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交響情人夢的電視劇時,一度想寫下古典音樂教育的想法. 忘記什麼原因, 也可能只是偷懶,總之一直沒寫. 前陣子看完交響情人夢的電影版, 老實說, 我對電影版頗失望, "虎頭蛇尾, 不夠緊湊"是兩個主要的抱怨. 這兩天因緣際會才知道另一部日本講古典樂的漫畫, 琴之森. 馬上和DG兩人熬夜看完. 我看的是改成的動畫,片長1時40分,其實也不算太久. 要我用電腦看漫畫我可沒辦法.眼睛會脫窗.
這一看又讓我有點動力把一直沒寫的寫下來. 我覺得交響情人夢,琴之森最大的作用在於讓古典樂以輕鬆的, 一種比較容易親近的方式呈現,讓古典樂得以普及. 相對的,星光大道與超級偶像則是讓普羅大眾,至少我, 了解到流行音樂其實也有嚴謹的一面. 於是乎對於一些新近的流行歌曲, 那種過去我不會喜歡的曲目(如舞曲之類的快歌), 我有了一些改觀[1].
話既如此, 在講交響情人夢與琴之森之前, 我想先聊聊星光大道與超偶,這兩個歌手選拔的節目.
我大概是星光大道第四屆後半才開始看這節目, 超偶則是從超四開始看. 一開始我很不喜歡超偶, 原因有數: 其一, 我看不出主持人有主持節目的功力. 看了幾次聽到串場的話不外是 XX你好漂亮/可愛, 或是點名某老師講評. 相對上陶晶瑩的主持功力就好許多. 我承認莉菁現在主持功力進步許多, 至少終於說得出一些串場的話來. 但是還有一點遠比不上陶晶瑩. 後者常會講些與被選唱的歌曲相關的故事, 對我來講, 知道曲目的背景對音樂欣賞很有幫助. 哪怕那只是流行音樂. 尤有甚者, 每屆星光大道總免不了有著「我的故事,我的歌」這種主題週,讓參賽選手用歌講故事分享個人經驗.
另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星光大道的講評. 當旋律重覆時,或是主歌進入副歌時,或是真假音運用, 某些評審會針對他/她們給分的原因加以解釋. (重複句子若是兩次唱法不同分數通常會比較高). 超偶在這部份解釋得比較少. 至少在我有收看的這些集是如此.
再來就是對曲子改編的評論. 一直到超五,因為有某參賽歌手很喜歡改編曲目, 超偶才對這方面有比較多的講評. 這當然是非戰之罪. 但是相對上星光大道似乎更早刻意要求,或是重視參賽歌手對於選唱曲目是否有獨特詮釋, 不管是運用改版的方式或是用演唱方式來達到. 和這相關的, 同屬非戰之罪的是這兩屆星光大道剛好有三人團體擠近前幾名. 針對這種多人團體的演繹,講評多著重在各聲部的表現與整體的合諧度.
放到古典樂也是如此. 我自己和每首曲子的接觸過程不一. 有些曲目有特殊記憶連結; 以樂會友, 偕友賞樂. 還有的曲子是刻意追求, 有的則是無心插柳. 前者像是唸研究所時, 刻意收集X大鋼琴協奏曲或是X大小提琴協奏曲. 後者像是為了某曲目買了一張CD, 同張CD收錄另一首曲子, 一聽之下頗為驚艷, 當下移情別戀. 也或者是被拿來當配樂而引起我的興趣. 像是我看了交響情人夢後對貝七與Glinka的Ruslan and Ludmila Overture當屬此類.
移情別戀像是一夜情. 因誤會而結合的激情是有,一見鍾情的激情過後能否持續又是另一回事. 如果能夠知道點該曲相關的故事, 對於要不要把這一夜情對象納入後宮也比較有判斷基準. 那故事可以是作曲者創造時的心情境遇,也可以是作品被創造後,世人對該曲目的最初反應 (需知, 有很多首名曲一開始並沒有獲得好評啊), 也可以是演譯者詮釋角度的選擇. 總之那對欣賞者有所幫助. 退一步來講, 就算緣分未到, 初次邂逅後沒有激情, 了解音樂故事也有所幫助[2]. 再說, 就算是正宮好了, 所謂「以色事人者, 色衰而愛馳」, 了解該曲目背後的故事或相關背景, 熱情可能比較容易持續,否則難保不會被打入冷宮. 那怕欣賞者因此不喜歡該曲, 那至少也是「因了解而分手」,不是「因無知而有遺珠之憾」甚至「因無知而歧視」, 而是欣賞者判斷資訊後自發所做出的選擇.
當然, 曲子可以完全就旋律上來欣賞. 只不過我相信了解更多會幫助欣賞者指出另一扇窗, 窗外也許有藍天, 也許是狂風暴雨. 好天氣固然風景明媚, 久犯日光疹者也許寧可風雨中度日而不願在藍天下徜徉. 總之風景殊異, 偏好自在人心. 重點是旋律之外能欣賞曲目的角度還有許多, 也許可以是就故事背景,或是樂理結構,或是詮釋角度. 了解故事背景提升音樂欣賞的趣味性, 解析樂理結構豐富音樂知識, 廣納詮釋角度也許幫助欣賞者在各家說法下終於找到一條讓欣賞者得以將情感與音樂結合的道路,此後聽來更有共鳴.
就如同流行樂有節奏旋律重複的, 有主副歌之分, 古典樂也有同一主題以再現部方式呈現,或是作曲家本人或後人根據某旋律改編的變奏, 更不用說某些曲式(如賦格等)擺明了是同一主題的發展. 而且,大部分的曲目有多個樂章. 處理不好則主客不分, 或是宣賓奪主,或是重複單調; 處理得宜則互相襯托,高潮迭起, 層次分明.
就和流行樂裡翻唱別人的口水歌一樣, 不管是需要與否, 改編曲目在古典樂裡時而有之. 前者如作曲家未定之裝飾奏由後人補上, 後者可能是後人對前人的一種崇敬 (e.g. XXX variations). 和原曲不同的改編有時頗受好評,甚至比原曲更能廣為流傳, 有時卻流於暗黑,成為邪門巫術, 鮮少被演奏,更少流傳.
至於聲部之間的配合與平衡就更不用說了. 合唱曲如此, 協奏曲與室內樂亦然,交響曲更需要. 流行與古典, 未必總是二分法.
相反的,被形塑成天才的野田妹與琴之森裡的阿海類似, 一個出生在賣海帶的漁村之家,另一個則是紅燈區裡的貧困之家, 相同的是兩人既有天賦讓一些惜才愛才的老師願意以特別的方式來教導或至少是讓學生保持對音樂的興趣與接觸. 天才型的學生面臨的挑戰是基本功的厚植. 有地基才有可能蓋高樓. 基礎深厚才有可能精技甚至炫技.
技巧扎實固然重要, 賦予新意的詮釋往往必須奠基在對曲目的了解. 交響情人夢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工夫,大部分是以千秋內心OS或是對野田解釋曲目的方式呈現. 當然,最後的演繹必須跟個人經驗與情感結合, 唯有感動自己才有可能撼動人心. 某些CD也許錄音並非頂尖, 藝術表現也未必臻於完美, 但正因為演奏是經過個人內化後的外現, 演奏者和某曲目的特殊關係往往成就歷史名盤. 例如羅斯托波維奇指揮的柴六就被我歸於此類. 因為對於故事的感動, 我願意不計較錄音或其他技術上的瑕疵,有時甚至感動涕零.
所以, 當我看到江藤老師和谷崗老師伏窗而立,目送千秋與野田迎向留學路時, 交響情人夢完全打動了我. 同樣的, 因為了解音階練習的必要性, 當我看到阿字野老師教阿海練習音階時, 我知道我會繼續看琴之森.
就如同演奏者有詮釋權, 欣賞者也有權選擇喜惡. 正因如此, 在我推薦德布希前奏曲時才會先講一堆哩哩扣扣的東西. 也有點像網路前輩在分享看法或是月旦詮釋之前免不了先來個個人欣賞美學的簡介. 也正因為如此, 或大言不慚或野人獻曝的貢獻個人管見, 或拜讀各部落格. 我一直抱著交流與分享的心態; 不會,也不相信該以說服他人為目的.
我不知道琴之森引起的迴響有多大, 但是交響情人夢引發的熱潮想必少有人否認. 它是否推廣古典樂的欣賞? 我想是的. 更早前我也認為胖伯等三大男高音在世足的演唱當然是噱頭, 但誰能說它對推廣音樂毫無影響?
有人問我接觸古典樂的歷程. 多數問我的人是因為想要求下一代學琴. 我到覺得要求不如誘發.自小接受正規音樂教育固然很好, 但真心喜愛自己的音樂才有辦法用自己的音樂去感動他人. 就算是陰錯陽差[2],例如看動畫進而誘發興趣也不失一種可行的方式. 漫畫手法固然誇張, 哪有別人治療不好野田妹一催眠就好的? 哪有鋼琴放在戶外風吹日曬雨淋而不壞的? 但是, 只要它的確能引起興趣, 就有可能進一步推廣. 想進一步了解的悉聽尊便, 想維持泛泛之交當然也歡迎. 重點是, 推廣音樂的目的如已達成, 引起興趣的手段就不用太拘泥.
欣賞音樂沒有唯一標準; 接觸音樂也沒有唯一管道. 不是嗎? 話既如此,就請各位不吝分享接觸古典音樂的故事與經驗. (解散, ㄕㄚˋ)
延伸閱讀: 同場加映別人的感想,
(漫畫版)琴之森. 這篇最後的結語正是大樂無音啊!
(劇場版,也就是我看的動畫版啦) 琴之森, or this one
------------
[1] 例如王力宏的Susan 說, 在梅邊, 其實都蠻有意思的. 雖然說不上喜歡, 不過我開始學會用比較開放的態度來接觸新的,或是不同的音樂.
古典樂上也如此, 多虧一些網友分享,我開始聽些巴洛克時期或是比較近代的音樂. 期待哪天緣份到了, 另闢新的桃花源!
[2] 這篇是個很好的例子,講到音樂背後故事與樂曲的關係.
[3] 這篇尋覓桃花源(上)紀錄另一種戀上古典樂的因緣際會, 也很美,不是嗎? 而這篇又被罵了則是討論從小學音樂的議題
3 comments:
我覺得這些動漫主要目的是娛樂,推廣音樂只是副作用。我並不把它們看得太過認真,只要細節設定沒錯誤就好。也許是因為我自己喜歡音樂,看到這種主題就覺得很high,但是這其實很像在某部電影裏看到你的喜好或價值觀與主角一致,比如主角開你喜歡的車,喝你喜歡的酒,你覺得找到同好,尤其如果這部作品很紅。我覺得這樣就夠了,不需要感覺過度良好。就好像看了白色巨塔或是醫龍,也許有人覺得醫生很帥,立志去當醫生,這樣很好。但如果想從日劇中學會Batista手術,這可能就不太好。
我完全同意動漫的主要目的是娛樂.電視節目也是. 電影亦然. 有人看了這兩部而喜愛古典音樂很好. 有人看了白色巨塔或更早的怪醫黑傑克想當醫生也很好. 有人看了日劇英雄想當檢察官或是看了死亡筆記本想當律師也都很讚.
但是應該沒有人傻到練鋼琴時拜這兩部為師. 也沒人想當醫生時不是去念醫科而是根據動漫所言且拜為聖經. 更沒有人可以不讀六法全書或whatsever就能考上律師或當上檢察官. 過度仰賴這些動漫因而沒能成功還怪罪動漫的,實在是自己犯傻而已.
動漫誇張. 很多電影等娛樂節目也都是.
我想表達的其一就想你說的,只要細節沒錯誤就好. 不需過度自我感覺良好.
其二,我也想表達的是動漫也可能培養或激發出新興趣,不需因為其誇張的手法就過度指責他們不夠嚴謹或不夠學院派.
話說回來,我還蠻期待看到琴之森接下來的動畫版. 看漫畫就太累了. 其實某程度上我同意以下:得到日本第一不夠. 想在古典樂上有一席之地的話歐洲是個不能放棄的市場. 當然我說的是想成為頂尖的音樂家的人. 如果只想糊口,日本第一就夠了!
忘了提, 我其實也想說: 古典與流行樂不必然互斥. 有些道理似乎相通. 如果那些稱得上道理的話. 至少原則上相通是也.
當然,那可能只是我自己理解事物的方式而已.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