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書寫的目的在於傳達訊息,書報文章難道不該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介紹或傳達作者的想法嗎? 偏偏學術論文相反,老愛用一些困難的文字來表達淺顯的道理. 困在這種思維的繭蛹裡,我無力反抗,但私心鍾情於深入淺出的描寫方式.如果專業術語或抽象觀念都可以清楚或是簡化到販夫走卒都可理解,那何嘗不是讀者的一大福音.
基於此,幾本最近才注意到的書讓我手癢不已.
<經濟學的>一系列的偵探小說,都是經濟學家Marshall Jevons寫成的
奪命曲線 (A deadly indifference): 介紹”無異曲線”的觀念.
「沒想到購屋計畫尚未談妥,同行的美國企業家即遭受神秘攻擊,差點喪命;之後主教學院院長奈吉爾.哈特以駭人聽聞的手法慘遭謀殺,使得購屋之行更加顯得危機重重。等到第二具屍體出現,若有所悟的史匹曼不惜冒著生命危險,與生平僅見的殘酷冷血殺手面對面展開搏鬥。…. 」
致命均衡 (Fatal Equilibrium):此書介紹經濟學裡”機會成本“”與”效用”的意義
「年輕有為的哈佛大學經濟系助教授丹尼斯.高森,獲得了系上提名,正要展開終身教職的審核,但是擺在他眼前的卻是死路一條——高高在上的教評會駁回了提名,而高森自殺身亡。
他真的是自殺嗎?一位前途光明的年輕學者——不論是否留任哈佛,都有大好前景等著他——竟然會認為自殺的機會成本(考量到他未來可能的發展,這成本可說相當高),比無法獲得終身職的情感成本要低,這樣的計算實在是匪夷所思。然後教評會的兩位成員遭到謀殺,經濟系的亨利史匹曼教授很清楚,兇手就在委員會成員之中,但是哪一位傑出的教授,會因為謀殺一、兩個(或三個)同事而大幅提高效用(也就是幸福與快樂)呢?」
邊際謀殺 (Murder at the Margin):介紹”邊際效用”的觀念
「在加勒比海林木蓊?的聖約翰島上,月桂灣蔗園飯店是個理想的度假勝地——看來是如此。但是對於哈佛經濟學家亨利.史匹曼來說,這個假期還帶給他一個出乎意料的遊戲:謀殺案。
島上警方的調查工作幾乎觸礁,而這位矮小、禿頭、又喜歡用人類行為來訓練自己好奇心的史匹曼,則進行他自己的調查,只是他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法則——經濟學法則。….. 」
<化學> The Periodic Table, by Primo Levi
週期表: 這其實是本自傳或說是回憶錄,書的作者就是化學家普利摩.李維. 他還有幾本膾炙人口的的書”滅頂與生還”與”survival in Auschwitz “,寫的是集中營的控訴,也是他自己早年在奧茲維茲集中營的見聞.
「在我們呼吸的空氣裡有所謂惰性氣體。它們有奇怪的希臘名字,博學的字源,意指「新」、「隱」、「怠惰」、「奇異」。它們真的是很遲鈍,對現狀極為滿意。它們不參加任何化學反應,…….我所知道的祖先和這些氣體有點像。我不是說他們身體怠惰,他們沒有能耐如此。他們反而必須相當努力來賺錢養家,以前還有「不做沒得吃」的道德信條。但他們的精神無疑屬惰性,傾向玄想和巧辯。他們事蹟雖然多,但都有靜態的共同特點,一種不介入的態度,自動(或接受)被納入生命長河的邊緣支流。….. 」
<數學>
之前介紹過的, 博士的熱愛算式: 人之間的愛,可以用數學表達?
Friday, October 12, 2007
Sunday, October 7, 2007
也說<色,戒>
然而,我並不打算去看<色,戒>.
不是不捧李安的場(再怎麼說同樣身為府城人), 也不是不喜歡張愛玲的小說, 只是不知道該用什麼態度去看它: 說是愛情, 這愛情不純粹; 說是間諜,這間諜不專業; 那難道說它是情慾嗎?那未免褻瀆.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 即使流俗, 我承認我無疑是喜歡的. 她的其他作品, 我也曾經留意,甚至醉心. 例如,收錄在散文集《流言》裡的<愛>,她寫道:「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輕描淡寫,卻嵌入心坎, 我曾經用它來註解我們無緣由的,不可解釋的相遇與相識.
她的<紅玫瑰與白玫瑰>, 我也是喜歡的. 有別於中國文學裡常見的迂迴曲折,伏筆暗埋,最經典的,在故事一開頭就道盡一切. 她寫道: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然而, 李安的<色,戒>,已不是張愛玲的<色,戒>. 張愛玲的<色,戒>,也不是故事原型”鄭蘋如的傳奇”. 那麼,張愛玲的<色,戒>是她對自己的歷史平反嗎[1]?
為了確定易先生對王佳芝也動了情, 朋友還特地看書, “看到書裡清楚明白寫著易先生歡喜到了中年可以有王佳芝這個紅粉知己,才算可以確定兩方面都有感情。” 故而猜測,”因為面子—身為汪精衛的情報原, 卻犯了如此錯誤,因此無法放過王”. 相對於王佳芝(不在乎?)付出自己生命,易先生卻沒能放她一條活路, 易先生似乎是無情的, 冷血的. 那麼確定易先生也動了真情所以可以鬆口氣了? (我因此想到北非牒影--放有夫之婦且是敵對的一方一馬,從這角度看來恰是對比)
當真如此? 有沒有可能是: 易先生沒辦法放他一條生路, 因為那是個不是敵人死就是自己死的世界,就算他放過對方,己方的其他人也不會放過王,還會連帶將易先生都殺掉!如果是這樣,自己對動了情的敵人下手,事實上是更大的折磨. 還有沒有可能是,王佳芝的放易先生一馬,其實是報復? 報復那時代對她曾有的純真卻殘酷的背叛? 從那背叛她對親情的期待,卻只帶她年幼的弟弟逃亡的父親; 到那背叛她對愛情的盼望, 明明對她有好感的鄺裕民卻將她的初夜廉價給了因嫖妓而得到性經驗的男同學梁潤生. 如果家,黨,國都如此背叛自己, 那麼將初夜給了他人,讓仰慕者背叛自己的心; 與敵人交媾,讓敵人背叛其(易)家; 讓敵人對她動心,而背叛其效忠之”國”(汪氏政權), 說白了,也不過是她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報復而已. 讓人唯一心疼的,恐怕是送上斷頭台前的頻頻回首, 但那究竟是對易先生不切實際的期待? 還是對這荒謬一生的最後眷顧?
她的選擇, 說是愛情, 這愛情不純粹; 說是間諜,這間諜不專業; 那難道說它是情慾嗎?那未免褻瀆. 也許參雜個人情愫, 失去了精準, 這<色, 戒>, 並不張愛玲. 因此, 不知道該用什麼態度去看它之前, 我並不打算去看<色,戒>.
[1]徐永明: 張愛玲的歷史平反大戲就如張愛玲與汪政權的大臣胡蘭成相戀一樣,是個人的選擇,也是歷史性的:與才子胡蘭成的戀情雖然個人,但隨之而來的歷史評價卻是政治性的,尤其太平洋戰爭的結束,證明汪政權選錯了歷史的邊,單純的才子佳人成為負爭議的「漢奸」之戀,愛不愛國,忠誠的帽子隨之而來,這樣的壓迫是絕對性的,許多與納粹交往的法國女子,在勝利之日被剃成光頭,一樣是勝利報復快感的滿足。
不是不捧李安的場(再怎麼說同樣身為府城人), 也不是不喜歡張愛玲的小說, 只是不知道該用什麼態度去看它: 說是愛情, 這愛情不純粹; 說是間諜,這間諜不專業; 那難道說它是情慾嗎?那未免褻瀆.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 即使流俗, 我承認我無疑是喜歡的. 她的其他作品, 我也曾經留意,甚至醉心. 例如,收錄在散文集《流言》裡的<愛>,她寫道:「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輕描淡寫,卻嵌入心坎, 我曾經用它來註解我們無緣由的,不可解釋的相遇與相識.
她的<紅玫瑰與白玫瑰>, 我也是喜歡的. 有別於中國文學裡常見的迂迴曲折,伏筆暗埋,最經典的,在故事一開頭就道盡一切. 她寫道: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然而, 李安的<色,戒>,已不是張愛玲的<色,戒>. 張愛玲的<色,戒>,也不是故事原型”鄭蘋如的傳奇”. 那麼,張愛玲的<色,戒>是她對自己的歷史平反嗎[1]?
為了確定易先生對王佳芝也動了情, 朋友還特地看書, “看到書裡清楚明白寫著易先生歡喜到了中年可以有王佳芝這個紅粉知己,才算可以確定兩方面都有感情。” 故而猜測,”因為面子—身為汪精衛的情報原, 卻犯了如此錯誤,因此無法放過王”. 相對於王佳芝(不在乎?)付出自己生命,易先生卻沒能放她一條活路, 易先生似乎是無情的, 冷血的. 那麼確定易先生也動了真情所以可以鬆口氣了? (我因此想到北非牒影--放有夫之婦且是敵對的一方一馬,從這角度看來恰是對比)
當真如此? 有沒有可能是: 易先生沒辦法放他一條生路, 因為那是個不是敵人死就是自己死的世界,就算他放過對方,己方的其他人也不會放過王,還會連帶將易先生都殺掉!如果是這樣,自己對動了情的敵人下手,事實上是更大的折磨. 還有沒有可能是,王佳芝的放易先生一馬,其實是報復? 報復那時代對她曾有的純真卻殘酷的背叛? 從那背叛她對親情的期待,卻只帶她年幼的弟弟逃亡的父親; 到那背叛她對愛情的盼望, 明明對她有好感的鄺裕民卻將她的初夜廉價給了因嫖妓而得到性經驗的男同學梁潤生. 如果家,黨,國都如此背叛自己, 那麼將初夜給了他人,讓仰慕者背叛自己的心; 與敵人交媾,讓敵人背叛其(易)家; 讓敵人對她動心,而背叛其效忠之”國”(汪氏政權), 說白了,也不過是她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報復而已. 讓人唯一心疼的,恐怕是送上斷頭台前的頻頻回首, 但那究竟是對易先生不切實際的期待? 還是對這荒謬一生的最後眷顧?
她的選擇, 說是愛情, 這愛情不純粹; 說是間諜,這間諜不專業; 那難道說它是情慾嗎?那未免褻瀆. 也許參雜個人情愫, 失去了精準, 這<色, 戒>, 並不張愛玲. 因此, 不知道該用什麼態度去看它之前, 我並不打算去看<色,戒>.
[1]徐永明: 張愛玲的歷史平反大戲就如張愛玲與汪政權的大臣胡蘭成相戀一樣,是個人的選擇,也是歷史性的:與才子胡蘭成的戀情雖然個人,但隨之而來的歷史評價卻是政治性的,尤其太平洋戰爭的結束,證明汪政權選錯了歷史的邊,單純的才子佳人成為負爭議的「漢奸」之戀,愛不愛國,忠誠的帽子隨之而來,這樣的壓迫是絕對性的,許多與納粹交往的法國女子,在勝利之日被剃成光頭,一樣是勝利報復快感的滿足。
Thursday, October 4, 2007
Wednesday, October 3, 2007
家族旅行之二: 探親的行囊
唸大學時寒暑假以外, 平時難得回家,特別是大一大二,必修課往往佔據一週內最差時間: 週一早上與週五下午.加上來回車程就花掉大半天. 我這原本就算不上特別想”家”的人(比較想念台南的小吃),原本就不濃厚的思鄉情,也往往在理性衡量之下便消失於無形: 想想舟車勞苦一頓,在家裡卻待不上幾小時, 算了.
工作後情況稍有好轉, 連續假期外,哪天嘴饞之際,任何一個週末加上週五與週一的特休簡簡單單就湊滿四天. 加上荷包稍有實力,一趟南徵北討也不過四小時, 足足省下大半時間.
不管停留多久, 難得回南部一趟, 每次到了返回台北之際, 爸媽總是大包小包的張羅, 好像我即將返回的台北可比物資缺乏的非州般,不帶點東西回台北就會餓死, 因此見縫就塞,無縫也擠. 雖然知道那是父母一片心意, 我的臉色往往也隨著行囊一起沉重, 好幾次終於還是發了脾氣: “很重耶,你們知不知道背這些坐公車很累啊“. 然而回到台北後,享用”真饈”時,特別是室友投來艷羨眼神間總讓我趾高氣昂起來, 嘴裡也不免驕傲”這可是我們台南最有名的XXX呢“. 然而,隨著美味下嚥的竟是心底泛起的慚愧酸味與自責的苦味:慚愧面對父母大似張羅時的無動於衷, 自責面對父母的疼惜我竟是脾氣以對.
終於, 這種模式在我到了美國後有了改變. 不再是我返鄉, 探親反成了家人的年度旅遊.不變的是, 我還是不免發脾氣,一爲停留時間長短.相對於大學時我的錙租必較, 家人從不在乎短短的10天假期扣掉往返三天的飛機時間後所剩無幾,甚至連時差都來不及調整就又要返鄉了.
終於,時光流逝之間我已不是旅人, 反成為旅居他鄉的過客.父母與家人取而代之成為旅人, 而我竟是流浪異鄉的”主人”. 不變的是, 我還是不免發脾氣,二為行李多寡輕重.每每到機場接機見家人大包小包, 我便不免抱怨”帶什麼啊,行李這麼多“. 其實不消問也知道行李裡面的東西是為她們牽掛的海外遊子我所準備的家鄉味, 心底泛起的還是慚愧, 然而我卻連”很重耶,你們知不知道背這些很累“都沒資格說了.
短暫的探親之旅同時以另一個類似的模式,不同的進行者.一樣是週一與週五排有課程, 住在密西根的他還是利用短短的週末來探親.扣掉來回飛行時間, 我們一個月的相聚其實只有48小時不到. 不同的是, 這回換成我一邊塞東西—煎好的魚,買好的水果….他臉色一邊跟著沉重; 不同的是,一次”我回密西根再買就好啊,你知道我上次登機箱差點抬不上去耶“換得我淚眼相對後, 他開始以不同樣沉重的心—因為相聚太短暫不忍而沉重,開始以”我今天便當帶的是你幫我煮好的XX喔”來面對同樣沉重的返鄉行囊.
原來, 從來只有我”想想舟車勞苦一頓,在家裡卻待不上幾小時, 算了”而不返鄉探親.
原來, 從來也只有我得了便宜還賣乖,享受親情與家鄉美味卻還抱怨”很重耶”而拒帶行囊
工作後情況稍有好轉, 連續假期外,哪天嘴饞之際,任何一個週末加上週五與週一的特休簡簡單單就湊滿四天. 加上荷包稍有實力,一趟南徵北討也不過四小時, 足足省下大半時間.
不管停留多久, 難得回南部一趟, 每次到了返回台北之際, 爸媽總是大包小包的張羅, 好像我即將返回的台北可比物資缺乏的非州般,不帶點東西回台北就會餓死, 因此見縫就塞,無縫也擠. 雖然知道那是父母一片心意, 我的臉色往往也隨著行囊一起沉重, 好幾次終於還是發了脾氣: “很重耶,你們知不知道背這些坐公車很累啊“. 然而回到台北後,享用”真饈”時,特別是室友投來艷羨眼神間總讓我趾高氣昂起來, 嘴裡也不免驕傲”這可是我們台南最有名的XXX呢“. 然而,隨著美味下嚥的竟是心底泛起的慚愧酸味與自責的苦味:慚愧面對父母大似張羅時的無動於衷, 自責面對父母的疼惜我竟是脾氣以對.
終於, 這種模式在我到了美國後有了改變. 不再是我返鄉, 探親反成了家人的年度旅遊.不變的是, 我還是不免發脾氣,一爲停留時間長短.相對於大學時我的錙租必較, 家人從不在乎短短的10天假期扣掉往返三天的飛機時間後所剩無幾,甚至連時差都來不及調整就又要返鄉了.
終於,時光流逝之間我已不是旅人, 反成為旅居他鄉的過客.父母與家人取而代之成為旅人, 而我竟是流浪異鄉的”主人”. 不變的是, 我還是不免發脾氣,二為行李多寡輕重.每每到機場接機見家人大包小包, 我便不免抱怨”帶什麼啊,行李這麼多“. 其實不消問也知道行李裡面的東西是為她們牽掛的海外遊子我所準備的家鄉味, 心底泛起的還是慚愧, 然而我卻連”很重耶,你們知不知道背這些很累“都沒資格說了.
短暫的探親之旅同時以另一個類似的模式,不同的進行者.一樣是週一與週五排有課程, 住在密西根的他還是利用短短的週末來探親.扣掉來回飛行時間, 我們一個月的相聚其實只有48小時不到. 不同的是, 這回換成我一邊塞東西—煎好的魚,買好的水果….他臉色一邊跟著沉重; 不同的是,一次”我回密西根再買就好啊,你知道我上次登機箱差點抬不上去耶“換得我淚眼相對後, 他開始以不同樣沉重的心—因為相聚太短暫不忍而沉重,開始以”我今天便當帶的是你幫我煮好的XX喔”來面對同樣沉重的返鄉行囊.
原來, 從來只有我”想想舟車勞苦一頓,在家裡卻待不上幾小時, 算了”而不返鄉探親.
原來, 從來也只有我得了便宜還賣乖,享受親情與家鄉美味卻還抱怨”很重耶”而拒帶行囊
Tuesday, October 2, 2007
家族旅行之一: 旅行與探親
寫在前面: 之前看到一篇感人的文章"勇敢的台灣阿嬤",文章描述阿嬤一個人從台灣獨飛到委內瑞拉幫女兒做月子.一樣身為海外遊子的我邊看邊流淚. 這樣的情緒在最近因為父母獨自來美而升到最高點, 因而有以下記事.
----------
前陣子台灣家人今年二度來美.與以往不同的,沒有姐姐姐夫隨行下, 父母與朋友單獨來美. 她們獨自在洛杉磯轉機到芝加哥, 然後展開為期三週的旅行.
撇開到其他地方的旅行不說, 單就來美國的數次旅行經驗, 年代之間, 旅行模式有了改變: 從跟團,半自助,到最後的純自助. 兩代之間,旅行模式也有了轉變: 從父母帶兒女們進行一年兩次(寒暑假各一)的出遊, 到兒女陪父母從事年度的異鄉探親(姐姐姐夫陪父母來探我這個海外遊子), 到這次的父母獨自前來美國探望我這個遠在異鄉的女兒外,還探望和異鄉女兒分住兩地的女婿.
家族旅遊的成員與人數與時變化.從父母姐三人,因為我和弟弟的加入,變成四人,五人. 隨著青春期的叛逆, 家族旅遊的人數又從五人減少為四人.
時光機器運轉. 姐姐工作了, 旅行人數減為父母與我三人. 爾後我經常性的商務出差, 旅行模式也因此變化.利用我兩次商務出差的中間空檔, 旅行人數剩下2+1人: 第一段出差結束, 到機場接獨自搭機到美國的父母, 展開旅行, 在另一次商務旅行前,把父母送回機場回台灣.
時光繼續流轉, 旅行人數也繼續變化. 姐姐結婚了,姐夫加入, 旅行人數往上成為五人.我出國唸書了, 旅行人數又回到四人.
時光隊伍繼續往前走, 在美國的我不再是一人了, 旅行人數變成4+2人: 姐姐與姐夫帶著父母到客居異鄉的我們. 光陰荏苒,這樣的模式持續了兩三年後,一個因為學業,一個因為工作, 我們分住兩州, 旅行人數再度變化為4+1+1人.
家族旅行模式演變中看見成員之一我. 貫穿幾年來看似不同的生活軌跡的其實是相同的本質, 那就是"我是幸福的".
我是幸福的. 那時候出國旅遊還不見得頻繁與平凡, 公教家庭的我們, 平時省吃儉用的積蓄總在寒暑假各一的半年度家族旅遊消耗殆盡. 我是幸福的. 縱使現在出國早已平凡, 父母早已退休, 身為”職業志公”的她們, 平時累積的假期總在一年一度的美國探親時消耗殆盡.
我也是幸運的. 遠在異鄉的我, 卻因為姐姐工作的緣故, 年度的免費機票使我即使不返鄉,也得與台灣家人在美國相會. 我還是幸運的. 因為居住在他方,父母的探親之行是年度赴美, 也是兩岸三地, 連與女兒分住的女婿居住地, 都因此成了父母探親必須停留的第三地.
家族旅行人數演變中窺見的還是成員之一我,在幸福與幸運的另一面描繪出的卻是我不曾道出的自責與自省.
我是不孝的. 探親竟是父母探望子女, 而不是身為子女的我返鄉盡孝. 尤有甚者,我在美國的居住地要不酷熱,就是嚴寒, 讓跋涉長途後的老人家,還得跟我一起經歷150F(約80C)溫差的光譜.
我也是不悌的. 為了陪父母探望旅美的子女, 竟然連姐姐與姐夫每年一次的免費機票都吸收納附在年度陪父母探親的我身上, 而不是我返台暫時接替姐弟平常做的陪伴父母,還不時要姐弟們充當在台辦事處,南奔北跑,爲我張羅東西.
何時方有海外遊子衣錦榮歸,落葉歸根之日?
-------
延伸閱讀:
我和我的麥克風--一張小抄,一個阿嬤的勇敢故事
朋友寫的 一篇感人的文章
----------
前陣子台灣家人今年二度來美.與以往不同的,沒有姐姐姐夫隨行下, 父母與朋友單獨來美. 她們獨自在洛杉磯轉機到芝加哥, 然後展開為期三週的旅行.
撇開到其他地方的旅行不說, 單就來美國的數次旅行經驗, 年代之間, 旅行模式有了改變: 從跟團,半自助,到最後的純自助. 兩代之間,旅行模式也有了轉變: 從父母帶兒女們進行一年兩次(寒暑假各一)的出遊, 到兒女陪父母從事年度的異鄉探親(姐姐姐夫陪父母來探我這個海外遊子), 到這次的父母獨自前來美國探望我這個遠在異鄉的女兒外,還探望和異鄉女兒分住兩地的女婿.
家族旅遊的成員與人數與時變化.從父母姐三人,因為我和弟弟的加入,變成四人,五人. 隨著青春期的叛逆, 家族旅遊的人數又從五人減少為四人.
時光機器運轉. 姐姐工作了, 旅行人數減為父母與我三人. 爾後我經常性的商務出差, 旅行模式也因此變化.利用我兩次商務出差的中間空檔, 旅行人數剩下2+1人: 第一段出差結束, 到機場接獨自搭機到美國的父母, 展開旅行, 在另一次商務旅行前,把父母送回機場回台灣.
時光繼續流轉, 旅行人數也繼續變化. 姐姐結婚了,姐夫加入, 旅行人數往上成為五人.我出國唸書了, 旅行人數又回到四人.
時光隊伍繼續往前走, 在美國的我不再是一人了, 旅行人數變成4+2人: 姐姐與姐夫帶著父母到客居異鄉的我們. 光陰荏苒,這樣的模式持續了兩三年後,一個因為學業,一個因為工作, 我們分住兩州, 旅行人數再度變化為4+1+1人.
家族旅行模式演變中看見成員之一我. 貫穿幾年來看似不同的生活軌跡的其實是相同的本質, 那就是"我是幸福的".
我是幸福的. 那時候出國旅遊還不見得頻繁與平凡, 公教家庭的我們, 平時省吃儉用的積蓄總在寒暑假各一的半年度家族旅遊消耗殆盡. 我是幸福的. 縱使現在出國早已平凡, 父母早已退休, 身為”職業志公”的她們, 平時累積的假期總在一年一度的美國探親時消耗殆盡.
我也是幸運的. 遠在異鄉的我, 卻因為姐姐工作的緣故, 年度的免費機票使我即使不返鄉,也得與台灣家人在美國相會. 我還是幸運的. 因為居住在他方,父母的探親之行是年度赴美, 也是兩岸三地, 連與女兒分住的女婿居住地, 都因此成了父母探親必須停留的第三地.
家族旅行人數演變中窺見的還是成員之一我,在幸福與幸運的另一面描繪出的卻是我不曾道出的自責與自省.
我是不孝的. 探親竟是父母探望子女, 而不是身為子女的我返鄉盡孝. 尤有甚者,我在美國的居住地要不酷熱,就是嚴寒, 讓跋涉長途後的老人家,還得跟我一起經歷150F(約80C)溫差的光譜.
我也是不悌的. 為了陪父母探望旅美的子女, 竟然連姐姐與姐夫每年一次的免費機票都吸收納附在年度陪父母探親的我身上, 而不是我返台暫時接替姐弟平常做的陪伴父母,還不時要姐弟們充當在台辦事處,南奔北跑,爲我張羅東西.
何時方有海外遊子衣錦榮歸,落葉歸根之日?
-------
延伸閱讀:
我和我的麥克風--一張小抄,一個阿嬤的勇敢故事
朋友寫的 一篇感人的文章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