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0, 2007

原本也是一座山的 柴高夫斯基

不要誤會,這篇講的絕對是 柴高夫斯基. 柴高夫斯基不賣海苔, 他只創作音樂.

如果沒有記錯的話, 這個標題應該是當初台北愛樂介紹柴高夫斯基的開場白. 因為當時我的筆記中(是的,不要懷疑, 我有愛樂筆記, 但卻沒有上課筆記:P)寫著"貝多芬和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就像是兩座大山,每個演奏家都想攀登,每個作曲家卻都不敢面對! 柴可夫斯基並不是登山好手,他只想另外建立屬於自己的山脈!.....到了今天,所有的小提琴家都知道,想要成為偉大的演奏家,除了貝多芬和布拉姆斯之外,還必須征服柴可夫斯基建造的這座大山!....."

為了找出之前寫好的北韓遊記和布拉姆斯的第一號交響曲, 我翻遍舊硬碟, 找到的卻是這篇沒完成的筆記, 看了一下是2003年寫的, 事隔四年, 我怎麼也想不出當時想要記下的心情. 臆度當時的我, 大概是聽三個版本有感吧!

<小提琴協奏曲 >
作曲年:1878(與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同年)
初演:1881年12月維也納
呈獻: 一作Adolf Brodsky(古典名曲欣賞導聆3協奏曲,音樂之友社授權,美樂出版社出版) 另一作Leopold Auer( Notes by Charles O'Connell)

事實上一開始曲子的確是要呈獻給Leopold Auer的,但是卻被殘酷的批評,認為此曲"無法演奏"(unplayable),一直到了三年後(1881)年才由布洛斯基(Adolf Brodsky,1851-1929)為其"真除"並擔任初演的演奏. 這首曲子的開端據說是受到拉羅(Lalo)的"西班牙交響曲"之刺激而來,並在俄國小提琴家柯特克的協助下完成草稿. 雖然一開始奧爾(Leopold Auer,1845-1930)批評此曲子,但在初演之後不久,奧爾改變了他對此曲的評價,而這首曲子也成為小提琴協奏曲的代表作之一

其實奧爾並非唯一批評此曲的人,樂評家韓斯力克(Eduard Hanslick)甚至批評此曲為"發出惡臭的音樂",也許是因為此曲充滿濃厚的俄羅斯風味所致吧!正如同德佛札克的小提琴協奏曲也可能因為濃厚的波希米亞味而未受到呈獻者姚阿幸的青睞. 不過這種讓韓斯力克厭惡的"惡臭"正式此曲的獨特魅力所在....以"食物"的語言來說,It's impossible to dissociate Tchaikovsky's music from the fold music of his country, just as it was impossible and undesirable for the composer to dissociate himself from the Russian melos. Nevertheless, its influence is filtered through the mind and spirit of an urbane, a sophisticated artist; the resultant flavor is delicately touched with eschalot rather than with the earthier flavor of garlic"

諷刺而有趣的是,奧爾正式將此曲介紹給當時的音樂神童海飛茲的人(好個敗也奧爾,成也奧爾!)( After a while Auer reconsidered his verdict.....Ironically, perhaps, it was Leopold Auer, aging but still the master teacher, who introduced the music to the young prodigy of whom he was so proud-Jascha Heifetz)

這首曲子台北愛樂電台推薦的三個版本是
* 小提琴/海菲茲與萊納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 BMG 09026617792
* 小提琴/歐伊斯特拉夫與德勒斯登國立管弦樂團 DG 4474272
* 小提琴/謝霖與孟許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 BMG BVCC8897-98 

而我有三個版本分別是
*小提琴/海菲茲與萊納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RCA victor 09026-61495-2
*小提琴/大衛歐伊斯特拉夫
*小提琴/鄭京和
其中前兩版本都是由俄羅斯裔的小提琴枷所演奏的,應該富有俄羅斯元味. 在我的偏見裏, 演奏者與作曲者同民族方可將民族特有曲風詮釋出來; 相對的如果是不同民族, 那也許是演奏者設身揣摩作曲者了.

先說說兩個俄羅斯血統的演奏者.....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