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30, 2011

[來函照登]罐頭青豆面面觀 – 談唱片版本(下): 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

(續)


III. 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
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作品在小提琴協奏曲的創作歷史上有許多創新與作曲家個人特色,像是在第二樂章的起始是以雙簧管演奏出該樂章的主題,再由小提琴接續演出此一主題,小提琴和樂團也以對抗為重要核心,意指小提琴演奏家必須以較為有力的與樂團的聲響進行對抗,因此對小提琴獨奏家和伴奏的樂團來說,如何維持對抗的壓力感,但同時保存協奏曲的和諧度,以避免任何一方的過度強勢破壞整首樂曲的平衡性會是演出這個曲目的最大挑戰。

以筆者聽過的版本論,柯岡(Leonid Kogan)、歐依斯特拉夫(David Oistrakh)和謝霖(Henryk Szeryng)三個人的演出各有長處,對樂曲的詮釋也各有不同的風格,在音色上也各有不同的特色,但三個版本都是相當傑出,在客觀條件上不分軒輊的版本,皆相當值得一聽。
雖然在取得上略微困難,但柯岡的版本絕對值得額外的努力取得。柯岡在 EMI 留下單聲道和立體聲兩次錄音,以立體聲的版本為佳。柯岡在這次演出與孔德拉辛 (Kirill Kondrashin) 和英國愛樂管弦樂團合作,三者的合作製造出熱力四射的演出。柯岡的小提琴琴聲偏向精準銳利風,但不會忽略音色的美感,在小提琴的基本技巧,譬如說運弓雜音和聲音的精確上,在近代小提琴家數一數二。柯岡的布拉姆斯基調偏向銳利精確,也由於伴奏的風格偏向俄式風範,管弦樂的處理偏向厚重,使得獨奏家與樂團對抗上,無論在詮釋需求,或是技術要求上,都對獨奏家是相當大的挑戰。柯岡在第一樂章及展開凌厲的演出,無論是在音色的亮度和穩定度,或者是音量上都足以和樂團抗衡,樂團和獨奏家在競爭當中取得相當高的和諧度,這種在競爭與和諧當中取得的協調感,柯岡版目前尚無人能出其右。第二樂章起始的雙簧管狀況也極佳,與小提琴唱和的狀態是,小提琴雖然是主奏,但雙簧管並未被小提琴壓迫,柯岡的音色雖然創造出了一個較為冷調的第二樂章,但也維持住重要的平衡感。整段錄音的高潮則是出現在第三樂章,第三樂章起始時就極端需要小提琴的力道,以與齊奏的管弦樂團進行對話和抗衡,柯岡的技術和精準度在第三樂章展現無疑,包括裝飾奏在內,整個演出趨近於完美無瑕的零失誤演出,難能可貴的是,柯岡並沒有因為注意技術細節而忽略音色和詮釋,從第一樂章的音色並未有任何弱化的嫌疑,管弦樂團也是火力四射,絲毫不讓柯岡專美於前,以筆者的聆聽經驗,目前還未能有版本能出其右,也因此極力推薦給大家。
歐依斯特拉夫留下了不少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錄音,歐依斯特拉夫富有力道的演出方法與技巧上的出色表現,因此博得「大衛王」的稱號。也使得他成為一般認為極佳的布拉姆斯演奏者。筆者曾經聽過歐依斯特拉夫與克倫培勒(Otto Klemperer)和賽爾(George Szell) 的兩次錄音,筆者較為推薦後者。克倫培勒是德奧一代大師,但該次錄音搭配的是一個法國團,導致整場演出有著德奧巨人的骨架,但樂團聲音無法與小提琴的聲音以及指揮所希望達到的架構相合,雖然不能說是不好的演出,但一來是處理上並非傳統,並以結果論,效果並非那麼理想,至少筆者認為,僅能當作有趣的參考版本處理。
但歐依斯特拉夫與賽爾的版本,則創造出另一種典範。賽爾帶領的子弟兵克里夫蘭管弦樂團,素以紀律嚴正出名,賽爾帶團的鐵血風範使得樂團擁有極高的整齊度,因此在演出此一曲目時,子弟兵將士用命,雖然克里夫蘭長期以來一直有弦樂部沒有辦法像歐洲團一般飽滿,但在賽爾的調教之下,樂團的整體性非常強烈,歐依斯特拉夫的琴聲也不如上述錄音,可能由於樂團的關係,被帶入相較較空的階段,而在本次錄音中展現出堅實琴聲,力道驚人,整首曲子毫無冷場。少數的缺憾是,在速度並沒有完全發揮到極致狀態,以致於在第三樂章的熱度上略有比較級的遜色,實屬可惜。
謝霖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就筆者所知有三個商業發行版本,筆者手邊的是五零年代末期由蒙都(Pierre Monteux)指揮倫敦交響,BMG 發行的版本。謝霖這次的演出則走的是與前兩者不太相同的風格,謝霖的琴聲走溫暖細緻風,他的布拉姆斯走的是優雅的紳士風範,他不走強烈展現獨奏者的力道以與管弦樂團對抗路線,而是以他一貫的優雅琴聲貫穿整首曲目,但這不代表他在力道和速度上的表現不如前兩者,謝霖在技巧上可以說是無暇的演出,運弓雜音和小毛邊甚少,只要是屬於獨奏小提琴的部分,都可以感受到謝霖偏暖的琴聲。在速度的處理上,獨奏小提琴如前所述,不走強硬對抗風,反而展現出一個溫婉的布拉姆斯典型。但這個版本十分可惜的是錄音狀況不佳,左右聲道甚至無法辨認,對愛樂者來說是一大折磨。
IV. 小結
版本比較這回事,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要拓展愛樂者本身的聆聽能力,並在廣大的詮釋方法當中,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判斷基準,以建立起自己對於音樂的喜好。而本文的目的也僅是提供筆者本身的聆樂經驗,並試圖用文字去描述自己耳朵聽到的音樂,希望藉此各個不同演出的特色和優點,同時做為採購和聆聽時的參考資料。最後,仍希望再次說明的是,無論是現場演出或是聆聽唱片,音樂仍是最重要的背後目的,而唱片這個載具,是為了音樂生活而生,進而使得自己可以增益自己的藝術思考方向。
May everyone enjoy a wonderful journey in music!

後記:
拉拉雜雜寫了那麼多的東西,原先計畫要多講曲目和版本推介,至少對幾首音樂史上的重要樂曲進行比較,但仍由於篇幅和能力的關係未能完成,在此跟各位讀者致上最高的歉意。若對文章有任何指教,或者是希望更進一步討論版本問題,歡迎來信討論,各位的指教將會是筆者莫大的榮幸。

-----------
看到這裡, 你是不是有幾個疑問,例如: 怎麼選擇版本?  還有, 到底要幾個版本才夠? 
延伸閱讀:
路德維希:要多少貝小協版本才夠?

12 comments:

pollini said...

您轉貼的Publius兄寫的這兩篇很棒,兼顧了版本比較的討論基礎、演奏特色的介紹、指揮與樂團的搭配差異,讀來讓人相當享受,彷彿又重溫了這些版本。
美中不足的是,這兩首樂曲都是兩位作曲家戰馬級的曲目,演奏版本眾多,只介紹幾個版本讓人覺得意猶未盡!

GGs Adventure said...

就知道貼出來會引來Pollini 兄的留言! 哈!

就是因為這兩首曲目版本眾多,我才會希望能夠有更多討論,之後結集成拋磚引玉系列. 所以還請Pollini 多多賜教,分享依下這兩首你手邊有的版本. 還是說你有舊文可以讓我們拾人牙慧一下的?

Publius said...

pollini 兄,

這篇當初是拿人家稿費寫的東西, 篇幅是對方給的, 原本還想多寫一些, 結果就超出篇幅就只好砍曲目和版本了 XD

只是資格考將近, 要多寫什麼也有困難啊 ...

pollini said...

喔,原來受限於篇幅無法盡情發揮,相當可惜,不知Publius兄是否有意在網路上繼續完成當初的未竟之事?

我只有一篇舊文談到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
http://blog.roodo.com/giulini/archives/8403539.html

還有提到Neveu的時候間接提到了這首曲子,可輸入關鍵字查詢,其他就沒有特別著墨了。

目前手邊的版本可能比當時還多幾個,不過如果要認真比較的話,可能一兩個月都不見得能完成。鑒於網路上高手雲集,我目前也沒有挑戰這幾首曲目的打算,就只好先藏拙,先搬板凳準備茶水靜觀各高手討論了!

Publius said...

Pollini 兄,

時間不足, 力有未逮啊 ...

而且最近反而越來越不喜歡寫長篇文字, 比較喜歡提到什麼講些什麼, 比較隨性也不會引起爭端, 對我來說快樂多了 XD

GGs Adventure said...

不知Pollini兄是否有囑意的版本, 集中火力先討論或說聊聊大家對某些版本的看法?

Val said...

我剛好有謝霖和蒙都的首版RCA唱片,才剛再聽過一次,我覺得錄音雖然不算太好,但其實還不至於左右聲道分不清,最大的缺點可能是在頻寬,那個年代也許是因為錄音設備或是一般消費者的音響系統考量,我覺得從LP聽起來整體效果是為了讓獨奏小提琴的音效最好,所以犧牲掉低頻,幾乎聽不出來低音大提琴或是大提琴在幹什麼。不過整體來說其實樂團和小提琴的立體效果不錯,有頗真實的立體感。我雖然能感覺錄音的缺陷,卻捨不得換片,聽完了全曲。

剛好也有謝霖和杜拉第的Mercury LP,那張錄音的頻寬和平衡比較正確,但是小提琴獨奏聽起來沒那麼柔媚。

也剛好有海飛茲和萊納的LP,完全不同的個性,那是兩個急性子的人合作出出凌厲快速的演奏,不過海飛茲的琴音絕對不像從CD上得到的印象,完全不會冷硬。

我並不是想用LP來驕人,我當初得到的些唱片的價格可能比買CD便宜。RCA的再版CD音效有嚴重問題,從CD來認識這些60年代的大師可能有很大的失真。

GGs Adventure said...

我本來還以為val會先針對蕭邦協奏曲回應呢!

找了一下布小我有的版本是海飛茲的版,萊納指揮,同張收錄柴小. 另一個是大衛歐伊斯特拉夫的,是前陣子買他的大全集(box set)裡面收錄的.

海飛茲和歐伊斯特拉夫風格迥異,一個冷一個溫暖(但不熱). 也許以布拉姆斯個性來講,我會喜歡海飛茲的多一點,但以這首曲目來說,我似乎又喜歡歐伊斯特拉夫的多些.

pollini said...

Publius兄談的Oistrakh和Kogan的演奏都是接觸布拉姆斯此曲非聽不可的版本,由於兩人的演奏風格特別契合布拉姆斯此曲的精神氛圍,雖然各有特色,卻是幾種演奏中最容易出線的。
另外相近風格的演奏家還有Szigeti,1928年由Opus Kura轉錄的詮釋值得一聽,琴音之有力更勝過晚年1959年Philips的錄音,不過聽不慣歷史錄音的人就可惜了。

其實我兩年多錢就在網路上看到一串關於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的討論,看完後才發現自己認識之不足以及版本的匱乏,於是才又認真蒐集版本,尤其刻意蒐集了一些女性小提琴家的詮釋,有空應該可以分享一下。

該討論串如下
http://www.bh2000.net/classic4/patzak/patzak01.htm

許多有特色的版本大都討論到了。雖然只是點到為止,也讓人感嘆布小協的版本太多了!

其中談到Oistrakh的版本就有十六種之多,算一算我也才八個版。

Szeryng除了文章中的三版之外,還有一版:
1955年Schuricht指揮法國樂團Altus
版。比之後的演奏更為銳利英發。

手邊Martzy的兩版(Kletzki1954、
Wand1964),我更喜歡後者多一些。

以上是今天一時興起挖出幾張唱片聆聽的心得,更深入的討論就要看日後是否有空進行書寫計畫了。這樣應該也可以交差了吧!

pollini said...

再補充一點上篇留言說得不夠完整的部份

在討論串中Patzak樂友(可怕的資深樂友!)提到Oistrakh和Konwitschny的版本,在我的評價中也相當高,值得一聽。

又之前提到Szigeti1928年版,手邊還有Music & Art同曲錄音,可是轉錄真的輸Opus Kura一截,但是歷史錄音的扭曲依然是不能避免的,比如第二樂章一開始的雙簧管優美樂音,聽來卻像嗩吶的音色,實在沒有美感,可是即使如此,依然可以感受到Sziget樸實扎實的音色之穿透力,二十年後1959年Philips的錄音只能當作逸品欣賞,因為琴音的凝聚力都蕩然無存了!

Publius said...

Val,

我從來不是黑膠愛好者,但是聽過一兩次的經驗是,黑膠和 CD 不一樣的特性,如果是我,不會想把黑膠和 CD 放在同一個標準上討論,至少我短時間之內還是會希望把精力放在 CD 上。不過您說的這個問題,RCA living stereo CD 系列非常明顯,很多錄音很明顯的感覺到"空掉", 所幸是許多還買的到 XRCD,兩者比較就很明顯的發現轉錄有問題。

基本上我也是非常喜歡謝霖的版本,應該說,我很喜歡謝霖的琴聲,別人問我,我只說,謝霖拉琴就是標準的紳士,優雅而溫暖,像是我很喜歡他在 Mercury 的那一張克萊斯勒小品集,甚至我覺得在某些層面是超越克萊斯勒本人的錄音。

海飛茲的版本我也有,也是我很喜歡的版本,經由某學長提點,我才發現聽海飛茲只強調他的技術是不公平的,海飛茲在小提琴的音色處理上,的確是一代巨匠,別人會犯的錯他幾乎不會犯,琴聲卻又能保持溫暖不失穿透力,只可惜錄音上可能得挑一點。

Pollini,

Kogan 和孔德拉辛的版本我也是經人介紹後才得知的,因為 EMI 發行過一次以後就不再重發,後來重發的日版也絕版,所以大多時候我都推薦歐肥和塞爾的版本,一來比較好找,二來不會給人一種拿絕版品炫耀的印象。

Szigeti 則是完全超出我的理解範圍,也沒有聽過他任何東西,只能說感謝推薦,下次來試試看。

不過說到謝霖,想要推薦一下他的巴哈無伴奏,目前仍然是我的最愛。

Publius said...

可惡,上次回的文章全都不見了,只好重寫一次。

Val,

先承認我是 CD 時代的樂友,但是聽過幾次黑膠的經驗是,黑膠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所以我不會把黑膠和 CD 擺在一起比較,兩者各有其特殊性,好壞和差異也是。RCA 的 living stereo 系列 CD 之所以一直被抓出有問題,在於日本 JVC 有出版一系列相同音源的 XRCD,不然聽著聽著除了感覺聲音有點空以外,還真的不知問題出在哪邊。

不過謝霖簡單的來說,他的琴聲就像紳士一般,優雅但是不給人壓力,聽他的演出多半是一種享受。海飛茲則是經一個學長提點過後,有完全不一樣的感受。海飛茲的琴聲不只是技術性的表現,他在音色上的處理也是相當講究,不容有任何一絲的疏失,但是也不會讓人有種賣弄技術的感覺,簡單的來說就是技藝的一種極致表現。之所以沒有提到海飛茲,是因為相較於提到的三個版本,個人更微偏好該三個版本而已,

Pollini,

必須承認 Szigeti 和 Martzy,我都沒有聽過,不過這個曲目的可選版本太多了,每個人的偏好也不太一樣,單風格的差距可能就會導致偏好的版本不同,畢竟滿足技巧性需求的版本其實不算少。

Szeryng 的 Altus 版我有耳聞,但是沒聽過,我手邊有另外一張他在 Altus 的巴哈無伴奏,相當不錯。只是我最推薦的還是他在 DG 的錄音,相當完美的演出,值得一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