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1, 2007

重返38度線-北韓之旅(5)

高麗的高麗(人蔘)

戰爭頻仍的朝鮮半島遵循著歷史上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原則。第一個統一的國家由王建(Wang-gon)建於西元918年,奠都於今日的開城(Kaesong)的高麗王國(Koryo),相信Korea一詞應來自於此。

開城,距平壤160公里,又叫松都,以其多松樹之故。在高麗王國時期,平壤只是副都(西京),慶州為東京,漢城為南京。西元935年,殘餘的新羅(Silla)文武百官向高麗投降,翌年,百濟(Paekje)亦歸降,高麗王朝的疆域西北隔鴨綠江與中國接壤,奠定了今日朝鮮半島版圖的基礎,而Koryo一詞則成了朝鮮半島的名稱。高麗王朝總計475年,由918年持續到1392年為李成桂所滅。這四百年裡,朝鮮的文化及物質都有長足的進步。

開城既為當時的首都自然也成為文化政治中心。高麗時期的最高學府--高麗成均館就是今日的高麗博物館(Koryo Museum),在一千多年前是貴族的學院。當時的高麗與中國的文官制度大抵相同,考試通過後才可以當官。博物館的右側廂房是當時的宿舍,左側是祠堂,前庭內有千年銀杏高聳入天。博物館內展示了昔日使用的物品,包括衣著服飾等。今日我們認為的朝鮮女性傳統高腰寬裙穿著在過去可是貴族的服裝呢!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幅畫有男人、女人與牛及數字的圖,這些數字代表的是買賣的價格,其中又以牛最昂貴,婦女次之,男工最低廉。這反映出在農業社會價值不斐的牛,而婦女的價格高於男工是因為婦女可以生產,因此購買一個婦女代表著購買了婦女本身及生育出其他男工的潛在機會。這也反映出當時人權不彰,與奴役販賣沒有兩樣。

中午在統一街上的統一會館用餐。除了自費著名的蔘雞湯外,午餐的特色是昔日貴族專屬的Pagsanggi。所有食器都是銅製品,一人一份,菜色由五道至十一道不等,湯與飯另計。而自費的人蔘雞全雞美金30元,由六人分享,每人分攤五元。這種價碼與南韓一人一份的價格差不多,看來是繼汽水之後另一個奢侈品,或是另一個招徠觀光客的商品。導遊告訴我們這可是配給之外的食物呢!看來我的推測應該不差。

統一街(不意外的街名不是嗎)的盡頭是一個巨大的金日成銅像。又是一個與台灣解嚴前類似的景象--國父與蔣中正(特別是蔣中正的)的銅像充斥,不同的是這裡的銅像更多也更大(也更浪費人力),而且幾乎都是全身的,與台灣昔日銅像多數是頭部雕塑略有不同。如同街名所透露的,今日開城濃厚的政治氛圍遠勝過往日的文化氣息,即使如此,女詩人黃政怡與文學家許廣德絕與蒲園瀑布(Pak-yon Falls)並稱開城三絕,昔日開城文學氣息之濃厚由此可見。

開城所處的地理位置有另一個特點--她位於黃海南道與黃海北道交界處。舒適的溫度與適中的雨量(年均溫10.3℃、年雨量介於1300㎜與1400㎜之間)使開城成為高麗人蔘的原產地。據了解,種植高麗平均年限是六年,因此有所謂的一年生、二年生……到六年生,蔘種有紅蔘、白蔘與花旗蔘三種。六年之後土質會變得貧瘠異常而與廢土無異,因此高麗蔘的種植在朝鮮僅限於開城一地。高麗蔘的出口也是北韓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另一個經濟的支柱則是重工業。

王建王陵(Mausoleum of Wang-gon, Funder King of Koryo)是另一個我們在開城參觀的重點。王建王陵,顧名思義是高麗王朝開國君主王建的陵寢,王建被稱為高麗太祖。王建王陵位於Songak山腳下,在開城市中心北方6公里處,王陵重建於1994年1月31日,以紀念王建1117歲生日,總共占地5.5公頃,上有金日成親筆以漢字所題的「王建王陵」字樣。

我們到達時大約是中午時分,天候炎熱,因此多數人都不願頂著太陽拾級到陵寢,只聚集在入口的牌樓下。幾名旅客和我用了當地的廁所,那可是道地的茅坑,既無柴扉可掩,且有異香刺鼻!

[1]正當大家批評改介壽路為凱達格蘭大道, 批評將中華郵政改為台灣郵政是浪費民膏民脂之際,馬先生的誓言在2008當選總統後改回中華郵政是否也應該視為浪費? 也許屆時他會把凱達格蘭大道改成統一大道呢! 話說回來, 既然是個公開宣稱自己一審有罪(莫非他既知自己有罪?)也要競選到底的政客耍嘴皮的話也不值討論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