於北韓第一學府--金日成綜合大學的外文系中文科(不令人意外的校名,不是嗎?就如同台灣也有中山大學、中正大學一般,稍異其趣的是此兩學校排名並非第一第二),畢業後由國家安排到朝鮮國際旅行社(Korea International Travel Co.)工作,在朝鮮,沒有人失業,人人有工作但卻沒有個人財產。


零失業與勞力浪費
零失業固然是令人羨慕的經濟事實(在此可能稱不上是經濟成就),然而,與其他共產國家或是其他貧窮國家類似的,在這裡,人工之低廉與勞力之浪費令人印象深刻,我深深了解傅利曼在1995年擔任印度政府顧問期間的感受[1]。舉個例子:我們除了司機之外,有兩位全程隨行的導遊分別是朴小姐與金部長(朝鮮國際旅行社中國旅遊部部長),此外,每到任何一個參觀景點都可以看到各景點均有該景點專職解釋、身著傳統服裝的小姐女士數名,此時我們的導遊則權充翻譯用,而這些工作都是由國家安排的。事實上北韓的觀光客數量有限,很多解釋人員都是「備而不用」,理應全陪就可以應付這些了,更何況我們有兩位全陪;另一個例子更極端,地下鐵是由人工開關門的,每列車四個車廂、每車廂有兩個門則每次列車進出車站就需要8個人員負責車門的開關,另外有一名負責舉示「○」表示可以上下車及「×」列車即將開動、請勿上下車,月台另一側也有同樣的人員編制。因此,一個地鐵站的月台至少就有20名人員(不包括其他輪班人員,也不包括售票人員)。在其他國家,列車門自動開關,並由警告聲代替「○」「×」告示舉牌員。這種人工的浪費在其他經濟發展的國家恐怕是不可能存在的吧!因此我認為此地的零失業只是一種經濟事實,甚至是一種經由人力浪費所構成的假象,根本稱不上是經濟上的成就。我想,自動化在這裡恐怕是沒有意義的。此外,北韓的每人平均GNP是1000美元,工資之低廉由此可見。


三免
北韓人民非常自豪的,除了沒有失業人口之外,還有所謂的三大福利,分別是1.免費學習2.免費治療3.免稅。

先說免稅。依我看,既然工作由政府安排,沒有商業活動,沒有個人財產,又何來課稅的需要呢?當然也沒有課稅的基礎。大抵一個國家的賦稅制度無非是藉此獲得支持政府部門運作的資金與從事公共建設與社會福利的支出。既然在北韓財產公有、工作又是政府安排、微薄的薪資也是政府來分配,其餘的都歸國家所有,當然也就沒有課稅的必要。(我記得1998年我到北京出差時,我的北京同事告訴我他們是不需繳所得稅的,據同事表示:當時只有個體戶是需要繳稅的,我不是稅法亦非財政專家,但我受過的教育讓我猜想這與大陸實施共產制度有關,這種情況在北韓再次得到印證,我想我的猜測應該不至於太離譜[2]。)

沒有商業活動的這個事實令我非常吃驚。每到一個國家旅行,我一向相當注意著名跨國企業在各個國家的普及程度,因為我認為這是一個簡單的指標,可以用來推測一個國家商業政策的開放程度、對外國經濟體的擁抱與接納程度。而路邊的商店則可以看出一個國家商業活動的活動力。然而,在平壤,甚至日後北韓的其他城市,商店少得可憐,而我們用餐的地方也只見到與我們搭乘同一包機的同行旅客,或非常少數的其他遊客(多數來自大陸東北)。在這裡看不見Starbucks 、可口可樂,也看不見McDonald,所謂民以食為天,當然更別說看見其他舶來名品了;如果說那是因為仇美因而不引進美國企業那又是另當別論了。在北韓,我們見到的「舶來品」多數是來自中國,而同行旅客曾多次要求導遊帶我們到市集逛逛見識見識未果,最後導遊終於說了原因--我們的市集是用糧票的,你們又沒糧票,沒有配給的。真是令我吃驚的事實啊!我難以想像時至今日北韓仍然普遍甚至應該說是依賴配給券(連和尚尼姑亦然)來購買日常必需品與食物,那麼一切便有了合理的解釋,因為一個沒有市場的地方,那些經濟體根本沒有存在的空間與必要。

我們問過導遊,北韓是聯合國的一員,但卻沒有加入WTO,這也不難理解,一個封閉的經濟體系何須加入WTO呢?

目前國際上實施共產主義的國家中,蘇聯解體,中國逐步漸次開放,並允許個體戶的存在,但北韓,即便是路邊賣汽水的小販都是國營的,小販以記帳的方式記下賣出的數量以便向國家報告,小販本身則是領國家發放的薪水;共產如此,封閉如昔,再再令我吃驚。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物價的意義到底何在。我們透過導遊得知,一杯路邊販售的汽水(約150至200cc)竟要價折合約台幣15元,比起來台灣一瓶易開罐也差不多這個價錢;或許是因為汽水在這裡代表的並非消費品吧!價格高昂,購買的人當然也少(不曾見到有人購買,我想只有觀光客或是當地高官才有這個購買力吧!否則以其平均GNP來算,一年只不過能購買2000杯汽水);問問導遊,她說她曾經買過一次,當她購買時,路上行人簇擁圍著她,紛紛問她滋味好不好而且投以羨慕的眼光,這倒是驗證了我認為汽水在北韓是奢侈品的推測。由於是國營,小販當然不會在乎生意好壞,也沒有必要想方設法的來促銷。這就是零失業率的經濟,也是勞力與經濟效率的浪費。看來唯有透過自由經濟的競爭,選擇可以更多,效率也得以提高而更物美價廉。

[1] 見「兩個幸運的人」,文覺出版社出版
[2] 另一巧合.之前中國剛通過物權法,顯示中國向資本主義靠攏

飛躍38度線-北韓之旅(2) (revised on 4/15/2009)

異中存同、同中求異
韓國也好,朝鮮也罷,與台灣其實有很多的雷同之處。

第一,兩者都曾經被日本殖民統治至少40年之久(台灣被殖民久一些),因此兩地的晚一輩都通曉日文(1998年我出差到南韓,其中一次搭乘計程車時由於語言障礙,正當我努力比手畫腳之際,有點年紀的他突然以日文問我是否可用日文交談,讓我大大鬆了一口氣)。這是受到日本「皇民化」政策因而推行日文教育的影響,然而,台灣人對日本統治這段歷史的評價相對抱著包容的看法:雙語環境(當然不是因為日本鼓勵雙語)、治安良好、有些都市的都市計劃甚至是從日治時期流傳下來等等,甚至台日之間的文化交流,這些都是一些正面的影響。當然了,慰安婦等社會議題也不容否認,因此我認為台灣人看待日本統治是以較包容的觀點;比起來朝鮮與南韓則是相當仇日的--在北韓,「韓國」代表日本殖民,因此不用這個稱呼,到今日仍用「日本鬼子」[1](又是一個與我們熟悉的用語)來稱呼日本;而在南韓,日治時代的建築都被拆除一空,在我98年的南韓出差之行時,我的韓國同事告訴我,那些建築代表的是殖民時代的恥辱,若不拆除,恥辱恆在。我不解的是:難道日式建築拆除,殖民的歷史就不存在嗎[2]?反之,台灣則以歷史文物保存之名保存下來,台灣迄今在一些歷史久遠的校園可見到紅樓幢幢正是一例。

第二:南北韓國名不同,象徵著政治上的分治,而國名上卻又與海峽兩岸相似。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之於台灣,大韓民國(Republic of Korea)之於南韓正如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之於大陸,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之於北韓(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民主與共產隔海或隔著38度線對峙。

第三,節慶方面。農曆節慶包括新年、五月五日Ta-no慶農閒(與端午音近)、八月十五Cu-sok(與中秋音近)、十二月二十二日冬至,冬至時要吃與歲數相同數目的米糰(台灣是吃數目相當的湯圓)。國曆的節慶則政治化許多,除了元旦與五一勞動節、三八婦女節外,有2月16日的金正日誕辰、4月15日金日成誕辰紀念日(類似於台灣之前慶祝11月12日國父誕辰與10月31日蔣公誕辰)、7月27日祖國解放戰爭(韓戰)勝利紀念日、9月9日光復節慶祝脫離日本殖民(台灣是10月25日)、10月10日建黨紀念日(恰與台灣國慶日同天)、12月27日行憲紀念日,大抵上與台灣的國定假日之設定雷同。

金日成vs 蔣中正
金日成(Kim Il-Sung)生於1912年4月15日萬景峰麓一個貧窮的家庭。昔日的萬景峰是陵墓之地,金日成的祖父是替人看顧墳塋的工人,因此住在墳場旁的茅房中。今日的萬景台已不見往日塋塚而成為綠木扶疏的郊區休憩公園,園中有古井一座,相傳水質甜美、而且飲用後會帶來好運及福氣。過去金日成住過的茅房已經過整修成為一個簡單的展示屋,並有金日成祖父母、雙親的圖像以及一些他們使用過的農具與陶器,那些畸形的陶器據導遊的解說是因為家貧故購買較為便宜的失敗陶器。

金日成在北韓的地位與戒嚴時期蔣中正在台灣的地位一般,受到人民的愛戴更不在話下,即使到了今日,在平常百姓心中的地位依舊崇高。1994年金日成去世時,人民如喪考妣,導遊朴小姐當年約20歲,引用她的話:「彷彿死的是自家爺爺,怎能不悲傷哭泣呢?」,與當年蔣中正逝世時萬人空巷、披麻戴孝一樣。當年蔣介石身兼委員長、國民黨主席、多任總統與三軍最高統帥等數職;與之類似的,金日成身為北韓總理,同時也是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委員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主席、並於韓戰期間兼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及人民軍最高司令官,可謂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不同的是,時至今日,北韓仍留在人治時代。朴小姐每每介紹到他總是尊稱他「偉大主席金日成金主席」,似乎這才是他的名字、才是一個匹配的稱呼,顯然民眾已將他神格化了(好像過去在台灣提到蔣中正時,言必稱「民族救星蔣公」一般)。

[1] 當我們問到:既然如此痛恨日本,又如何解釋之前日本因北韓欠收而捐贈糧食,北韓接受了卻仍痛恨日本的事情,得到的答案是:「那是他們自願要捐的」,絲毫沒有感激之意。
[2] 最近(2007年3月)整理這篇打算放到部落格上, 實在是有趣的巧合. 台灣正吵著要拆中正廟的圍牆和改名.我的看法是如果拆圍牆可以讓空間更被充分利用或是視覺更佳,那就拆吧! 更名倒是多餘, 既然原本就是為了紀念某人而建,更名不會”undo“當時的意圖, 反倒有點鞭屍的意味了!

------
revised on 4/15/2009
最近才發現的另一個比較
金日成將軍之歌vs. 總統蔣公紀念歌
不過我想北韓還是略勝一籌,因為她們還有金正日將軍之歌勒. 我們倒是沒有蔣經國之歌....還是有只是我不知道啊?

飛躍38度線-北韓之旅(1)

經過大約三小時的飛行,飛機終於順利降落。長長的滑行道後,飛機緩緩地來到停機坪. 滑行道的兩旁是北國常見的樺樹,藍天非常沉靜,樺樹也非常濃綠。過了比其他國際機場還要長的滑行道後,兩側景物隨之不同,取而代之的是掩護下的戰機,由機型看來,再由地理環境與歷史淵源推測,應該是米格機吧!有別於一般國際機場,停機坪上只有零零落落幾架朝鮮航空的中載量客機,滑行道旁掩護下的戰機遠多於停機坪上的民航機(在台灣,即使是軍民共用的台南機場,民航機也不至於顯得如此稀落),而我們搭乘的華信包機在這大到略顯空曠的停機坪上顯得有些突兀,因為它是唯一沒有朝鮮國旗標幟的航空器。稀落冷清是我對北韓的第一印象,這種印象,在往後數日多次得到印證。

下了飛機之後來到停機坪,大家紛紛拿起相機為此神秘又陌生的國度留下第一時間的見證,沒有豪華的機場大廈,沒有空橋,沒有接駁車旅客們魚貫地下了梯子,安靜中隱約透露不安的往前方低矮且唯一的建築步行而去。沒錯,這就是平壤國際機場,這就是移民關。機場大廈(或許該稱為機場平房比較貼切) 裡幽幽暗暗的,大家一字排開,依落地許可證的號碼站到海關前面,由駐警一一核對證件照片與旅客本人,空氣彷彿凝結著,感覺上時間也凝結了,通過了移民關,領取行李,當地導遊已在另一頭等待忐忑的我們。終於上了遊覽車,可以鬆一口氣了!之前看到電視上介紹初次來北韓的台灣媒體工作者,不巧在移民關時打了個噴嚏,隨即被檢疫人員帶走折騰了四、五十分;又聽說前面的另一架包機中有旅客忘了把入境表格帶下飛機,竟然不准重填一份而被要求回到機上找回原來的那一份;這些前車之鑑都增添了不少緊張的氣氛。隨著窗外景物倒退褪去,當地導遊朴成玉小姐的聲音也越來越清晰。當她初次問候大家時,沒有幾人回答,彷彿大家尚未擺脫剛才的氣氛,噤若寒蟬是最好的寫照!

七十歲的賀禮
離開機場之後,車子平穩地開往北韓的首都--平壤市。由機場水泥地面支線轉換成平坦的柏油路後,忽地「凱旋門」矗立於眼前。凱旋門高60米,寬52.5米,正面有1925及1945兩個年份各刻於兩側門柱上,分別代表金日成踏上革命之年與金日成解放朝鮮於日本殖民之年。拱門高27米,寬18.6米,整座門上共有70朵蘭花(金日成花)點綴其上,象徵著凱旋門興建於1982年,也就是金日成70歲的那一年。的確,凱旋門正是北韓送給金日成的一份70歲的生日禮物。整座拱門由10500片花崗岩所建成。此後數日我們還會參觀多處類似的花崗岩建築,大而無用是我對此類建築的第一印象。此地的凱旋門硬是比巴黎的高出10米頗有互別苗頭的意味,但相較於巴黎凱旋門前香榭麗舍大道的遊客如鯽,平壤的凱旋門似乎少了觀光意義但多了政治意涵。

北韓非韓
「北韓」其實是我們的慣稱,她正式的國名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簡稱DPR Korea)。北韓人其實並不喜歡「韓國」這個名稱,他們稱自己是「朝鮮」而不是「韓國」,尤有甚者,他們並不喜歡「韓國」這個名稱,這是因為「韓國」這個名稱代表的是日本殖民下的朝鮮,因此有不光彩的聯想,因而為朝鮮人民所厭惡。凱旋門所代表的正是這個恥辱的結束,朝鮮終於再度成為朝鮮,而非「日韓合併條約」下的韓國。日本在朝鮮半島的殖民達40之久,始自1905年日俄戰爭時日本強佔領土,終於1945年金日成的解放。即使自1910年的「日韓合併條約」算起也有35年的光景。
有趣的是,這種北韓非韓的弔詭並非全球僅見,中華民國非中國是另外一例。正如國際上,我們被慣稱為台灣而非中華民國,甚至很多人並不知道中華民國是哪裡。就算是「中華民國」,在國際上也不代表中國,而是代表台灣。北韓人民即使不喜歡,國際上媒體還是稱之為North Korea,直接的翻譯正是「北韓」。諷刺的是,北韓人所厭惡的日本反而是正確地稱呼其為「朝鮮」,以與被稱為「韓國」的「南韓」加以區別。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大抵共產國家之國名都帶有「人民共和國」,北韓(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絕非特例,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是一例。這總讓我有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感覺.

南北對峙
1894甲午戰爭,後來由於中國敗戰而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被迫承認朝鮮半島獨立,然而,到了1905年,短短10年,朝鮮半島從獨立之國再度淪為附庸之屬。1943年開羅宣言明白宣告朝鮮半島會在適當時機獨立,1945年波茨坦公告再度重申開羅宣言中的條文將會被認真地執行,朝鮮的獨立露出曙光。然而,如果世人因此對朝鮮獨立統一而懷抱樂觀希望,恐怕很快又要失望了。雅爾達密約就是這記狠狠地打在這些樂觀者上的巴掌,朝鮮半島再渡淪為國際政治的籌碼,成為美國為求戰爭早日結束而答應野心勃勃的蘇聯所提出的條件--恢復帝俄時期在遠東的利益,以交換敦促蘇聯早日加入太平洋戰爭。此時可說是埋下朝鮮半島日後以38度線南北對峙、分別由美國與蘇聯託管的種子。1945年(正是凱旋門左門柱上的年份)日本宣佈投降,次年七月,美國將朝鮮問題交由聯合國大會解決,同年11月14日聯合國大會通過韓國獨立方案,1948年5月10日在聯合國委員會的監督下舉行選舉,並於同年8月15日宣告獨立,由李承晚擔任第一任總統並正名為「大韓民國」(The Republic of Korea)。約當同時,北朝鮮也在蘇聯的扶植下自行召開朝鮮特別人民會議,制定「憲法」並於同年8月25日選出「人民最高會議」議員,再於同年(1948年)9月9日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由金日成擔任總理一職。

南北韓記行--寫在前面

為了不讓人以為我是放羊的孩子, 先把之前寫好的北韓記行放上來. 剛好前兩天寫懷念韓國友人,想想可以來個我的南北韓經驗系列.

我是2002到北韓的, 那之前之後先後到過南韓三次. 到北韓是純觀光,到南韓主要是出差. 北韓記行2002就寫好了,直到2003年陸續打成word存檔. 四年後重新看自己當時的筆記,現在看法有些改變, 也許因為大環境改變,更也許是自己經歷不同事情. 我試著把當初的想法放上來, 其餘的就用註腳補充了. 有些註腳是當時就寫的,這個由內容應該不難判斷. 當然也有些(且是大部分)我還是維持當初看法. 說不上鑑往開來, 但慶幸自己當初記下這些才得以對照一路行來的軌跡.

Friday, March 30, 2007

BJ非單身日記--In honor of BJ, my friend

I seldom post any blog in English for my intention to start my own blog is to share my life with my friends and family, most of them are from Taiwan as you can image, for they care about me. Of course writing in Chinese is much easier and time-efficient too. Yet when I was sorting out my files this morning, I encountered this and all of sudden, tears welled from my eyes. I am too old to be a teary jerk (but old enough to have nostalgia), so I pull my coat and rushed out in a hope that the cold rainy day outside will help put myself together and calm me down. I then rode the bus to school. When I was on the way to my tiny office at school, I decided to share this in English so that my friend, BJ, the person this blog is designated for, can read it.

In honor of BJ, my best Korean friend.

Our first meeting was back in Seoul 1998 after several phone contacts. That was not my first business trip but it was my very first visit to Korea. I used to be a frequent flyer yet my fruitful traveling experience did not save me out of trouble. My very first experience, at least my first impression, about South Korea was very unpleasant due to the rudeness and dishonesty of the taxi driver. Yes I got ripped off by the taxi driver.

As planned, I placed a phone call to him after I settled down in hotel. I was tired and felt unease while waiting for his coming to dinner. As promised, he showed up on time. It was not difficult to identify him because of the briefcase and the blue shirts were just like what he had described over the phone. Knowing my fatigue, he decided to have dinner in the Hilton hotel where I stayed on that trip.

When we were waiting to be served, he introduced himself to me, from the university he attended, to his major and even his 3-month pregnancy wife at that time. In contrast to the taxi driver, he is like an open book which I just flipped through the pages with his introduction. His being so frank alleviates my unease. After dinner, he wrote down something in the back of his business card and handed the card over to me. “Show this to the taxi driver tomorrow. Also, the fare should be less than 5000 Korean Won. If it is more than that, just call me.”

The week passed by quickly and my day to return to Taiwan came. My flight was in late afternoon so I managed to join a half-day city tour. Without enough cash, I booked the taxi via hotel so that the taxi fee can be charged to my room. After a long line, finally I came to the customs. “You need to pay the airport tax,” the customs officer told me. As most of the international airports included airport tax as part of the flight fare by that time, I did not expect this. I did not reserve cash for this either. “Go downstairs, and you will find it at the corner,” the customs officer continued. “Ok, Thanks.” I went downstairs. All of sudden the merry from the sightseeing was replaced by frustration. “Sorry, but we do not take credit card. Korean Won only.”

Reaching out every single penny in my wallet, I was still 300 Korean Won short. I had no choice but gave BJ a ring. Fear and worry quickly filled me up. I was so afraid of missing my flight because the flight, which is the latest flight on the day, was going to depart within 30 minutes. I was equally worried because it was 5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on Friday and I was just not sure if he was still in the office. Witting my helpless, a girl went up to me, “may I help you?” in not fluent English she asked. “Would you please help me call this number? Thank you!” I indicated the phone number on his business card. Luckily BJ was still in the office. Once he realized my problem, he quickly made the decision. It was too far for him to deliver the cash to airport. Instead he asked me to hand the phone to the girl who helped me make this phone call. And I did. After short conversation, she asked me to answer the phone again. BJ told me over the phone that “the girl will help you. Call me next Monday. Have a safe and nice trip home!” he said.

The girl paid the airport tax for me and companied me to customs and even to the waiting lounge. We soon realized that we were taking the same flight to Taiwan; she would continue her flight to Bangkok and then Paris, France for her study. We tried to have some conversation but it was really difficult. Virtually the only English she could speak was “May I help you?” and sentences like that. She asked if I speak French, which I don’t; neither does she speak Japanese, which I do. In awkward English with the aid of body language, she told me “he say, you no money. I pay you airport tax. He say he pay me money. I say no. I am not in Korea, I am to France.” I figured that BJ must have asked her to pay the airport tax for me, and have asked for her address to return the money. Since the girl was departing for France, and the amount was not big, she told BJ no need to return the money. As that was the plane bounded for Taiwan, I easily exchanged my New Taiwan Dollars into US dollars and paid her back.

When I went to office the following Monday, I gave him a call, telling him my funny conversation with the girl and expressing my thank-you. Since then we became good friends. Our second meeting was of the same kind but in reversed form—he was on his business trip to Taiwan.

Two years after our first meeting, I changed my job and worked for the company that split off from the previous company I worked for. My boss at the time asked me if I could recommend anyone to work in Korea branch office. BJ’s name was of course on top of my head. After some contacts and some administrative work, he joined our team. The same year I made my second Korea trip. It was still a business trip but I arrived one day early on purpose.

It was a snowy and windy day so the flight was delayed. Remembering how I felt two years ago on a sunny day in June, I had no more fear but just excitement. He, his wife and his 2-year old son came to airport for me. We went to the aquarium together and had great fun.

Time flies. There were lots of reorganization and layoff but we both managed to survive. Lots of things happened in years: I made the third business trip to Korea and met him again. His wife couldn’t come because she was pregnant again. His first son rememberd me and liked my little gift for him. He had a second son. He learned some basic Chinese and I learned simple Korean so that next time I can communicate with his wife better. Time freezes-he lost his second son, an unspoken sorrow for which I could not help but only lamented; at almost the same time, I quit the job and returned to campus.

We are still in touch. We are on emails and some times call each other. When I was wild crazy, he is like a brother, asking “when on earth are you getting married since you are getting old.” "If you were in Korea, I am going to introduce you to my best friend.” And I know he would. He introduced one of our common friends to his college friend and they were married 1 year later. When I was off track and ready to give up my PhD study here, he is like a father or a mentor, coaching me “you were not going to US just for marriage. Don’t forget your initial objective to travel all the way there.”

Having his wedding gift in sight, his email warms me up in this cold rainy day. He wrote--

"Dear XX,
I'm not sure whether you can read my message before or after your wedding and would like to say again CONGRATULATION both to you and your husband. I'm so sorry that I can not attend your wedding ceremony but please understand it with our longtime friendship. My heart will be there in your wedding ceremony place.......


.......I just passed 8 years marriage life with my wife and the words which I'd like to share with you from my experience is "I'm married to make the happy life for us but not only for myself" That is I hope you always think about since sometime we are getting selfish...

I just mailed a small gift to you....... It is a traditional pendent trinket which is worn by ladies. I think you also have your Taiwanese tradition dress so you can put it in your dress or hang on the wall in your house. It will bring a good luck to you....."


Yes, longtime friendship. This is a friendship that I will treasure it in my lifetime.

In honor of BJ, my best Korean friend.

Tuesday, March 20, 2007

原本也是一座山的 柴高夫斯基

不要誤會,這篇講的絕對是 柴高夫斯基. 柴高夫斯基不賣海苔, 他只創作音樂.

如果沒有記錯的話, 這個標題應該是當初台北愛樂介紹柴高夫斯基的開場白. 因為當時我的筆記中(是的,不要懷疑, 我有愛樂筆記, 但卻沒有上課筆記:P)寫著"貝多芬和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就像是兩座大山,每個演奏家都想攀登,每個作曲家卻都不敢面對! 柴可夫斯基並不是登山好手,他只想另外建立屬於自己的山脈!.....到了今天,所有的小提琴家都知道,想要成為偉大的演奏家,除了貝多芬和布拉姆斯之外,還必須征服柴可夫斯基建造的這座大山!....."

為了找出之前寫好的北韓遊記和布拉姆斯的第一號交響曲, 我翻遍舊硬碟, 找到的卻是這篇沒完成的筆記, 看了一下是2003年寫的, 事隔四年, 我怎麼也想不出當時想要記下的心情. 臆度當時的我, 大概是聽三個版本有感吧!

<小提琴協奏曲 >
作曲年:1878(與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同年)
初演:1881年12月維也納
呈獻: 一作Adolf Brodsky(古典名曲欣賞導聆3協奏曲,音樂之友社授權,美樂出版社出版) 另一作Leopold Auer( Notes by Charles O'Connell)

事實上一開始曲子的確是要呈獻給Leopold Auer的,但是卻被殘酷的批評,認為此曲"無法演奏"(unplayable),一直到了三年後(1881)年才由布洛斯基(Adolf Brodsky,1851-1929)為其"真除"並擔任初演的演奏. 這首曲子的開端據說是受到拉羅(Lalo)的"西班牙交響曲"之刺激而來,並在俄國小提琴家柯特克的協助下完成草稿. 雖然一開始奧爾(Leopold Auer,1845-1930)批評此曲子,但在初演之後不久,奧爾改變了他對此曲的評價,而這首曲子也成為小提琴協奏曲的代表作之一

其實奧爾並非唯一批評此曲的人,樂評家韓斯力克(Eduard Hanslick)甚至批評此曲為"發出惡臭的音樂",也許是因為此曲充滿濃厚的俄羅斯風味所致吧!正如同德佛札克的小提琴協奏曲也可能因為濃厚的波希米亞味而未受到呈獻者姚阿幸的青睞. 不過這種讓韓斯力克厭惡的"惡臭"正式此曲的獨特魅力所在....以"食物"的語言來說,It's impossible to dissociate Tchaikovsky's music from the fold music of his country, just as it was impossible and undesirable for the composer to dissociate himself from the Russian melos. Nevertheless, its influence is filtered through the mind and spirit of an urbane, a sophisticated artist; the resultant flavor is delicately touched with eschalot rather than with the earthier flavor of garlic"

諷刺而有趣的是,奧爾正式將此曲介紹給當時的音樂神童海飛茲的人(好個敗也奧爾,成也奧爾!)( After a while Auer reconsidered his verdict.....Ironically, perhaps, it was Leopold Auer, aging but still the master teacher, who introduced the music to the young prodigy of whom he was so proud-Jascha Heifetz)

這首曲子台北愛樂電台推薦的三個版本是
* 小提琴/海菲茲與萊納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 BMG 09026617792
* 小提琴/歐伊斯特拉夫與德勒斯登國立管弦樂團 DG 4474272
* 小提琴/謝霖與孟許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 BMG BVCC8897-98 

而我有三個版本分別是
*小提琴/海菲茲與萊納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RCA victor 09026-61495-2
*小提琴/大衛歐伊斯特拉夫
*小提琴/鄭京和
其中前兩版本都是由俄羅斯裔的小提琴枷所演奏的,應該富有俄羅斯元味. 在我的偏見裏, 演奏者與作曲者同民族方可將民族特有曲風詮釋出來; 相對的如果是不同民族, 那也許是演奏者設身揣摩作曲者了.

先說說兩個俄羅斯血統的演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