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是前一陣子的對話了. 話說咖啡館裡有人問我有沒有德布西前奏曲的推荐版本. 事實上德布西並不在我喜歡的作曲家之列, 雖然對他的音樂有接觸, 談不上喜歡, 所以有了以下的文字. 過了幾天,突然想到可以去問問瓦哈哈的觀點, 結果就引來一長串的討論.
在此我只貼出我原先的文字, 穿插其他人對該版本的一些看法. 文後則提供瓦哈拉原文的連結. 我很喜歡這種對話. 基本上,我的觀點完全是從樂曲結構與樂派切入, 這大概和我算是半個學院派出身有關. 瓦哈拉則是從他鋼琴美學欣賞的角度出發,因此原文一開始(在第二段)他先提供他個人欣賞的偏好.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在特定鋼琴欣賞美學下對我就結構出發提到的各版本有什麼看法.
附帶一提, 被追問兩個版本,分別是Francois(富蘭索瓦)與 Haas的版本. 我把相關對話也編輯進去。
以下.
----
我: 先說,德布西不算是我喜歡的作曲家(我是LKK派的),所以我對他的音樂沒有特別研究,當然就遑論版本比較了!
瓦: 先說明我欣賞鋼琴獨奏錄音的美學觀點。對傳統的曲目(像貝多芬蕭邦)我對錄音音質很不挑剔,所以我會聽Schnabel的貝多芬奏鳴曲或是Lipatti甚至更古早的鋼琴家彈蕭邦。當然我會有點介意演奏技巧,但是我更在乎的是感情與整體感覺。但是對於像Debussy或Ravel,我會非常在乎音色明暗的微妙變化與動態對比,所以我幾乎無法接受音質太差的錄音。聽Debussy時我比較唯物,其他傳統音樂則較唯心。
我: 所以我不付責任的想法是,先說前奏曲這種玩意兒好了.蕭邦和德布西都曾經用24種大小調來寫前奏曲. 好了,我很落俗套的,就是喜歡浪漫的蕭邦寫的前奏曲,相對下實在對於德布西的前奏曲有點,ㄟ,不那嚜喜歡. 所以就曲式上,我個人非常喜歡玻里尼彈奏的蕭邦曲目,所以如果玻里尼也有彈奏德布希的前奏曲,也許可以一試.
瓦: Pollini的Book 1我不怎麼喜歡。我覺得那好像也是有點缺乏想像力的演奏,而且錄音的音質有點怪,鋼琴的音色有點悶暗,也有點缺乏動態,像是在音樂廳頂樓後段最低價的座位聽到的鋼琴。
我: 其次,如果就德布希屬於的樂派來講,我個人偏見是德布希的音樂比較適合很有個性的處理方法.也就是說那種中規中舉的鋼琴演奏家,或是小心翼翼的,我大概就不會推薦去嚐試.我心目中想到兩者:齊瑪曼或是李希特的版本,如果他們有錄音的話.我相信前者應該有.後者我不是那嚜有把握(可能得問他的粉絲RICHTER大),我只知道李希特錄過德布希的其他曲目.
順便一提,我非常喜歡齊瑪曼,去年吧曾經在自己的部落格講過他一二事.
瓦: 我也不是一開始就喜歡Ravel和Debussy,不過他們的管弦樂很容易被接受,我花了些時間才開始喜歡他們的鋼琴,因為和我原先聽得多的浪漫派鋼琴曲完全不同。
如果硬要區分的話,我想我比較喜歡Ravel的管弦樂,Debussy的鋼琴。前奏曲是非常有趣的東西,幾乎每個能成一家之言的鋼琴家演奏都有很大的差異。我覺得彈Debussy大概需要很有想像力和創意,以及精確的執行能力。
Richter其實幾乎彈全了前奏曲,但是他從不彈任何全集。最玩整的錄音應該是這個版本:Debussy: Preludes; L'Isle joyeuse; Chopin: Ballade No. 3; Scherzo No. 4; Etc.,算了算缺的只有Book 1 #8 (no surprise at all) 以及#12 Minstrel。歷史錄音,音效相當不好,但我願意接受。Richter的演奏向來極有個性,沒什麼中庸路線。Book 1我聽得比較熟,他的#9有點諧謔的開頭節奏,以及#10中間”鐘聲”的神奇效果,都讓我印象很深刻。我在台灣買到另一個罕見的版本是Richter在60年代巴黎的音樂會,包括了一首海頓的sonata和四首前奏曲(Book 1 #6, #7, #9, #10)。那張Vanguard出的CD錄音比較好,也是我所知唯二的Richter Sunken Cathedral錄音。
Zimerman的錄音是非常難得的演奏超一流而且錄音又正確無比,很難想像DG也能錄出這樣的水準。看過一篇焦元浦的訪問,這錄音花了很長的時間不說,Zimerman還參與錄音後製技術工作,並且親自確認製作出的錄音在音響上重播的音效音質與現場無異。這套CD的動態極大,是觀眾席前排的音色。Zimerman不但演奏技巧超級而且很有想像力,Book 1 #5以鋼琴竟能做出類似撥弦的音效,#6表現出如萬徑人蹤滅般孤寂的無聲之聲,#10的莊嚴肅穆雍容,是我在任何其他錄音中沒聽到過的。
R:這裡有Ricther的大全。我比較能接受的法國作曲家是拉威爾。這是野田妹彈過的拉威爾, Richter 50年代的錄音更猛 .
D: Debussy 跟 Ravel 的感覺,我心中一直認為 Debussy的音樂比較圓滑平順些,而Ravel 比較angular一點。在Ravel的許多鋼琴曲中,可以很明顯得感覺出 曲子所需要的技巧部份。
我記得我大一的台灣室友的 Debussy Preludes也是 Zimerman的,我也很喜歡。
粽: 我是被德布西的棕髮少女給迷住了,耳熟能詳的旋律,應該不算太脫離浪漫樂派。
我: 德布西不是我喜歡的作曲家, 他的作品,我比較歡貝加瑪斯克組曲裡一些曲目.
瓦: 我不那麼喜歡Debussy旋律太明白的曲子,像棕髮少女,月光。這些改編成其他樂器演奏(像小提琴或管弦樂)效果也很好,但是旋律太動聽像沙龍音樂。
我: 再來就是我個人怪癖.我ㄧ向偏愛(這是試過多次之後的歸納)演奏者與作曲家是同一個國家,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會推薦Jean-Yves Thibaudet 的版本. 先前才去現場聽過Thibaudet演奏同屬法國,印象樂派的拉威爾曲目(同樣的,拉威爾也不是我那麼喜歡的作曲家),印象非常深刻.如果他以相同功力演奏德布希作品,應該也會很出色. 印象中迪卡有他的錄音.
K: 同國藉的話,好像應該推一下最常被推的 Francois(富蘭索瓦)吧 ?
我: Francois我沒聽過,我沒辦法推薦我沒聽過的人. 我是說,我沒聽過任何他的錄音,也沒聽過他的現場(廢話,他走的時候我還沒出生啊). 完全沒接觸還推薦的話才真的是不付責任喔. 另,他被我歸在半個法國人 因為他不是法國出身滴,最先接受音樂教育也不是在法國.
我之所以推薦Jean-Yves Thibaudet 的版本,就是因為在此(現場)聽了他彈奏的拉威爾鏡子組曲,印象深刻才推薦的。拉威爾...我也不是很喜歡, 只有少數作品我能接受.會去聽那場Jean-Yves Thibaudet 的演奏會,的確是受到交響情人夢的影響.當天另外的曲目是布拉姆斯的鋼琴.兩種不同樂派放在一起彈奏真是很有趣的組合。離題了!
瓦:Francois的Chopin, Debussy, Ravel就算不能算絕品,至少也絕對是逸品。他有種特別的韻律感,有人用”醺然”來形容,雖然醺然聽起來像是喝醉酒或磕了藥。我覺得他的前奏曲”好像”有一點瑕疵,但是從頭聽來有種渾然天成的流暢感覺。
粽:那Haas的版本呢?
我:Haas, 我也沒聽過, 不過他是Gieseking 的學生, 也許直接聽Gieseking的?
瓦:我發現我很喜歡Gieseking的Mozart,但是不喜歡他的Debussy。這是我最早買的Debussy Preludes CD,當初好像是因為日本樂評把它當經典。除了音質太差之外,我還覺得他彈得有點悶。我想”中庸”應該算是客氣又不失公平的評語。我想我也許該去找出當年看的樂評,看是不是我聽漏了什麼或是有什麼誤解。我最近剛買到LP,聲音比CD自然得太多了,但仍無助於讓我改變看法。
D: 我手邊也有 Gieseking 的學生 Werner Haas彈的一套,也是很中庸的彈法。因為自己也有 Val 的那一套 Francois 版,所以比較過,還是欣賞 Francois 的多一些。
這讓我剛好可以回應你所提到的,希望由同國家的音樂家演奏那個國家的作曲家的曲子。我記得很久前跟美國同學討論過這個問題,最後答案還是無解。他的觀點是,好的音樂應該是universal無國界。就像貝多芬的交響曲跟奏鳴曲,是偉大到任何人都應該可以欣賞跟表演。不過反過來說,民族樂派很強的曲子,不了解那文化的人,放進去的感情畢竟是不同的。我記得當初shaham 來台灣拉 梁祝的時候,去聽的同學都覺得缺少了什麼東西,可能就是那個對中國文化的體會。(自己沒去) ~~~~ 扯那麼多,要說的是,其實某些地方,我可以了解妳的出發點。
粽: 題外話,我有一個朋友,她主修鋼琴的,她研究所的老師就是俄國人,是一位嚴格的老先生,每次聽她彈蕭邦(波蘭算泛俄羅斯?)就搖頭,叫她要放感情,要放感情!!! 幾次以後,還是沒辦法到達老師的標準,老師失望地講了一句:You never know what we suffered...然後就叫她改彈 Bartok…
我: 我想那老師解釋了這種巧合(解釋了我的癖好)! ...不過我不確定我會把蕭邦算進去...
有些曲目的確是事隔多年後才會欣賞(或是就不欣賞了)我想這跟人生經歷還有當時心境有關吧? 像布拉姆斯的,我ㄧ開始還把他的某作品批評的一無事處, 真的是年輕時候不知天高地厚才會做的事啊 ...[1]
遠: 我對德布西的音樂不熟, 但是最近看東京奏鳴曲這部電影, 最後小男孩彈德布西的月光時, 眼淚不爭氣的掉下來了! 推薦大家看。
Tokyo Sonata - Claire de Lune (Debussy), 香川照之 (坂上之雲中的正岡子規), 小泉今日子主演, 坎城影展「一種注目」評審團大獎。
我: 這樣聽來那鍋東京奏鳴曲好像太催淚了...謝謝推薦(OR分享),我從來沒注意到這片.
我蠻好奇為什麼選月光這首來當結尾? 片名用奏鳴曲也很有趣.是因為奏鳴曲的曲式(各自獨立,但卻又是同一首曲子-->各自生活,但是同一家人)象徵的意義嗎? 無論如何,待看電影又增加一片了...
K: 小男孩的演出的確很感人。不過以年紀來說好像太過火了一些。雖然不知道東京奏鳴曲是什麼內容,不過這個小孩的情緒委實在太多...月光再怎麼亮也不會有「暴烈」的感覺吧...(月亮在月蝕的時候跑出來強烈抗議嗎)茲附大衛王演奏改編曲,以為柔和月光的參考。
我: 大衛王那版本有趣. 我之前才剛注意到四季有鋼琴版,這大衛王的小提琴版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過月光可以很激烈啊!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是也. 這是巴倫玻音的版本(杜普雷的老公) (前面瓦哈拉曾經提到改編曲目)
遠: 東京奏鳴曲不算「催淚」片, 過程到結尾都不煽情。為什麼用月光呢? 應該劇組討論過的, 我一時間還想不到更適合的曲目, 看完片子後可以再來討論。
(拉回前奏曲)
瓦: 前奏曲如果只想聽一個版本的話,我會推薦Zimerman,因為錄音與演奏俱佳。
我: 粽, 看來齊瑪曼有兩票, 我和瓦哈拉各一票.
---------
延伸閱讀:
瓦哈拉的 德布西前奏曲與一些音樂討論
[1] 關於年輕時對布拉姆斯批評 的一段往事
==updated==
德布西前奏曲《阿納卡普里的丘陵》:風格?美學?詮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