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13, 2023

關於桌遊的幾點感想之廢文 (updated on 7/9/2023)

 時差下, 不敢去睡午覺, 又沒足夠腦力做正經事, 只好來寫廢文. 如果狗屁不通,就當作說夢話,反正本來就是廢文來著

---------

1.這其實是DG的想法, 植物園(Arboretum)花火(Hanabi) 其實都是排七的變形. 有道理耶,從來沒從這角度想過, 只想到兩個遊戲都可以跨越語言,都是卡牌遊戲

這跟做文獻探討一樣,每個人讀了一樣的文章後,用不同的架構去整理或連接不同文章, DG的架構是以排七連結這兩個遊戲, 比我用顯而易見的卡牌遊戲連結兩者更有獨特的看法

2.外溢效果: 之前玩 Lacrimosa, 一個根據小莫札特未完成的安魂曲為背景設計的遊戲,玩家充當供養人(patron), 尋找其他音樂家完成這首曲目

以音樂為背景的遊戲還是第一次玩,當時看到這個主題就非常心動,因為連結了我另一個興趣: (古典) 音樂.  


除了邊玩邊聽這首曲目, 玩了之後另外的收穫是找估狗大神把這段故事了解一下,知道了這幾位名字都不熟的槍手作曲家們, 還買了張莫札特學生的CD,因為這些學生裡包含了遊戲裡的人物, 真是寓教於樂啊 (這成語是這樣用嗎)!

以往我經驗到外溢效果是那些很紅的小說電影電視影集等作品拿來當成遊戲的主題, 某些主題會特別讓我腦波弱. 這個外溢效果則是從遊戲回頭追溯到啟發遊戲的人物與他的作品,第一次這種逆向經驗, 紀錄一下

3. 講到Lacrimosa這遊戲, 另一個頗有意思的遊戲是洛克克Rocococ豪華版. 這遊戲當初慫恿朋友買, 朋友買了後又過了一年大家 才有機會聚在一起玩. 研究各時期服裝的朋友還對我們解說了遊戲的圖畫上哪裡錯誤(不屬於洛克克時期服裝該有的樣子), 外行人看外貌(熱鬧), 內行人看門道, 玩個遊戲對該時期服裝多了點認識也是一種收穫收啦

Lacrimosa和洛克克豪華版這兩個遊戲當然也有相似處: 都有工人擺置的機制, 都是美美的(膚淺的我自然想到的歸類)


題外話,我本來以為Lacrimosa洛克克Rocococ豪華版會是在一篇標題為 【幾個推薦給"外貌協會"的朋友們】之類的格文中介紹, 這類的遊戲除了這兩者之外, 還有先前介紹過的 The Gallerist 畫廊 Canvas (簡中翻成流画溢彩)遊戲, 也以為會是今年第一篇格文, 沒想到被兩篇世界文學名著搶先機了... 

4. 峽灣2022版(Fjords, 2022)融合了拼圖與圍棋的概念 (DG用語,蠻貼切的),很有意思的. 這是個規則簡單但不失變化的遊戲. 玩的時間也不算太長, 半小時到45分鐘之間.  這是個兩階段的遊戲, 第一階段在探索時是板塊拼裝的機制(類似拼圖),讓地圖擴大,好在第二階段讓各玩家更有空間圈地為王(類似圍棋). 

這遊戲另外讓我覺得蠻特別的地方是, 第一階段的板塊拼裝,玩家間時不時會協助拼板,在這本質是競爭型遊戲多了一點合作的意味! 當然啦! 可能因為玩的對象, 才讓遊戲從單純的競爭中多了點合作. 不管如何,這樣的合作與競爭摻合,是我在其他遊戲中未經歷過的, 因此也記錄一下

5. 賽馬遊戲Long shot: the dice game很歡樂. 下次玩另一個賽馬遊戲 Ready Set Bet 後再來說三道四(誤)比較(正)一番,敬請期待~

7/9/2023 updated: Ready Set Bet果然也是個賽馬party game,建議用電腦或APP當莊家 更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英文版的又比普通話中文版(另有廣東話中文版)的熱鬧

Thursday, June 8, 2023

再聊聊世界文學名著

 看了一年的魔山終於看完,現在開始看凱旋門


才剛看到遠景版譯者(黃文範)的序 "雷馬克和他的「凱旋門」",感想就好幾點,可能和自己對翻譯有興趣也有關係.別誤會,我的興趣只是指以前很閒時拿幾本傲慢與偏見譯本加以對照,自己胡說亂語幾句的那種,倒不是指我可以重是專業翻譯,不管是筆譯或口譯,我都不夠資格

以下廢文碎碎念

1.雷馬克是德國人 原著是以德文寫成 前言提到雷馬克的另一書西線無戰事的「譯序」" 尤其我與「前譯」所用的英譯版本不同,也不能批評。可是重譯「凱旋門」,前後的英譯本一致" 根據同樣的英譯本,黃對從事翻譯者的期許是這樣的:"翻譯爲立,批評爲破,立難,破亦不易,立而不破或破而不立已經了非易事,重譯則是既破且立,旋破旋立。前譯得不好的地方, 當然要加以匡正,前譯得好的地方, 新譯也不能照本宣科,一定要自起爐灶,務使近譯能勝得過前譯,使原著更能光大發揚"

這段非常有趣,也讓我想到古典樂許多曲目都有各種錄音了,到底為什麼還需要新的錄音呢?除了每位演奏者的詮釋不同,或許重點就是那"使原著更能光大發揚"吧! 當然啦,更完整的類比是根據不同譜(例如後人補增啊 加上裝飾奏啊等等)的曲目重新詮釋,但到底為什麼需要各種版本?文學也好音樂也罷這應該是原因之一







2.再看另一段:

"世人都知道雷馬克是反納粹的德國作家,實則他不只反納粹,而是反極權; 對德國國社黨他固屬口誅筆伐,不遺餘力...同時,他對同屬集權的蘇俄共黨政權也沒有好感,「凱旋門」中有兩位抗暴的人物貫穿全書,其一是從納粹政 權下逃出來的雷維克 (Ravic) 醫師,另外一位則是從蘇俄政權下逃出來的莫洛索 (Morosow) 中校,兩個人都爲着復仇而忍辱偷生,便是雷氏反極權、反納粹、反共產的明證。可是原書中有 許多對蘇俄共黨政權的冷諷熱嘲,却被前譯整段整節地刪除掉了,我國讀者都被這一個譯本矇在 鼓裡近三十年,不到重譯誰也沒有發覺過。...足見「蓋棺論定」這句話,對世界上某些文學大家未見得適 用,除非我們有了他們的「全」集譯本——而這正是六十年代譯人所應當擔負起來的責任之一 吧。"



碎碎念幾點.第一,這其實也是當時我無聊到找出原文來對照的理由之一,發現各譯本間的差異,想知道原文到底是怎麼寫的
譯者將許多段落刪除 足見譯者對讀者影響之劇,譯者也是個立言的行業啊

碎念第二.黃提到書中對共黨政權的冷諷熱嘲.才剛要開始看凱旋門一書,所以我就先拿剛看完的魔山一書為例

除了故事之外,魔山書中對各種議題的討論或哲學思辨,到現在許多都還適用.例如:死刑是否該存在?資本主義和布爾喬亞的討論;教會的存在與他們扮演的腳色;時間觀念的探討...等等.我想這是名著之所以能是名著的理由之一吧?!

碎念之三,書要怎麼看?是我工作後看書時常常自問的,雖然現在很少看書了(慚愧).是把書當故事看完就好?那麼拿掉那些討論其實很多時候也不影響對故事的理解,篇幅還可以大幅縮短.還是當作文學欣賞?看作者怎麼描述怎麼比喻,譯者怎麼連結兩種不同語言間的語法與架構?還是當作了解故事背景的年代,用書取代教科書來理解當時重大事件?不同的讀法,速度可以差很多.我常常陷在後兩者,因此現在看得很慢 (我承認還有老花眼的因素啦XD),不像國高中時,看書很大一部分是為了收集,收集還沒看過的書的故事,快速看完一本未讀過的書,好在記錄下多添一筆"收集"

#時差之廢言  #翻譯 #世界文學名著 #那些據說是現在的人不會看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