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網原本是想為文紀念帕華洛帝(Pavarotti), 無奈二遇炸彈事件讓我一時分心,悼念之前先記事,敘述自己的遭遇.
言歸正傳.
前天(9/6)一早由DG得知胖伯帕華洛帝病逝的消息還當真一愣. 雖然欣賞古典音樂多年, 我對歌劇的接觸相對很少. 原因之一在於有歌詞的音樂總讓我分心. 這當然是我個人偏好所致. 因為如此, 胖伯的辭世雖比不上上次羅茲托波維奇撒手人間給我的難過, 但“怎麼又一個音樂家殞落!”的感嘆還是不免.
我的收藏裡他的演出也不過兩張,其一是1990年世足開賽時三大男高音合唱的噱頭, 其二就是多年前迪卡唱片出版的拿波里民謠.
三大男高音合唱的那張充其量是基於我對世足的狂熱, 愛屋及烏的衝動下購買.(雖是衝動購買卻不後悔,還有些慶幸呢!)我其實不大聽歌劇的, 聽音樂劇也是自1995年方有. 不過我對足球的喜好遠在那之前, 雖不得親臨現場,週邊商品的採購絕不落人後. 孰知聽完該演唱後, 一改我對歌劇的刻板印象:”聽不懂(歌詞)的音樂無法令我感動“--這也是我初始拒聽歌劇的原因之二. 如果說人聲可以餘音繞樑,三日不絶, 那肯定就是如此. 我一改先前的態度,對那種藉由聽不懂的語言當媒介所傳遞的音樂有了前所未有的看法, 並且真心佩服那昇華到超越聽眾礙於媒介限制的音樂境界.
那時和一位只聽歌劇不聽演奏的古典樂朋友聊起. 我們對音樂的喜好猶如天上參與商,永無交集. 而那三大男高音的CD可說是唯一的難得. 在朋友遊說之下, 我買了另一張,也就是拿波里民謠. 胖伯果然沒有讓我失望. 如果用一個成語形容這張CD, 我只能說"驚為天人". 不過若因此將其貢獻限於古典音樂就未免狹隘. 當時曾和另一位朋友討論起 “何以歌劇被冠以古典,欣賞者雅, 而歌仔戲(或平劇)被稱為民族,聽聞者俗”的問題. 不記得當時討論出什麼結語, 但我確知這張拿波里民謠雖論不上陽春白雪, 也絕非下里巴人, 反倒是雅俗可以共賞的音樂! 我私心以為,若要推廣音樂欣賞, 這絕對是可行之道. 也因此認為胖伯的最大貢獻不在於他貴為三大之一,反倒是他無意間打破雅俗藩籬的錄音. 也許這多虧他”看不懂樂譜”,反因此而不受限於器之故吧! (那張錄音8年後胖伯自己說."....So I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bringing opera to the masses. I think there were people who didn’t know what opera was before. ....", from NY Times. See below for URL)
胖伯今日(9/8)下葬. 願其安眠!
佳文欣賞:
--> 哥倫布廣場 Kolumbusplatz: 樂迷徹夜未眠
PS/ 我問過DG關於三大男高音的看法,他說, 他個人覺得胖伯是天賦型, 與當中苦練型的某位不同. 的確, 被號稱”上帝親吻過的嗓子“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有. 我另一個私心喜歡胖伯的原因正是他看不懂琴譜, 音樂家卻不懂琴譜. 怎麼說都是奇怪卻也讓我覺得他的可親. (大概也和自己喜歡煮菜卻看不懂食譜找藉口有關吧). (also see NY Times, Luciano Pavarotti Is Dead at 71. "Mr. Pavarotti, although he could find the heart of a character, was not an intellectual presence. His ability to read music in the true sense of the word was in question. Mr. Domingo, in contrast, is an excellent pianist with an analytical mind and the ability to learn and retain scores by quiet reading. ")
不過台灣媒體常見的月暈效應我可不以為然. (正面與負面月暈皆然. 既不必忙於造神,也無需急於造妖. 看看人家的報導可以如何中肯--NY Times: "In interviews Mr. Pavarotti could turn on a disarming charm, and if he invariably dismissed concerns about his pop projects, technical problems and even his health, he made a strong case for what his fame could do for opera itself. ). 例如說“愛家”這兩字不知從何而言,至少對於他結縭40年卻因年輕女秘書而離異的前妻而言,愛家兩字太沉重.
PPS/ DG馬上看清我的內心,說”前一陣子才買一堆羅斯托波維奇的CD,先忍耐一下不要再添購吧 “. 被看破手腳的感覺……哦…不,大,好. 果然我是open book,完全沒有掩飾的能力.
Saturday, September 8, 2007
Monday, September 3, 2007
雜感一二: 中年轉業?
應要求貼此文於公開網誌.
-------
大學室友之一L最近嚴肅思考”中年”轉行的問題. 於是我們交換一些生活上的,職場上的意見. 我們也談起另一個室友P. 我心裡其實還想起另一個朋友T.
大學同學之一T近年有些不小的轉變.閱讀與生活上從股市操作轉往靈修,工作上她去年辭掉外商銀行的工作,轉向珠寶業. 不論是輾轉從他人轉寄的email,或直接從閱讀他自己的blog, 他提到自己終於可以做自己,不必再勉強自己符合社會主流的期望. 因為這樣的轉變, 他得到許多”好勇敢啊”之流的讚美.
然而, 我印象深刻的始終是她數年前在我新加坡住處短暫停留時與我的一些對話.大學畢業後, T符合預期的先到券商公司工作幾年,意料中的出國唸書,接著返台工作. 當她從英國過境新加坡返台時, 我們聊到她返台後的工作. 那時候她說了一個理想的工作與內容,我問, “原來你對那有興趣啊!” 出乎意料的她說”沒有,只是其他山頭已被同學佔領了,剩下這個我還有機會出頭“. 就這樣她返台了,工作了, 如願進入她認為”可以獨占鰲頭”的工作. 她不快樂, 我不意外; 數年後她領悟做自己而辭掉工作, 我一樣也不意外. 雖然替她開心, 我沒辦法像其他人讚美她”好勇敢“, 我只是高興她終於”走自己的路“.
那算不算中年轉業? 那是找回自己, 我想. 看到別人轉業, 我常常想起室友P. 我和L的對話,也常以P當模範.
來自台東的P是我高中學姊, 不過我們認識是上大學的事情了. 唸心理系的她從大一起便有轉系(到動物系)的想法. 於是她到動物系上課, 詢問各方意見. 而我, 基於對心理學的興趣, 曾和她到心理系上過幾堂課. 課堂中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 如果你用大學四年的時間知道原來你唸的不是你的興趣, 那麼恭喜你! 因為有些人一輩子不知道自己興趣是什麼.
而P,不但聽進了這句話,還實踐了這句話. 就在轉系申請截止那一天, 她毅然而然決定留在心理系. 不是因為怯弱,而是因為無知. 因為自認對心理學與動物系無知, 不能確定轉系是一時的想法,還是深思熟慮後的決定, 她因此決定留下來把心理系唸完, 像老師說的,用大學四年時間來釐清自己的想法.
大四了, 我們室友三人有截然不同的遭遇. 因為直升商研,我放棄準備多時的經濟研究所; 因為終於確定生理是自己興趣所在,兼顧往後回東部發展的可能, P一邊應徵學校助理工作一邊準備重考醫學系; L則是準備自己原來領域的研究所.
畢業了,我們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 我, 碩士,工作,然後出國. P一路考,從高醫,中國醫藥學院,最後考回北醫完成學業, 畢業後如願回到東部的醫院工作. L呢,碩士,工作,現在思考中年轉業的可能性.
至少四次吧! 在考上兼顧興趣與理想的北醫醫學系之前, P經歷過了4次聯考.她一次次的參加聯考,她一個個兼著家教以便自足. 那是怎麼樣的智慧與毅力,讓一個年輕的生命不顧異樣的眼光, 執著於理想.
在她快要自醫學系畢業前,我問她”你是怎麼撐下去的?“ 她說”我不覺得我在撐呀! 當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時, 怎麼會覺得是用撐的? 也許別人覺得我在硬撐,也的確很苦, 但是已經確定這是達到我理想生活必要的, 那麼我不覺得是在撐“
快出國前,甚至出國了,每當朋友問我怎麼能放棄原來那看來很不壞的一切? 我總是想起P. 想起那日光斜射進下午茶的小店裡, 她娓娓說著”我不覺得我在撐呀“的那段話. 我,一個幸運旁觀者, 有幸與她經歷那一段沒有別人讚美”好勇敢啊“的掌聲的, 反而只有”十幾年的大學生涯是否值得”懷疑的旅程. 我, 只想給她掌聲, 不是讚美她急流勇退的勇氣, 而是喝采她不曾迷惘的人生智慧.
也許年少智慧, 則中年無須轉業.
-------
大學室友之一L最近嚴肅思考”中年”轉行的問題. 於是我們交換一些生活上的,職場上的意見. 我們也談起另一個室友P. 我心裡其實還想起另一個朋友T.
大學同學之一T近年有些不小的轉變.閱讀與生活上從股市操作轉往靈修,工作上她去年辭掉外商銀行的工作,轉向珠寶業. 不論是輾轉從他人轉寄的email,或直接從閱讀他自己的blog, 他提到自己終於可以做自己,不必再勉強自己符合社會主流的期望. 因為這樣的轉變, 他得到許多”好勇敢啊”之流的讚美.
然而, 我印象深刻的始終是她數年前在我新加坡住處短暫停留時與我的一些對話.大學畢業後, T符合預期的先到券商公司工作幾年,意料中的出國唸書,接著返台工作. 當她從英國過境新加坡返台時, 我們聊到她返台後的工作. 那時候她說了一個理想的工作與內容,我問, “原來你對那有興趣啊!” 出乎意料的她說”沒有,只是其他山頭已被同學佔領了,剩下這個我還有機會出頭“. 就這樣她返台了,工作了, 如願進入她認為”可以獨占鰲頭”的工作. 她不快樂, 我不意外; 數年後她領悟做自己而辭掉工作, 我一樣也不意外. 雖然替她開心, 我沒辦法像其他人讚美她”好勇敢“, 我只是高興她終於”走自己的路“.
那算不算中年轉業? 那是找回自己, 我想. 看到別人轉業, 我常常想起室友P. 我和L的對話,也常以P當模範.
來自台東的P是我高中學姊, 不過我們認識是上大學的事情了. 唸心理系的她從大一起便有轉系(到動物系)的想法. 於是她到動物系上課, 詢問各方意見. 而我, 基於對心理學的興趣, 曾和她到心理系上過幾堂課. 課堂中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 如果你用大學四年的時間知道原來你唸的不是你的興趣, 那麼恭喜你! 因為有些人一輩子不知道自己興趣是什麼.
而P,不但聽進了這句話,還實踐了這句話. 就在轉系申請截止那一天, 她毅然而然決定留在心理系. 不是因為怯弱,而是因為無知. 因為自認對心理學與動物系無知, 不能確定轉系是一時的想法,還是深思熟慮後的決定, 她因此決定留下來把心理系唸完, 像老師說的,用大學四年時間來釐清自己的想法.
大四了, 我們室友三人有截然不同的遭遇. 因為直升商研,我放棄準備多時的經濟研究所; 因為終於確定生理是自己興趣所在,兼顧往後回東部發展的可能, P一邊應徵學校助理工作一邊準備重考醫學系; L則是準備自己原來領域的研究所.
畢業了,我們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 我, 碩士,工作,然後出國. P一路考,從高醫,中國醫藥學院,最後考回北醫完成學業, 畢業後如願回到東部的醫院工作. L呢,碩士,工作,現在思考中年轉業的可能性.
至少四次吧! 在考上兼顧興趣與理想的北醫醫學系之前, P經歷過了4次聯考.她一次次的參加聯考,她一個個兼著家教以便自足. 那是怎麼樣的智慧與毅力,讓一個年輕的生命不顧異樣的眼光, 執著於理想.
在她快要自醫學系畢業前,我問她”你是怎麼撐下去的?“ 她說”我不覺得我在撐呀! 當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時, 怎麼會覺得是用撐的? 也許別人覺得我在硬撐,也的確很苦, 但是已經確定這是達到我理想生活必要的, 那麼我不覺得是在撐“
快出國前,甚至出國了,每當朋友問我怎麼能放棄原來那看來很不壞的一切? 我總是想起P. 想起那日光斜射進下午茶的小店裡, 她娓娓說著”我不覺得我在撐呀“的那段話. 我,一個幸運旁觀者, 有幸與她經歷那一段沒有別人讚美”好勇敢啊“的掌聲的, 反而只有”十幾年的大學生涯是否值得”懷疑的旅程. 我, 只想給她掌聲, 不是讚美她急流勇退的勇氣, 而是喝采她不曾迷惘的人生智慧.
也許年少智慧, 則中年無須轉業.
記憶
“因此, 當我將來忘記時,請你把我們相識,分離,重逢的愛的故事唸給我聽, 而我將會為你回來”. (When some day I do not remember, please read it to me. Please read our story to me—when we met, why we parted, and how we reunified. Read it to me, and I will come back for you.)
就這樣年邁的男主角一次次順著手札對失憶的妻子讀著她們相愛的故事, 希望喚醒妻子的回憶, 換回兩人溫存的時光.
--------------
我一向自詡記性過人, 特別是瑣事諸如朋友生日, 電話, 甚至地址都在我記憶體裡. 隨著年紀漸長, 逐漸體會到記性的衰退. 也許有一天, 我將連自己都忘卻? 如果那天真的到來, 我會如何自處?
好久了, 某個流傳的網路故事裡寫著:
孩子! 當你還很小的時候,
我花了很多時間教你慢慢用湯匙,
用筷子吃東西,
教你繫鞋帶,扣扣子,…..
……….
這些和你一起的點點滴滴,
是多麼的令我懷念不已,
所以當我想不起來, 接不上話時,
請給我一點時間,
等我一下讓我再想一想…..
極可能最後連要說什麼,
我也一併忘記.
光看這些文字,就足以令人鼻酸. 於是, 描寫記憶的電影與故事總是引我側目. 之前看的書”輓歌”與改拍的電影”長路將盡“時如此, 最近看” 手札情緣“亦如此.
電影”手札情緣”(Notebook)”描寫富家女年少時某個暑假到鄉間度假邂逅男主角進而相戀的故事. 貧窮小子與門不當戶不對的少女相戀,卻受到富家女家人的阻饒與反對的故事雖然老套, 但時光交錯的手法表現—一個倒敘回顧過去相遇,一個順敘鋪陳面對鍾愛卻失智情人的悲傷 –使故事溫馨而不覺老梗.
女主角先是忘了回家的路, 最後忘了自己是誰. 先是偶發性的, 終至於迷失在沒有記憶的空間裡一去不回. 在仍屬偶發的時候, 面對未來完全失憶的可能, 女主角寫下遺囑, 也寫下她們的過去, 將手札交給男主角時對他說:
“因此, 當我將來忘記時,請你把我們相識,分離,重逢的愛的故事唸給我聽, 而我將會為你回來[1]”. (When some day I do not remember, please read it to me. Please read our story to me—when we met, why we parted, and how we reunified. Read it to me, and I will come back for you.)
就這樣年邁的男主角一次次順著手札對失憶的妻子讀著她們相愛的故事, 即使在孩子放棄希望時, 他仍然一次次唸著故事, 希望喚醒妻子的回憶, 換回兩人溫存的時光.
同樣撼動我的還有最近的幾本日文小說. 芥川獎作家小川洋子兩本近作”凍結的香氣“與”博士熱愛的算式“雖然都與記憶有關,卻完全相反. 前者藉由女主角收拾整理男主角遺物開始來描寫經由理解死去的前男友過程中體會出” 人是由記憶組成的,逃得再遠,終究還是原地轉圈。因為人逃不出記憶的形影相隨”.
是嗎? 人真的是逃不出記憶嗎? 那麼那些失憶的人和記憶之間的關係又如何? 博士熱愛的算式寫的就是一個只有80分鐘記憶的博士面對生命的複雜, 特別是情感這個讓生命複雜的主要因子,盡然可以由一個簡單數學算式來表達的故事.
因此, 我計畫欣賞的下一部電影: 明日記憶; 打算閱讀的下一本書: 凝結的香氣.
PS/ 注意到”博士熱愛的算式”一書實在是個有趣的偶然. 首先引我注意的其實是凍結的香氣一書, 它描寫記憶的故事原本並不如它描寫嗅覺的主題吸引我. 然而近日因研究需求先從一篇期刊文章[2]引發我閱讀另一本由相同作者撰寫的書”The Mathematics of Marriage[3]“, 因此而注意到類似標題的小說”博“一書. 同類主題一本嚴肅,一本輕鬆, 想來閱讀還真是有趣的體會.
[1] 又是我自己翻的. 其實這橋段被刪除了, 我是從DVD的deleted scene裡看到的.不確定中文影片是否有該橋段.
[2] A general systems theory of marriage: nonlinear difference equation modeling of marital interaction. By Gottman, Swanson & Swanson. 2002.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3] Gottman, Murray, Swanson, Tyson, and Swanson. 2002. The Mathematics of Marriage.
就這樣年邁的男主角一次次順著手札對失憶的妻子讀著她們相愛的故事, 希望喚醒妻子的回憶, 換回兩人溫存的時光.
--------------
我一向自詡記性過人, 特別是瑣事諸如朋友生日, 電話, 甚至地址都在我記憶體裡. 隨著年紀漸長, 逐漸體會到記性的衰退. 也許有一天, 我將連自己都忘卻? 如果那天真的到來, 我會如何自處?
好久了, 某個流傳的網路故事裡寫著:
孩子! 當你還很小的時候,
我花了很多時間教你慢慢用湯匙,
用筷子吃東西,
教你繫鞋帶,扣扣子,…..
……….
這些和你一起的點點滴滴,
是多麼的令我懷念不已,
所以當我想不起來, 接不上話時,
請給我一點時間,
等我一下讓我再想一想…..
極可能最後連要說什麼,
我也一併忘記.
光看這些文字,就足以令人鼻酸. 於是, 描寫記憶的電影與故事總是引我側目. 之前看的書”輓歌”與改拍的電影”長路將盡“時如此, 最近看” 手札情緣“亦如此.
電影”手札情緣”(Notebook)”描寫富家女年少時某個暑假到鄉間度假邂逅男主角進而相戀的故事. 貧窮小子與門不當戶不對的少女相戀,卻受到富家女家人的阻饒與反對的故事雖然老套, 但時光交錯的手法表現—一個倒敘回顧過去相遇,一個順敘鋪陳面對鍾愛卻失智情人的悲傷 –使故事溫馨而不覺老梗.
女主角先是忘了回家的路, 最後忘了自己是誰. 先是偶發性的, 終至於迷失在沒有記憶的空間裡一去不回. 在仍屬偶發的時候, 面對未來完全失憶的可能, 女主角寫下遺囑, 也寫下她們的過去, 將手札交給男主角時對他說:
“因此, 當我將來忘記時,請你把我們相識,分離,重逢的愛的故事唸給我聽, 而我將會為你回來[1]”. (When some day I do not remember, please read it to me. Please read our story to me—when we met, why we parted, and how we reunified. Read it to me, and I will come back for you.)
就這樣年邁的男主角一次次順著手札對失憶的妻子讀著她們相愛的故事, 即使在孩子放棄希望時, 他仍然一次次唸著故事, 希望喚醒妻子的回憶, 換回兩人溫存的時光.
同樣撼動我的還有最近的幾本日文小說. 芥川獎作家小川洋子兩本近作”凍結的香氣“與”博士熱愛的算式“雖然都與記憶有關,卻完全相反. 前者藉由女主角收拾整理男主角遺物開始來描寫經由理解死去的前男友過程中體會出” 人是由記憶組成的,逃得再遠,終究還是原地轉圈。因為人逃不出記憶的形影相隨”.
是嗎? 人真的是逃不出記憶嗎? 那麼那些失憶的人和記憶之間的關係又如何? 博士熱愛的算式寫的就是一個只有80分鐘記憶的博士面對生命的複雜, 特別是情感這個讓生命複雜的主要因子,盡然可以由一個簡單數學算式來表達的故事.
因此, 我計畫欣賞的下一部電影: 明日記憶; 打算閱讀的下一本書: 凝結的香氣.
PS/ 注意到”博士熱愛的算式”一書實在是個有趣的偶然. 首先引我注意的其實是凍結的香氣一書, 它描寫記憶的故事原本並不如它描寫嗅覺的主題吸引我. 然而近日因研究需求先從一篇期刊文章[2]引發我閱讀另一本由相同作者撰寫的書”The Mathematics of Marriage[3]“, 因此而注意到類似標題的小說”博“一書. 同類主題一本嚴肅,一本輕鬆, 想來閱讀還真是有趣的體會.
[1] 又是我自己翻的. 其實這橋段被刪除了, 我是從DVD的deleted scene裡看到的.不確定中文影片是否有該橋段.
[2] A general systems theory of marriage: nonlinear difference equation modeling of marital interaction. By Gottman, Swanson & Swanson. 2002.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3] Gottman, Murray, Swanson, Tyson, and Swanson. 2002. The Mathematics of Marriage.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