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29, 2007

The Enigma of Arrival 抵達之謎

The Enigma of Arrival, by V.S. Naipaul
Publisher: Vintage; Reprint edition (April 12, 1988), ISBN: 0394757602

中文譯本: 作者:奈波爾 譯者:李三沖 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公司ISBN:9867975294

離開島嶼,似乎是一種選擇;抵達,似乎是一種命定。
「抵達之謎」也是意大利超現實主義畫家基利柯的畫作。畫裡有「一個碼頭;背景中,在圍牆與牆門(像剪紙圖案)之後,露出一截古船的桅桿;前景一條空空蕩蕩的街道上有兩個人,都身裹長袍,一個可能是剛抵達的人,另一個可能是港口當地的人。一個荒涼而又神祕的場景:它在傳達抵達的神祕。」

(book review: wrote in 2002)
I can’t quite remember why I pick up this book in the bookstore but it certainly ends up as a very worthy and unforgettable reading experience. This book was given as a birthday gift from a friend (though I named the gift :P). It is rather difficult to make the first few pages and I almost gave up. Given a second thought, I gave it a second try and I am glad I did.

This book is more like an autobiographer than a novel.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reading, I am so eager to understand why the book is named “The Enigma of Arrival”, which probably is the only suspense in the book. Till I found out what is the source of the book title and what it stands for, I can’t agree more and I can’t think of any better title for this work. The author certainly has wonderful command of language--I can feel the delicacy of the language, the beauty of English and the subtleness of human emotions.

和之前幾篇一樣, 英文版的書介是以前寫的,看的也是英文版.現在放上來簡單聊幾句

不大記得當時怎麼會挑這本書, 大概因為書名看來很神秘, 引起好奇心吧. 看了之後幾年作者得到諾貝爾文學獎, 奇怪的是, 得獎之後我反而沒再看過他的書

這本書與其說是小說,不如說是作者的傳記—來自遙遠千里達主角移居英國, 內斂害羞的主角扮演起一個襯職的旁觀者, 文化差異的衝擊,新來移民的焦慮在以敘述為主調的筆下娓娓道來, 淡淡的低吟著思鄉之情的同時反應著對當初移民決定是否正確的懷疑

當時我一心想找到答案, 一個關於為什麼書名叫做”抵達之謎“的答案.而這也是全書唯一的懸疑之處,如果那可以被稱做懸疑的話. 現在我, 不再找尋答案. 不是因為已經獲悉書名之故, 而是更能體會人生之旅程,過程與結果往往一樣重要; 更能了解抵達未必是終點,而離開往往是結束,一種對舊生活的結束,離開卻也是開始,一種對新生活追尋的開始, 而旅程正展開著.

Friday, April 27, 2007

婚紗照

我們的婚紗照得到很多朋友的稱讚. 除了讚美風格自然外,還有很多朋友是驚訝,驚訝新娘也有女性的一面;或是驚艷, 驚艷原來新娘也是美美的.讚美完了接下來通常是批評( 當然朋友都是為我好才講出來希望我改善)大抵有兩種, 一是說,你平常應該要常打扮; 另一種就是說, 真的看不出來你的另一面,算你好運嫁掉了

關於第一種批評,我的回應是: 我不喜歡打扮啊. 此時朋友就會說, 打扮是為自己啊. 那我便會加以反駁, 我不喜歡打扮,因此還打扮的話,打扮就不是為自己了.此時朋友都會沉默已對,不知道如何接話. 對於第二種反應呢,我都是跟朋友說, 對啊,我老公很有眼光吧, 可以看出石頭裡未曾雕琢的璞玉. 此時朋友都是讚不連聲的說,對對對!

事實上我的不打扮指的是平常的我脂粉未施, 好穿牛仔褲及T恤. 稍微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有點小潔癖, 雖然整齊的能力缺乏, 但是我對清潔的標準可不馬虎. 除了以前提過的,考試愈多壓力愈大就是我的浴缸遭殃時, 我還有個毛病,那就是用完抹布一定馬上洗,而且要用肥皂或清潔劑洗,一餐飯煮下來有時候就洗了好幾次. 我常被老公取笑,說我的抹布和毛巾一樣. 所以我們煮飯時的對話常常是這樣的

我: 幫我拿一下抹布
DG: 廚房沒有抹布啊 , 或是
我: 拿抹布擦一下這裏
DG: 毛巾可不可以啊

既然有小潔癖,我是不會讓自己蓬頭垢面的, 不好打扮也就是不失脂粉罷了,這應該不是大罪過吧. 當然啦,我對化妝品的常識幾乎等於零. 記得上次回台灣前, 長輩托買化妝品(其實是DG的媽媽想買來送朋友的) 於是有以下對話--

母: 你們在飛機上幫忙買雅頓的21日霜,要送給某阿姨
DG: 我不知道那是什麼啊, 怎麼買
母:沒關係,你跟XX(指我 )說,他會知道
DG看看我,然後說: 不一定,他不化妝的. 然後回頭問我,你知道什麼是21日霜嗎?
我: 不知道, 用一次21天內不必再用嗎? 還是什麼?
母: 算了,買別的送好了

我真的不是故意的嘛! 可是不化妝有很多好處呢, 第一: 省化妝的時間. 每天早上起床都恨不得可以再賴床一下,睡覺都不夠時間了哪有時間化妝. 第二:省化妝品的支出.老實說,我真的不知道化妝品有多貴. 我只知道一瓶乳液多少錢而已. 第三: 不用補粧, 都不化妝了,補啥妝啊. 第四: 不用卸妝, 既然沒化妝何需卸妝呢?更不用擔心卸妝不乾淨化妝品傷害皮膚.第五: 只要一擦口紅或是穿裙子,馬上受到讚美"哇,今天好美喔", 開玩笑,那種每天都穿裙子或化妝的人能每次(每天)打扮都被讚美嗎? 人家穿短裙劃眼線受到的讚美不及我擦口紅牛仔裙, 你說我這邊際效用不是大多了嗎?理性決策者都知道邊際效用遞減的道理, 應用在化妝上也是. 這樣的理由還不夠充分嗎?

那好吧, 漢書上說"以色事人者,色衰則愛弛", 我不必擔心哪天沒化妝會嚇到DG,更不用擔心年老色衰之後DG對我之愛弛. 嘿嘿, 不化妝還歪理一堆, 感謝DG垂憐,反正他垂憐的後果雖然是我垂簾,但那也只是家裏抹布毛巾不分而已.

Friday, April 20, 2007

The Bonesetter's Daughter 接骨師的女兒

Bonesetter's Daughter by Amy Tan publisher: RANDOM HOUSE USA ISBN/0804114986
接骨師的女兒 作者/ 譚恩美 譯者/ 施清真 出版社/ 時報文化 ISBN/9571336238

(Wrote in 2002)
If you like movie “The Joy Luck Club”(喜福會), you can’t miss this !

No one writes about mother-and-daughter stories better than Amy Tan. This is a poignant moving story about 3 generations—grandmother (Chinese), mother (immigrant Chinese in CA, US) and daughter (Chinese American). The American-style daughter tries to embrace her Chinese mother and her heritage in a tough way and accidentally unearth the past of both her mother and grandmother. This is a book about how people try to manage a rocky relationship with cultural complexity and dissenting values in a changing world. Nevertheless, love transcends and wads it through all the doubts and obstacles, as mother and daughter solve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conflicting values and cultures that they encounter.

Altogether it is a finely woven novel with the daughter tells the story in one part and with the mother as the narrator in the other part. The two parts are then being seamlessly spun together to produce a truly fine book.

最近買了一本Amy Tan的書是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但還沒看), 所以這本"接骨師的女兒"其實是Amy Tan的書當中唯一看過的一本. 這是本值得大大推薦的書, 其實我看的當時(2002底)已經推薦給很多朋友了. 其中不少個還是在我強力遊說下買了英文版. 當時我只寫了英文的書介與書評, 現在放上來簡短說兩句

書中以時空交錯的方式描寫三代之間的感情, 三代,時間因此交錯; 外婆一代的遠景在烽火中國,母親一代的背景是亂世中流離逃亡到定居美國,最後是身為ABC的女兒當然是以當代美國為場景, 透過移民呈現空間的交錯.作者分別以三代人物次第為主角,串聯成為故事主軸的則是家庭感情綿延於不同的時空.

印象中看過的書裏用類似的手法的還有村上村樹的世界末日與冷酷意境.兩個看似無關,分別舖陳的故事到最後其實是一體的兩面. 而這本書尤上一層, 不但在於時間上的複雜性,更在於空間上的交錯.如縷交織,細膩的卻不著痕跡的將兩代之間的差異與文化的衝突所造成的傷痕,在親情的潤澤下一一撫平

來到美國後看到很多移民第二代文化與價值觀的差異,還有認同感的問題. 如果我的第二代在這裡出生, 該怎麼教他呢? 我沒有答案. 甚至我自己還在掙扎著,試圖在一些表態方式的衝突中尋求平衡. 例如說, 上課的時候,我往往不會主動發言. 在台灣, 大家也許同意那是謙遜的表現, 在這裡卻被視為無知使然; 在台灣, 當自己的意見和老師或長輩不同, 我被教導有耳無嘴, 即使我會說明自己的看法,但往往只會說一次, 對方接受與否我不在乎, 在這裡,學生應該要伶牙俐齒,辯才無礙, 要為自己的說法徵得也爭得他人同意,但同時卻要看輕不同門派的說辭. 我有朋友非常有彈性, 他在美國去教堂,回台灣去廟裏拜拜. 我反問自己,什麼時候文化與價值觀在我的腦裏可以模組化,屆時將可以做到當在台灣時對長輩言聽計從,當在美國則滔滔不絕?

附帶一提, 沒看過中文本, 不知道譯的好不好. 看過的可以分享點意見

Sunday, April 15, 2007

A Beautiful Mind: There is just a fine line between genius and madness 美麗境界--天才與瘋狂一線之隔

A Beautiful Mind by Sylvia Nasar
Book description

How could you, a mathematician, believe that extraterrestrials were sending you messages?" the visitor from Harvard asked the West Virginian with the movie-star looks and Olympian manner.

"Because the ideas I had about supernatural beings came to me the same way my mathematical ideas did," came the answer. "So I took them seriously."

Thus begins the true story of John Nash, the mathematical genius who was a legend by age thirty when he slipped into madness.

(bookreview: wrote in 2004)

Tell me how can you not get attracted with the book? Other than the unique and intriguing beginning of the book, there are two more reasons for me to read the book. First of all, I like to read biography books. The name "John Nash" first came to my understanding is his epoch-making theory about Game Theory when I was a sophomore in university. Secondly, the Movie "A beautiful mind" was such a hit; I read the book before watching the movie though. Anyway, here is my take of the book.

The book is as much a biography as a non-fiction novel-- Mathematical genius make a remarkable discoveries by age 30, subsequently goes insane, and--after several lost decades--recovers (though tentatively) from his illness and wins a Nobel Prize.

Other than the twisted plots, this books also serves as a good source to understand more about the era in many perspectives--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al development, the life and community of mathematicians and etc.. This book is also very encouraging-- how to make the best of the worst timing, the WorldWar2 , how US took the advantage of it to attract intelligent people from European continent, particular the Hebrews, on which US built a strong higher education and diverse immigration foundation. This book also depicts vividly about how people respond to a person with schizophrenia when misunderstanding and miscommunication prevail the appreciation and how a schiz interact with the world where conformance and responsiveness are required.

此書共有三位議者, 摘要資料如下:

【前言,第 1─29 章】
謝良瑜,台北市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數學博士。
傅士哲,台北市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哲學博士候選人。
【第 30─50 章】
全映玉,師大翻譯研究所肄業,從事文字工作多年。
【第 30─50 章核譯】
傅士哲、謝良瑜

如果時間允許, 我盡量選擇原文版. 更何況是多位譯者的書往往使我打退堂鼓(除非不得已, 我個人的習慣是盡量少選多位譯者的書), 因此我選擇了英文本

事實上我是先看此書再看電影, 雖然電影轟動一時但是我個人對電影評價不佳, 或許是說 我對書的高評價使得我對電影的期望標準相對提高,最後卻頗失望

我認為此書遠超過其同名電影只少有下列原因:

1. 電影囿於時間的限制對John Nash的生平做了很多的刪減, 例如完全沒有提及 John 第一個'非婚姻 '的感情, 但不確定篩選的標準

2. 電影似乎過於神話及美化John Nash或說過於減化一個精神分裂者日常生活的辛苦, 也因此只看電影的人可能無法了解John Nash的妻子與數學社群等對他的包容或付出是無與倫比的 ( John Nash與其妻曾經離婚後又復合, 因為John Nash的病讓它無法扮演一個襯職的丈夫 ,父親....等角色, 這當中的艱辛,恐怕不是電影短短兩小時可以營造出來的, 或許如此因而導演選擇刪除吧 )

3.書提供了相當多關於美國當時代的背景, 這些在電影中完全沒有論及: 美國從第二次大戰'獲利 '許多, 包括吸納大量移民 因此美國的高等教育得以急起直追甚至超越歐陸, 國防工業及相關週邊產業之發展因而帶動經濟, ' 極少 '的損失特別是美國本土(因為戰場不在美國本土 )等等

沒有批評電影的意思只是我推薦書甚於電影

PS/ 如果你有注意到,這篇寫的日期是3年前的事情了.現在放上來,有兩個原因: 其一,外國朋友要我多放英文的,這樣他才看得懂, 另一個原因是有朋友最近寫了他對此電影的看法, 因此這篇寫了很久的簡短書評終於得見天日

順帶一提,朋友看中文版, 他說看了書才覺得Nash是大濫人,因為書提到Nash對於非婚姻的那段感情不願負責乃因對方又笨又醜之故(大意如此,希望我沒記錯),事實上是,如果我沒記錯,英文版只說,Nash根本不懂負責是什麼,話說,他是個不具社會功能,不懂打理日常生活的人所致. 我猜測這也許是譯者所加的價值判斷也有可能. 當然不具社會功能等未必比批評對方又笨又醜不具價值判斷, 不過譯本顯然和原文有出入是也.

看過書和電影的,歡迎分享看法!

Friday, April 13, 2007

南韓記行(1): 我的漢城初體驗

1998年我第一次到漢城. 當時漢城還叫漢城, 新機場也還沒開始營運, 第一次出差到一個語言不通的地方,說真的還是有些不自在.

出了機場大廈來到計程車招呼站. 韓國的計程車分兩種: 一是黑色的,另一是各式各樣的. 前者比較貴,但據說服務比較好. 雖然計程車很多,乘客也不少. 我站在候車的隊伍裏, 看著韓國交通部觀光局豎立的牌子寫著如果有車資糾紛應該向哪裡投訴. 心裏還納悶著,一個瘦小帶著眼鏡的計程車司機走向我, 用英文說” taxi?” 我點點頭,心裏很高興有通曉英文的計程車司機. 他幫我把行李放到後車廂, 問我到哪, 說出飯店名字後我又問他要多久,他說大約45分鐘吧, 這和我出發前向韓國同事打聽的時間大致符合, 我便不疑有他的上車了.這種對人過度信任使我在這次出差吃足了苦頭,只是當時我還渾然不知.

畢竟是第一次到的地方,我開始張望車外景象. 漢城真是個美麗的城市啊! 當時我這樣單純的以為. 在我的偏見裏, 美麗的城市一定要有河流貫穿, 最好有起伏的地貌,倚山旁水是我定義裏美麗的必要條件.只是漢江雖然美麗, 未免太過蜿蜒, 我竟然前前後後跨越了五次不同的橋. 看了一下哩程錶, 我皺了眉頭正打算問司機, 車子終於進入市區. 只記得在山坡半腰司機終於停車, 指著半縮進去的花圃另一端說Hotel,果然是這次投宿的希爾頓飯店,我點點頭.

惡夢開始.

里程表上的車資寫著70000韓圜, 但司機表示從機場出發要加收50%, 總共105000韓圜.這就不對了, 雖然從機場出發的計程車加收服務費並不罕見,加收50%著實誇張.更何況出發前問過韓國同事,他並沒有提到加收服務費的部分啊!我正跟司機爭執著,他竟然從駕駛座伸手過來搶我的錢包, 我緊抓著不放大叫, 他才放手,但是他對加收50%的堅持並沒有隨著放手放鬆, 雖然花圃旁邊就是飯店,飯店門房還是在距離之外,猜想剛剛的大叫也未必能傳到飯店,我丟下10萬出了車門拿了行李快速進到飯店.

等待check-in的時候我迅速整理思緒, 沒錯, 車子是可以繞進花圃的, 但是這樣司機就沒有敲竹槓的機會,所以他寧可停在路邊. 還好我記下車牌, 難怪機場就有告示牌告訴觀光客關於車資的投訴單位啊! 正試圖回想在機場看到的投訴單位是哪裡時,輪到我了. 拿到房間鑰匙之後我問服務人員, 請問計程車從機場出發加收多少服務費. “不加啊“, 那麼起跳是多少呢? “1300” 喝!我慘叫一聲,憤怒到極點,對這個曾經是台灣的邦交國的第一印象也在瞬間從美麗變成惡劣到極點. 我壓抑著憤怒告訴飯店服務人員, 我剛剛的起跳是13000, 還被加收50%的服務費,而且計程車司機試圖搶劫我的錢包.飯店人員老練的拿出表格來要我把剛剛的經歷填好, 我還描述了司機的高度和長相,唯一的遺憾是, 車牌號碼前面幾碼是韓文,我根本沒抄那部份! 在服務人員協助下寫好表格,我回到房間休息,發現自己事先帶的韓圜只剩下一半不到, 沒辦法,我只好跟初次見面的同事求救, 希望剩下的韓圜現金夠用.

就這樣我的韓國處女行荒腔走板的展開了. 大概厄運已經用完,後面幾次的計程車經驗比較順利. 也也許因為後來聽從同事建議,搭乘雖然比較貴但是服務比較好的黑色計程車. 之所以服務比較好是因為他的起跳比較貴,但相對的如果有任合司機被投訴將被取消駕駛黑色計程車的資格,因此司機們多半比較客氣誠實.

雖然開始並不愉快, 同事們倒是個個恭謙有禮, 何況要辦的事情實在很多, 很快就過完一周了. 由於回台灣的班機在下午, 我利用機會報名了漢城半日遊的套裝行程. 套裝行程有兩種,一是用日文講解,一是用英文講解.和我同行的還有一位澳洲人和一對年齡仿若母子的旅人. 後來發現的確是母子,媽媽還是台灣人呢,兒子則是美台混血,父親原是駐台美軍,撤軍之後先回到美國,才剛調到在韓國的美軍基地不久, 因此母子兩人也參加觀光團了解一下他們即將居住的城市.

也許團員很少, 大家都聊得蠻開心的. 午飯時間我突然想起自己的遭遇,打算好好抱怨一番. 沒想到講完之後得到的不是安慰,而是羨慕. 原來那個澳洲人被加收100%的服務費, 一樣投宿在希爾頓的他花了15萬元的計程車費!

回程學乖了,我從飯店訂車,萬一有車資糾紛可以找飯店負責. 這時我已經學會不相信陌生韓國人. 司機看我太過安靜,幾次想打破沉默都徒勞. 後來我卻主動問話了. 因為機場大廈已進入眼簾, 而我只過了漢江一次. 也就是說, 剛到漢城時的那個司機, 不但在里程表上做手腳, 加收服務費, 還繞遠路! 本來我用澳洲老花更多冤枉錢來安慰自己的,現在無名火又上來了. 只不過好戲還在後頭呢!

台韓斷交之後,只有國泰和泰國航空兩個選擇. 我搭的是泰國航空. 拿到登機證往海關去,沒想到機票竟然不含機場稅. 慘的是, 只收韓圜現金,而且兌幣處只在入境區才有,我是在出境區根本沒有兌幣服務! 用盡身上最後一毛還是短缺300韓圜, 無奈之下只好打電話跟同事BJ求救. 此時已是周五下午五點, 心裡著時擔心. 一來擔心BJ已下班, 一來再過半小時當日最晚的一班飛機就要起飛了. 也許看出我的不安,排在我後面等著用公用電話的一位小姐主動幫我打電話. 很幸運的BJ還在辦公室, 在他安排下協助打電話的小姐幫我付了那短少300韓圜的機場稅,我也順利進入候機室. 畢竟是到台灣的航班, 我同其他台灣人換了美金把錢還給那位善良的小姐. 其實300韓圜不過台幣10元左右, 我給了她一元美金, 她本來還不想收呢! 她的善良再次扭轉我對韓國的惡劣印象. 我想每個地方都有好人和壞人, 韓國也不例外吧!

回到台灣後過了許久,久到我都忘了這件事時突然收到韓國交通部來的答覆信,信中提到因為缺乏前面的韓文,追查所有同號碼的計程車有困難.為此韓國交通部甚感遺憾. 反正就是被騙了, 無可奈何. 不過這一來我學到不少教訓. 之後我再到韓國如果可以,我盡量搭公車, 萬一搭計程車必定如實記下完整車牌號碼包含韓文及數字. 儘管如此, 後來的南韓出差還是吃了點苦頭:因為常見的韓國街頭運動差點失控,漢城警察局當時把橋的兩邊封鎖了, 我和一位澳洲同事因此被困在計程車上一個多小時, 漢江再美, 也不用我花一個多小時"定點"欣賞吧! 這個特殊經驗就留待後話了.

Sunday, April 1, 2007

飛躍38度線-北韓之旅(10) (updated: 10/3/2010)

變調的尾聲

我們在這自古有三千里[1]錦繡河山、晨曦之國美稱的朝鮮行程已告尾聲‚追求祖國統一的口號聲言猶在耳‚諷刺的是‚當我們搭上飛機接觸到幾天來的第一份報紙時‚喧騰的新聞之一竟是南北韓的南海軍事衝突‚南韓損失軍艦一艘、四人罹難。不准攜帶手機入境的規定讓我們無法及時打電話回家報平安‚所幸班機起降正常‚終於平安返台‚我再度呼吸到自由的空氣。

38度線以北、這個堅持社會主義的國家‚在我造訪之後面紗也許短暫地褪去‚但是神秘依舊。


後記
日後我比以往更注意北韓的相關新聞。最近較受矚目的有兩件:一是南北韓攜手合作共同承辦亞運的開幕大會操(主辦國是南韓),我對南北韓這種合作模式感到羨慕,因為中國迄今對台灣依然無所不用其極打壓台灣的生存空間,別說是政治上,包括體育上甚至健康保健上(WHO)[2]。之前在表決2008奧運承辦國時,陳水扁曾經表示「支持中國申請‚兩岸共同承辦」‚但我認為即使台灣有此誠意‚中國也沒有如此雅量吧!另一件是北韓承認其發展核武‚這個議題至今仍沸沸洋洋的引起美日中國及南韓各界關注‚我好奇北韓的目的是對付在南韓駐軍的美國還是根本就是對付南韓?不論是哪一種‚這種宣揚統一的同時不放棄武力發展的行徑與中國如出一轍‚共產極權國家窮兵黷武的心態如司馬昭之心;尼采說:不幸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力‚弱勢的台灣更應自立自強。

附註 (於2003年6月11日)
我無意在遊記中討論太多我個人的政治觀點,也不想做太多對共產體制的批評,因為我希望我的遊記可以和親朋好友們分享‚不論他們的政治傾向如何。然而‚我又希望遊記中詳實紀錄我對所見所聞的感想‚因此不可避免地提到一些對當地制度的一些觀察與油然而生的感慨或不認同,畢竟北韓這個特殊的國家是如此神秘——參觀的機會太少‚臆測又太多。主修經濟或國際關係或政治的專家朋友‚抱歉!班門弄斧了!也歡迎賜教。

附帶一提,當中關於北韓的節日,歷史地理等乃參考在北韓(用美金,而且很貴!!)購買朝鮮的歷史(不記得確切書名, 書我放在台灣了)一書所寫, 正確與否不得而知,但至少是朝鮮官方說法就是了

(旅遊時間:2002年六月; 草稿:同年夏天; 打字:2003年四月至六月)

[1] 就像中國稱頌自己五千年歷史( 卻對文革破四舊對視而不見), 北韓也不意外的口頭誇耀其中不知多少是沒有實際統治權的三千里山河.
[2] 打字此段時正值SARS議題嚴重, 台灣第七度叩關WHO失利

==10/3/2010==
在咖啡館看到這篇新聞,覺得應該放上來. 北韓修改勞動黨章程 自稱“金日成朝鮮”
而這則新聞的前兩天, 金日成才剛封自己兒子為四星上將,這當然是為了接班. 竟然將人名放進國名裡,也算是一奇了!

飛躍38度線-北韓之旅(9)

主體思想塔
車子來到大同江畔‚羊角島飯店再入眼簾‚與羊角島飯店一般高的主體思想塔隔江聳立著。這個代表北韓追求「政治自主、經濟自立、國防自衛」的主體思想塔(Tower of Juche Idea)不例外的又是一個送給金日成的生日禮物‚塔高170米‚包含150米的塔及20米的火炬‚建於1982年‚與凱旋門同是贈與金日成70大壽的賀禮‚相較於60歲的賀禮(萬壽台大紀念碑)不但數量上更多‚建築也更高‚當然也更費時耗工。

塔前有銅像矗立‚銅像重35噸‚又是一個大而無實用的建築。塔的本身由25555塊花崗石建構而成‚塔的底端背面則由來自世界各地的主體思想研究所或研究單位所贈‚台灣的也名列其中!湊巧的是:主體元年是1912年‚恰與民國元年同年。

噴泉公園與人民大學習堂隔江相對‚所謂的大學習堂(Grand People’s Study House)其實是圖書館‚頗似台灣的央圖‚開館於1982年四月‚歷時一年九個月完成。我注意到國名也好‚組織名也罷‚共產國家似乎特別喜歡用「人民」兩字來命名‚明明最不重視人民實際的聲音卻又喜歡以此命名‚真是欲蓋彌彰的諷刺。學習堂占地10公頃‚高63.56m‚寬150.8m‚長190.4m的十層樓建築‚內有15個閱覽室、14間演講廳、電化教室、音樂欣賞室等‚藏書三千萬冊。根據導遊的解說‚甚至有平壤以外的居民前來此地研讀學習‚圖書館有電腦書目查詢及輸送帶設備‚但是與北韓其他地方一樣的有照明不足的問題‚整體上並沒有給我進步的印象。 只不過這顯然是我這種外來觀光客的鄙夷, 導遊問我們在台灣是否有類似的中央圖書館免費提供學習,我首先想到就是央圖而直接回答"當然有啊", 她滿臉不相信的接著問,那有我們這麼進步嗎? 又這麼多藏書嗎? 家人拉拉我, 代我回答說"朝鮮是最進步的", 她才心滿意足走開催促大家上車。

一毛地鐵
最後我們來到北韓的地下鐵車站‚我們甚至搭乘了一小段以便親身體驗。在平壤‚除了地下鐵之外‚還有公車及有軌電車等共三種大眾運輸工具‚而且不論距離車資一律一毛。地下鐵始建於1968年、完成於1973年‚到了1985年又重新改建‚共35公里長並有17個停靠站。車站有大型吊燈及壁飾‚堪稱富麗‚可惜壁畫內容不脫政治宣傳‚且匠氣有餘卻又精緻不足。昏暗的燈光是不變的特色‚而人工開關門則是另一個用來創造就業的特色‚車上乘客對我們這些觀光客頻頻投以好奇的目光。

回到遊覽車上果不出所料地、導遊問我們是否同意他們引以為傲的地鐵站是藝術車站。比起俄羅斯博物館或藝術館般的地鐵站‚我想距離還差很遠!而且我實在無法想像手動開關門這種事‚「生產力」及「自動化」等在這裡可能根本沒有意義吧!幾位尖銳的團員把握最後機會問問題:「憑什麼平均所得一萬美元的南韓會想和所得一千美元的北韓統一?」答案很制式也很老調──「因為我們是同一個民族、同一個血統、同文同種」;再追問:「若真的統一‚要採用什麼制度?」「當然是一國兩制以建立高麗民主聯邦共和國‚領導人再說」聽起來很熟悉的答案‚不是嗎?簡直與中共對台統戰的口徑、說法都一致。或許這就是共產思想的產物抑或是共產主義的標準答案吧。不知道東西德合併前、南北葉門統一前是否也有類似的論調呢?但一國兩制顯然並未被德國所採用‚而德東與德西的生活水平差異在統一了十多年後的今日猶在;至於採用一國兩制的香港在回歸中國後經濟水準與政治、言論自由等與回歸前比起來似乎有退無進; 我本無意討論我自己的政治觀點‚所以就此打住‚任由各位評斷。

北韓與中國是非常相像的‚最大的不同可能是中國雖然地大但人口眾多‚比起來北韓則是相對地廣人稀。或許如此‚兩地的人口政策也截然不同:前者推行「一胎化」(近年來略為放寬) 多年‚加上重男輕女的觀念‚導致嚴重的結構性問題‚許多男性討不到老婆‚女性人口輸出(新加坡及台灣等對大陸新娘的需求)更加惡化問題;反之北韓則是鼓勵生育的:育有三名小孩的母親可以晚一小時上工‚而且還可以早一小時下班‚若育有五名小孩則被稱為「母親英雄」‚難道增加人口最後的目的是人海戰術?不得而知。

飛躍38度線-北韓之旅(8)

政治與自然的距離
朝鮮有五大名山‚其中白頭山、妙香山及金剛山(1966m)在北朝鮮‚其餘兩座則在南朝鮮。( 這種算法和我中小學時受的地理教育告訴我們中國包括台灣有35省一樣‚雖然沒有實際上的統治權‚卻在口頭上一再逞強‚不知現在的教科書幾經修正後是否有所不同?)。妙香山(Myoh-yang Mt.)最高峰1909m‚又稱沸流山、太白山‚其山形曼妙有如美麗的少女而且香味撲鼻‚故又名妙香山。妙香山距離平壤約160公里‚雖說是高速公路但車速不快‚花了大約三個小時我們才到達。來到這裡暫離早上的政治味與革命風‚終於可以自由徜徉於自然美景中‚原來政治與自然的距離在這裡是160km。

先到普賢寺(Poh-yon Temple)。五大名山中必有名寺‚的確‚普賢寺是朝鮮的五大名寺之一‚建於1042年‚之後經過幾次改建‚現在的建築是1441年到1765年間陸續改建的。與台灣相似‚普賢寺中也有大雄寶殿‚我們入境隨俗(或說是延續台灣的習俗)脫鞋摘帽禮佛‚房舍前有九層浮屠(塔)‚但不清楚塔內是否有任何東西甚至空心或實心皆不得而知。寺中最豐富的收藏莫過於藏經閣了。藏經閣內有24小時運作的空調系統‚以確保經書之保存‚總計有八萬片木片‚是印刷本‚原本則在南韓。寺內古木參天且綠地如茵‚花木扶疏‚微風吹來讓人昏昏欲睡。回到飯店附近襯著夕陽餘暉‚沿著Hyang-san溪散步‚涼爽而清新的空氣拂面‚我彷彿真的聞到撲鼻的香味!如果在秋天造訪‚楓紅片片想必又是另一番美景吧。晚上夜宿妙香山旅館(Hyang-san Hotel)‚雖是當地最上等的旅館但比起平壤還是差了一截‚但大體上還算是乾淨整齊。

翌日清晨‚我們散步在清新帶有涼意的晨曦中‚溪水潺潺‚蟲鳴啾啾‚悠閒如此。三三兩兩的朝鮮人民前往上班‚有的禁不住好奇的向我們投了幾瞥目光‚但腳步未曾停歇。他們的腳步並不匆忙、神色並不緊張、服裝大抵上變化不多‚多數是藏青色或是灰色‚樣式上或是類似中山裝或是傳統服裝‚雖然有些距離但看得出質料不是太好‚胸前別著金日成或金日成加上金正日的胸章‚那別針別在胸前但或許更是深深的刻在心上了吧!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愈是富裕的國家人民外出時‚衣著愈是輕便‚在國外我常看到西方人士穿著短褲T恤外出‚反而是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國家人民外出服裝相對正式‚我常看到大陸觀光客穿著西裝、女的還露出一截絲襪‚我想他們是要表現出他們的所有行頭吧。

我們在山裡路徑走了一會‚到達瀑布(Sanju Falls)之後返回下車處。

國際友誼展覽館
展覽館開始於1978年8月28日‚占地2.8公頃‚外形如廟宇型式的傳統建築‚遠觀以為是木造建築、窗明几淨‚其實是水泥建築而且沒有真正的窗戶‚燈光與溫度皆由中央系統控制。友誼館又分成金日成館與金正日館‚分別收藏各國贈送給金日成與金正日的珍貴禮品‚各式稀奇古怪琳瑯滿目。導遊一再自豪的問我們在參觀那麼多國家之後是否看過收藏如此豐富的展覽‚真的是井底之蛙啊!也許是不想爭執‚也許是同情‚大家還是很一致的表示這裡是最豐富的。順便一提‚金日成館及金正日館的銅鑄大門上分別刻著金日成花與金正日花‚其實是一種蘭花與太陽花[1]‚只不過在這裡有了別的名字‚我總覺得有一種指鹿為馬的感覺。兩小時的參觀時間不足以參觀全部的展覽館‚但中間導遊將大家集合起來列隊報數‚不是為了解說某個特別的展覽品‚而是為了向他們的偉大領袖金日成與金正日像鞠躬致意‚偏執如此令人震驚‚洗腦徹底令我錯愕與悲哀。

離開這座位於平安南道與平安北道及江界道交界的妙香山‚再度踏上返回平壤市的路程‚我想迎接我們的不外又是一些對金日成或金正日歌功頌德的景點吧。

[1] 這種將蘭花與太陽花硬"正名為"金日成花"與"金正日花"才真是可笑. 這和那些反對將櫻花鉤吻鮭”更名”為”台灣鮭魚”的人所羅織的可笑理由其實並無不同(見木菟咖啡館之台灣鮭魚一文)

飛躍38度線-北韓之旅(7)

文藝薈萃金日成廣場
回到平壤已是傍晚時分。似乎每個共產國家都有代表性廣場,在俄羅斯有紅場,中國有天安門廣場,北韓則有金日成廣場。廣場東側是Othan Kangan街,在過去就是大同江;廣場南側是中央歷史博物館(Korean Central History Museum);西側是人民大學習堂(Grand People’s Study House),大學習堂的北面與萬壽台藝術劇院(Man-su-dae Art Theater)相鄰、然後是噴泉公園,噴泉公園的更北邊則是平壤少年宮。 平壤少年宮樓高五層,占地11公頃。金日成廣場四周可說是平壤的文化與藝術中心。

搭上遊輪‚在夕陽餘暉中我們欣賞著大同江兩岸風光。我們投宿的羊角島國際大飯店遙遙在望,另一個方向則是晚上我們即將前往欣賞場面浩大的十萬人大型團體操「阿里郎」的所在地——五一體育館(May Day Stadium) 。

豪華實例五一體育場
五一體育館位於大同江中的另一個沙洲——綾羅島(Rungna Island)上。五一體育館於1989年五月完工,外形由16個花瓣狀的建築環繞而成,由空中鳥瞰彷彿是一朵盛開的十六瓣花朵。體育場佔地207000平方公尺,合計八層,有座位十五萬席及一千三百個房間,屋頂高六十米,共有八十個出口,因此即使滿載亦可在十五分鐘內撤離所有人員,可說是相當注重安全的建築,是世界第二大、亞洲最大的體育館。在北韓平壤,除了五一體育場之外還有許多運動設施如舉重體育場、室內游泳池等等,單單Chong-chun一條街上就有十個各類體育場,我不禁懷疑五一體育場的興建是否有其必要性?還是這又是一個製造就業機會的工程、實際經濟價值卻不大的建設?甚至是一種宣傳的手段?就如同上海興建連接浦東與上海之間一座全世界第二或第三大吊橋一般,即使交通專家評估的結果認為在黃浦江下面挖掘隧道比在上面建造吊橋省的多,但是政府官員寧可選擇吊橋,因為吊橋看得見,可以拍成圖片,可以讓官員誇耀她在世界上的排名[1];我不禁想到我們的101大樓是否也有類似的性質:一個政府拿來誇耀的豪華實例。這也再度看出在北韓,人力如何的被浪費而經濟效益又是如何的被忽視。

阿里郎這首在台灣也家喻戶曉的歌謠,她的原意其實是「啊!里郎」故事敘述一個痴心女子在等待其心愛男子里郎因戰事離開之際的種種思念‚情郎雖然返回故里但卻又必須再返回戰場而須與女子分離‚女子百般不願因而唱出「啊!里郎‚如果你將離開我‚那麼你的雙足將因腳疾而無法成行」‚「阿里郎」一詞也因而成為朝鮮人的代稱。 我曾經和南韓同事對照這個故事來源, 結果大同小異, 只不過我已經忘記小異的部分是什麼了!

我們觀看的阿里郎表演其實是十萬人次的大型體操表演‚為期只有五天‚從六月二十六日開始‚而且只有今年才有‚因為該表演是為了慶祝金日成九十歲冥誕的活動‚由此也可見金日成的影響力迄今不衰。表演的節目內容包括朝鮮歌謠、民俗舞蹈、藝術體操、雜耍等等‚所有節目搭配著由兩萬人以排字幕方式所呈現的解說字幕或背景圖案‚並搭配繽紛的燈光照明‚可說是融合傳統與現代。動作劃一與一致的表情令人印象深刻‚但已不再令我訝異‚因為我們已在少年宮見識過他們如同被程式控制般的標準表情‚每個表演者與其說是個體還不如說是機器人。我想‚這只有極權國家才做得到吧!

台灣政客的一鞠躬
早上來接我們的導遊看來與平常無異‚依舊是一身藏青色的制服‚胸前依舊別著金日成與金正日的別章‚唯一不同的是多了一束鮮花‚正納悶著花束的用途之際‚我們已來到萬壽台大紀念碑(Mansudae Grand Monument)‚巨大的金日成銅像[2]矗立於前‚導遊領著我們要求大家排成兩列前往鞠躬獻花致意。然而我們這一車似乎不大配合‚只有零零落落的幾個人順序排隊‚其中包括阮剛猛‚當然了‚這麼政治化的事就由政治人物代表好了。我左右觀望了一下‚前來獻花鞠躬致敬的百姓、軍人與學生為數不少。一個逝世多年的人物還有如此的政治影響力令人印象深刻‚或許可歸功於共產體制洗腦成功‚再加上金正日為現任領導者因此讓金日成得以餘威猶存‚反過來說‚也因為金日成的影響所以金正日才有今日的地位‚某個角度看來兩者可謂相得益彰。

銅像的兩側有群像雕塑‚背後則有大幅鑲嵌壁畫。壁畫是白頭山(Paektu Mt.)——北韓的革命發源地‚也是朝鮮五大名山之一‚最高峰海拔2500m。兩側的群像雕塑各有114位人像‚兩側合計228位‚而雕塑高為22.8m‚群像高5m。銅像後面的建築是朝鮮革命博物館(Korean Revolution Museum)。萬壽台大紀念碑位於萬壽(Mansu)丘上‚山丘下緊鄰的是朝鮮國會(大議事堂)‚2001年南北韓的高峰會就是在此召開的。大紀念碑總共占地240000平方米建於1972年4月以玆紀念金日成六十大壽。

緊接著參觀的是朝鮮戰爭勝利紀念館(Monument to the Victorious Fatherland Liberation War)及紀念塔‚這是紀念朝鮮人民軍於韓戰中戰勝美帝的紀念館及塔‚建於1993年7月27日為韓戰停戰協議簽署40週年誌‚人民軍則是建軍於1932年4月25日。

整個平壤市甚至整個朝鮮半島都是起伏的丘陵地‚大約有85%是小丘‚平均海拔200m。我們登上另一座丘陵——朱雀峰(Jujak Peak)參觀革命烈士陵(Revolutionary Martyrs’ Cemetery)‚平壤市景一覽無遺。整天行程可說是革命味十足。午後驅車前往妙香山。


[1] 見「兩個幸運的人」‚先覺出版社出版. 我一貫的偏見是那種世界第一之類的建築往往只有宣傳意味,沒有實際效用. 長江後浪推前浪, 今天的世界第一,很快將被明日的世界第一所取代. 如果XX第一是唯一的興建理由,不但可笑, 這種浪費尤以為甚
[2] 正當台灣拆除各銅像之際, 又是個巧合啊!

重返38度線-北韓之旅(6)

前進38度線

由開城繼續往南10公里我們來到了38度線上的板門店(Pan-mun-jom)。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板門店成為韓戰停戰的談判會場,原本寧靜純樸的農村躍升為國際注目的焦點。原本地位與之匹配的柏林,這個曾經是自由世界終點與鐵幕起點的都市,隨著東西德的統一其特殊地位已不復存在,南北葉門也告合併,唯有板門村(Pan-mun Village)寧靜如昔,板門店特殊依舊。

軍事分界線以南及以北各有2公里的非武裝區,非武裝區內只允許輕武器而不許有重武器。導遊告訴我們北韓恪遵這個規定,但美帝卻藐視這個規定在這非武裝區安置了包括核武等重武器。看來詆毀對方的技倆全世界共產黨如出一轍。

我們先在「板門店綜合講堂」聆聽解說,導遊藉由牆上的朝鮮半島地圖與展示台上的縮小樣板解釋停戰談判會場,在五座低矮平房中,中間的三座藍色為南韓或說是美軍所屬,外側兩棟白色的則是北韓所有。出了講堂我們排隊等候著,終於輪到我們上了遊覽車,還有一位士兵隨行,說是為了保護大家的安全。車子緩慢的開向停戰談判會場,行車之間遊客問了個問題,冷不防間隨車配槍軍人回頭以流利的中文回答我們,與其說是保護大家安全還不如說是監視更為正確!

咫尺天涯
來到停戰談判會場,大家略帶緊張的下了車,下了階梯來到談判會場,會場外駐軍各個荷槍實彈,空氣中頗有不寒而慄的氣氛。終於進了會場,我們站的這邊是北韓,隔著麥克風桌子與會場的另一邊就是南韓,世界在這裡這看似近實卻遠,極權與自由原來只是一線之隔,明明比鄰而居卻又有天壤之別,真是咫尺天涯啊!分隔南北韓兩地的親人們除了少數幾次特許,到現在還不得相見;比起於1980年代末期已開放民眾到大陸探親、甚至通婚,台灣海峽兩岸民眾真的幸福得多。

會場外南北韓各有一棟建築,建築上都裝置監視器數座以監視對方的一舉一動。接著到一座紀念碑前,紀念碑上寫著「金日成」三字,題字時間1994年7月7日,這是金日成最後一個親筆墨寶,題字後的數日金日成便與世長辭了。不訝異的,北韓當局對此消息封鎖了一、兩年後才由金日成的長子金正日、也是繼位人對外承認此一事實。

步行到另一處低矮的平房,這裡是停戰協定簽署儀式會場,會場外面的石碑上刻著斗大的「1953年7月27日」記錄著這歷史性的一刻,就是這一天決定了南北韓日後以38度線分隔的命運。儀式場內有停戰協議書一式兩份,以及代表北韓的紅色星條旗及年久褪色的聯合國旗幟各一。的確,連旗幟都有濃厚的共產味。在北韓人的心中,他們是「解放戰爭」(即韓戰)勝利的一方,因為有他們的勝利迫使美軍不得不簽下停戰協定。導遊以高亢的聲音激動地痛斥著美軍及其代表的帝國主義的暴行,與場外幽靜的庭園、淳樸的板門村相襯之下顯得多麼的諷刺,這就是 板門村的美麗與悲哀。

再回到板門店綜合講堂,一路「保護」我們的朝鮮人民軍下了車, 車子再度往平壤方向駛去。回頭看看板門店以及更遠70公里外的漢城,一切好像作夢,然而夢中似乎又比夢境之外還要真實,夢醒卻又比夢中更虛幻!

重返38度線-北韓之旅(5)

高麗的高麗(人蔘)

戰爭頻仍的朝鮮半島遵循著歷史上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原則。第一個統一的國家由王建(Wang-gon)建於西元918年,奠都於今日的開城(Kaesong)的高麗王國(Koryo),相信Korea一詞應來自於此。

開城,距平壤160公里,又叫松都,以其多松樹之故。在高麗王國時期,平壤只是副都(西京),慶州為東京,漢城為南京。西元935年,殘餘的新羅(Silla)文武百官向高麗投降,翌年,百濟(Paekje)亦歸降,高麗王朝的疆域西北隔鴨綠江與中國接壤,奠定了今日朝鮮半島版圖的基礎,而Koryo一詞則成了朝鮮半島的名稱。高麗王朝總計475年,由918年持續到1392年為李成桂所滅。這四百年裡,朝鮮的文化及物質都有長足的進步。

開城既為當時的首都自然也成為文化政治中心。高麗時期的最高學府--高麗成均館就是今日的高麗博物館(Koryo Museum),在一千多年前是貴族的學院。當時的高麗與中國的文官制度大抵相同,考試通過後才可以當官。博物館的右側廂房是當時的宿舍,左側是祠堂,前庭內有千年銀杏高聳入天。博物館內展示了昔日使用的物品,包括衣著服飾等。今日我們認為的朝鮮女性傳統高腰寬裙穿著在過去可是貴族的服裝呢!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幅畫有男人、女人與牛及數字的圖,這些數字代表的是買賣的價格,其中又以牛最昂貴,婦女次之,男工最低廉。這反映出在農業社會價值不斐的牛,而婦女的價格高於男工是因為婦女可以生產,因此購買一個婦女代表著購買了婦女本身及生育出其他男工的潛在機會。這也反映出當時人權不彰,與奴役販賣沒有兩樣。

中午在統一街上的統一會館用餐。除了自費著名的蔘雞湯外,午餐的特色是昔日貴族專屬的Pagsanggi。所有食器都是銅製品,一人一份,菜色由五道至十一道不等,湯與飯另計。而自費的人蔘雞全雞美金30元,由六人分享,每人分攤五元。這種價碼與南韓一人一份的價格差不多,看來是繼汽水之後另一個奢侈品,或是另一個招徠觀光客的商品。導遊告訴我們這可是配給之外的食物呢!看來我的推測應該不差。

統一街(不意外的街名不是嗎)的盡頭是一個巨大的金日成銅像。又是一個與台灣解嚴前類似的景象--國父與蔣中正(特別是蔣中正的)的銅像充斥,不同的是這裡的銅像更多也更大(也更浪費人力),而且幾乎都是全身的,與台灣昔日銅像多數是頭部雕塑略有不同。如同街名所透露的,今日開城濃厚的政治氛圍遠勝過往日的文化氣息,即使如此,女詩人黃政怡與文學家許廣德絕與蒲園瀑布(Pak-yon Falls)並稱開城三絕,昔日開城文學氣息之濃厚由此可見。

開城所處的地理位置有另一個特點--她位於黃海南道與黃海北道交界處。舒適的溫度與適中的雨量(年均溫10.3℃、年雨量介於1300㎜與1400㎜之間)使開城成為高麗人蔘的原產地。據了解,種植高麗平均年限是六年,因此有所謂的一年生、二年生……到六年生,蔘種有紅蔘、白蔘與花旗蔘三種。六年之後土質會變得貧瘠異常而與廢土無異,因此高麗蔘的種植在朝鮮僅限於開城一地。高麗蔘的出口也是北韓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另一個經濟的支柱則是重工業。

王建王陵(Mausoleum of Wang-gon, Funder King of Koryo)是另一個我們在開城參觀的重點。王建王陵,顧名思義是高麗王朝開國君主王建的陵寢,王建被稱為高麗太祖。王建王陵位於Songak山腳下,在開城市中心北方6公里處,王陵重建於1994年1月31日,以紀念王建1117歲生日,總共占地5.5公頃,上有金日成親筆以漢字所題的「王建王陵」字樣。

我們到達時大約是中午時分,天候炎熱,因此多數人都不願頂著太陽拾級到陵寢,只聚集在入口的牌樓下。幾名旅客和我用了當地的廁所,那可是道地的茅坑,既無柴扉可掩,且有異香刺鼻!

[1]正當大家批評改介壽路為凱達格蘭大道, 批評將中華郵政改為台灣郵政是浪費民膏民脂之際,馬先生的誓言在2008當選總統後改回中華郵政是否也應該視為浪費? 也許屆時他會把凱達格蘭大道改成統一大道呢! 話說回來, 既然是個公開宣稱自己一審有罪(莫非他既知自己有罪?)也要競選到底的政客耍嘴皮的話也不值討論了

飛躍38度線-北韓之旅(4)

三台聯播
由於我們在北韓的時間正值世足賽最後幾場,很多團員都很關心戰況。我們心想,住的旅社既然是特級飯店,總會有有線電視作現況轉播吧!事實是,北韓的電視有三台(當然都是國營),這三台週一到週五都是三台聯播,只有週末時三台才會有不同的節目播出。又是一個驚奇!我特地在週末時打開電視:一台是古裝劇,一台是軍歌歌唱,另一台看來像是新聞播放,生活娛樂貧乏如此,新聞媒體管制如此(據了解,對外網路也都被鎖定,這我不意外,畢竟連相對開放的大陸也對部分政治敏感度高的網站加以封鎖,遑論北韓),與世隔絕如此,不禁讓我想用「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來形容這裡[1],也或許吧!只要能吃飽穿足,或許他們過得真的是身在烏托邦、過著與世無爭(或說是與世隔絕)的生活!

前面提到北韓的三大福利,再談談免費治療這一項。這項制度在1953年1月1日全面實施,1960年再次頒布完全免費實施,目前人民平均壽命73歲,我好奇愛吃泡菜(kimchi)[2]的北韓人民是否與愛吃醃漬品的日本人一樣在胃癌方面高居全世界前幾名?

Palace非皇宮是黌宮
免費教育是從7歲到17歲的11年免費國教,包括一年的學前教育,四年的小學教育與六年的中學教育。其中,免費教育包含學生課後的才藝學習也是免費的,頗有台灣盛行的課後才藝班的味道,只是在北韓這是免費的,看來這方面北朝鮮的福利要比台灣略勝一籌呢!

在平壤有兩處少年宮,提供的正是這類免費才藝學習的場所,一是開始於1963年9月30日的平壤少年宮(Pyong-yang Schoolchildren’s Palace),另一個是1984年4月開始的萬景台少年宮(Mang-yong-dae Schoolchildren’s Palace)。我們參觀的是萬景台少年宮。少年宮內的格局如教室般,每一間教室由老師教授各種不同的才藝,有音樂性質的如鋼琴及鼓等朝鮮傳統樂器,有舞蹈性含芭蕾及朝鮮民俗舞蹈,還有雜技等,也有靜態性的如書法習字。

我們參觀了幾種並在課室內佇足片刻,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藝術性的才藝演出時原本應該是因為感情的投入而有豐富的表情流露,然而我們見到的鋼琴與傳統樂器演奏,上自老師下自學生,卻是機械式的擺動,到了固定的章節每個人身體都一致地前俯後傾,甚至幅度一樣大,而舞蹈表演呢,每個人的臉上都是嘴角20˚上揚的標準微笑角度,好像是一個個經過電腦程式控制的機器人或是複製人一般,一眼望去整齊劃一的令人驚奇而有虛假的感覺。我不禁佩服起來,在洗腦之外連動作表情可以訓練得如此一致,真是猶勝一言堂啊!我們也參觀了需要門票、為時大約45分鐘的雜技表演,果然,動作一致(連謝幕時彎腰的幅度都差不多)且表情一致--一樣的笑容,背後伴奏的雙鋼琴演出者也是在同樣的段落做同樣角度的身體擺動。(這種機械式的一致在日後阿里郎表演再次得到印證,那時我已不再吃驚卻感慨更深)也許在共產極權國家、也或許只有在這種體制下才能將各個個體訓練的如此一致!而在此地,整齊劃一比真情流露重要,也更被要求。個人的差異性看來是不被允許的,也或者是:他們根本不知道有個人差異發展與個人意見表達的重要。在往後幾日,同車遊客不斷提出一些較為尖銳的問題時,我們也屢次得到意料中的答案,甚至巧遇同一包機但不同隊的導遊時,我們試探性的問著同樣的問題也再次得到同樣的標準答案。我從來沒有見識過口徑一致可以到達這樣的程度,看來即便是開放前的中國大陸恐怕都要甘拜下風吧!我總覺得國家也好社會也罷,多一點的差異、有些許多元化才更能激盪創意,也唯有透過自然的差異,才更能教導人們彼此互相尊重與包容。更何況違反人性的事情,我一向不看好且認為它難以為繼。

羊角在柳京
我們在平壤投宿的特級旅館是樓高47層的羊角島國際大飯店(Yang-gak-do International Hotel),最上層是旋轉餐廳,可搭乘第2號或6號電梯直達頂樓,在此俯瞰平壤市區,街容一覽無遺。之所以叫做羊角島國際大飯店是因為飯店位於大同江(Tae-dong River)這座島形如羊角的羊角島(Yang-gak Island)上。我們的房間在27樓,雖不是最高也足夠眺望市景了。老實說,從平壤的建築看來一點也沒有落後國家的感覺--一樣的高樓聳入雲霄。世界上著名的城市都有代表性的河川穿流而過,如巴黎有賽那河、倫敦有泰晤士河,平壤市有大同江將她一分為二:河東與河西。在河的東側,由北而南有建黨紀念塔及主體思想塔;五一體育場位於河中另一個沙洲上;河的西側有金日成廣場,廣場的西側是人民大學習堂、噴泉公園及萬壽台藝術劇院(Man-su-dae Art Theater)。興建中的柳京大廈竣工後必將重劃平壤的天際線。建築雖然稍嫌單調(外型上都非常類似,或許這多少也對稱著人的一致性),卻也十分整齊清潔(恐怕連有花園都市之稱的新加坡都比不上),天空清朗(肯定比大陸乾淨許多,尤其沒有北京的灰濛),但也顯得冷清而缺乏活力與朝氣。

北韓面積約12萬㎞²,人口約2500萬人,可說是地廣人稀。其行政單位層級是:道,相當於省;道之下有市(直轄市);市之下有郡,相當於縣;郡之下有里,相當於鄉。北韓目前有九道三市--平壤市、開城市與南浦市(Nam-pho,為一港口城市,人口約30萬人)。平壤市是北韓的首都與第一大城,人口為302萬人,平壤同時也是北韓文化、經濟與政治中心。平壤市位於朝鮮半島的西側,因此昔日亦稱平壤為西京,又叫柳京,時至今日我們在平壤仍可見到楊柳處處、沿江而立,風吹時真有「柳絮因風起」的美麗景緻,由此也可見平壤是一個綠化相當成功的都市,平均每人享有58m²的綠地。或許是使用配給制度的緣故,我們在北韓期間從沒有機會看過或使用錢幣,但我還是問了匯率供參考,1美金約當2.15朝鮮幣;導遊的工作月俸350朝鮮幣,可說是水準之上了。走過二、三十個國家我從來沒有到了一個國家卻沒有機會使用甚至只是看到當地貨幣的經驗,還真算是個新體驗呢!

[1] 我們也問了朴小姐然北韓百姓如此滿足於政府的各項措施又為何有人冒險逃到日本使館請求庇護,她非常驚訝的問我們這是哪來的消息並說不可能有這種事。要解釋這種情況的理由只有兩種:若不是消息封鎖的太厲害,就是這裡的百姓太相信政府的太自以為是,頗讓人有井底之蛙之慨。更可能的解釋是兩者兼具吧!
[2] 沒想到我現在竟然還會自己做泡菜和泡菜鍋,還做韓式拌飯等,真是好笑! 泡菜做法可以參考我在yahoo的相本實驗廚房(food lab)

飛躍38度線-北韓之旅(3)

重勞輕商
重勞輕商似乎是共產國家的特色,正如同在中國,五一勞動節與農曆新年是兩個最大的節日。朝鮮勞動黨是北韓最大的政黨,由金日成在蘇聯的扶植下成立於1945年10月10日。1995年10月,也就是朝鮮勞動黨建黨50週年之際,占地25公頃、塔高50米(紀念50週年)的建黨紀念塔(Monument to Party Foundation)在大同江畔矗立而建。紀念塔本身有分別代表工人、農民及知識份子的錘子、鐮刀及毛筆外型的建築所組成,下面則是內部直徑42米的圓形帶,以紀念生於1942年的金正日,此圓形帶代表的是人民、主席(時為金正日)及勞動黨同心一志。

如意料中的,共產國家一般而言較為重視重工業尤其是國防工業,或說是較不重視商業。與其說是反商,或許用「中央計劃式經濟」來描述更為貼切。朴小姐(據她自己解釋應發音為ㄆ一ㄠˊ)畢業於北韓第一學府--金日成綜合大學的外文系中文科(不令人意外的校名,不是嗎?就如同台灣也有中山大學、中正大學一般,稍異其趣的是此兩學校排名並非第一第二),畢業後由國家安排到朝鮮國際旅行社(Korea International Travel Co.)工作,在朝鮮,沒有人失業,人人有工作但卻沒有個人財產。


零失業與勞力浪費
零失業固然是令人羨慕的經濟事實(在此可能稱不上是經濟成就),然而,與其他共產國家或是其他貧窮國家類似的,在這裡,人工之低廉與勞力之浪費令人印象深刻,我深深了解傅利曼在1995年擔任印度政府顧問期間的感受[1]。舉個例子:我們除了司機之外,有兩位全程隨行的導遊分別是朴小姐與金部長(朝鮮國際旅行社中國旅遊部部長),此外,每到任何一個參觀景點都可以看到各景點均有該景點專職解釋、身著傳統服裝的小姐女士數名,此時我們的導遊則權充翻譯用,而這些工作都是由國家安排的。事實上北韓的觀光客數量有限,很多解釋人員都是「備而不用」,理應全陪就可以應付這些了,更何況我們有兩位全陪;另一個例子更極端,地下鐵是由人工開關門的,每列車四個車廂、每車廂有兩個門則每次列車進出車站就需要8個人員負責車門的開關,另外有一名負責舉示「○」表示可以上下車及「×」列車即將開動、請勿上下車,月台另一側也有同樣的人員編制。因此,一個地鐵站的月台至少就有20名人員(不包括其他輪班人員,也不包括售票人員)。在其他國家,列車門自動開關,並由警告聲代替「○」「×」告示舉牌員。這種人工的浪費在其他經濟發展的國家恐怕是不可能存在的吧!因此我認為此地的零失業只是一種經濟事實,甚至是一種經由人力浪費所構成的假象,根本稱不上是經濟上的成就。我想,自動化在這裡恐怕是沒有意義的。此外,北韓的每人平均GNP是1000美元,工資之低廉由此可見。


三免
北韓人民非常自豪的,除了沒有失業人口之外,還有所謂的三大福利,分別是1.免費學習2.免費治療3.免稅。

先說免稅。依我看,既然工作由政府安排,沒有商業活動,沒有個人財產,又何來課稅的需要呢?當然也沒有課稅的基礎。大抵一個國家的賦稅制度無非是藉此獲得支持政府部門運作的資金與從事公共建設與社會福利的支出。既然在北韓財產公有、工作又是政府安排、微薄的薪資也是政府來分配,其餘的都歸國家所有,當然也就沒有課稅的必要。(我記得1998年我到北京出差時,我的北京同事告訴我他們是不需繳所得稅的,據同事表示:當時只有個體戶是需要繳稅的,我不是稅法亦非財政專家,但我受過的教育讓我猜想這與大陸實施共產制度有關,這種情況在北韓再次得到印證,我想我的猜測應該不至於太離譜[2]。)

沒有商業活動的這個事實令我非常吃驚。每到一個國家旅行,我一向相當注意著名跨國企業在各個國家的普及程度,因為我認為這是一個簡單的指標,可以用來推測一個國家商業政策的開放程度、對外國經濟體的擁抱與接納程度。而路邊的商店則可以看出一個國家商業活動的活動力。然而,在平壤,甚至日後北韓的其他城市,商店少得可憐,而我們用餐的地方也只見到與我們搭乘同一包機的同行旅客,或非常少數的其他遊客(多數來自大陸東北)。在這裡看不見Starbucks 、可口可樂,也看不見McDonald,所謂民以食為天,當然更別說看見其他舶來名品了;如果說那是因為仇美因而不引進美國企業那又是另當別論了。在北韓,我們見到的「舶來品」多數是來自中國,而同行旅客曾多次要求導遊帶我們到市集逛逛見識見識未果,最後導遊終於說了原因--我們的市集是用糧票的,你們又沒糧票,沒有配給的。真是令我吃驚的事實啊!我難以想像時至今日北韓仍然普遍甚至應該說是依賴配給券(連和尚尼姑亦然)來購買日常必需品與食物,那麼一切便有了合理的解釋,因為一個沒有市場的地方,那些經濟體根本沒有存在的空間與必要。

我們問過導遊,北韓是聯合國的一員,但卻沒有加入WTO,這也不難理解,一個封閉的經濟體系何須加入WTO呢?

目前國際上實施共產主義的國家中,蘇聯解體,中國逐步漸次開放,並允許個體戶的存在,但北韓,即便是路邊賣汽水的小販都是國營的,小販以記帳的方式記下賣出的數量以便向國家報告,小販本身則是領國家發放的薪水;共產如此,封閉如昔,再再令我吃驚。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物價的意義到底何在。我們透過導遊得知,一杯路邊販售的汽水(約150至200cc)竟要價折合約台幣15元,比起來台灣一瓶易開罐也差不多這個價錢;或許是因為汽水在這裡代表的並非消費品吧!價格高昂,購買的人當然也少(不曾見到有人購買,我想只有觀光客或是當地高官才有這個購買力吧!否則以其平均GNP來算,一年只不過能購買2000杯汽水);問問導遊,她說她曾經買過一次,當她購買時,路上行人簇擁圍著她,紛紛問她滋味好不好而且投以羨慕的眼光,這倒是驗證了我認為汽水在北韓是奢侈品的推測。由於是國營,小販當然不會在乎生意好壞,也沒有必要想方設法的來促銷。這就是零失業率的經濟,也是勞力與經濟效率的浪費。看來唯有透過自由經濟的競爭,選擇可以更多,效率也得以提高而更物美價廉。

[1] 見「兩個幸運的人」,文覺出版社出版
[2] 另一巧合.之前中國剛通過物權法,顯示中國向資本主義靠攏

飛躍38度線-北韓之旅(2) (revised on 4/15/2009)

異中存同、同中求異
韓國也好,朝鮮也罷,與台灣其實有很多的雷同之處。

第一,兩者都曾經被日本殖民統治至少40年之久(台灣被殖民久一些),因此兩地的晚一輩都通曉日文(1998年我出差到南韓,其中一次搭乘計程車時由於語言障礙,正當我努力比手畫腳之際,有點年紀的他突然以日文問我是否可用日文交談,讓我大大鬆了一口氣)。這是受到日本「皇民化」政策因而推行日文教育的影響,然而,台灣人對日本統治這段歷史的評價相對抱著包容的看法:雙語環境(當然不是因為日本鼓勵雙語)、治安良好、有些都市的都市計劃甚至是從日治時期流傳下來等等,甚至台日之間的文化交流,這些都是一些正面的影響。當然了,慰安婦等社會議題也不容否認,因此我認為台灣人看待日本統治是以較包容的觀點;比起來朝鮮與南韓則是相當仇日的--在北韓,「韓國」代表日本殖民,因此不用這個稱呼,到今日仍用「日本鬼子」[1](又是一個與我們熟悉的用語)來稱呼日本;而在南韓,日治時代的建築都被拆除一空,在我98年的南韓出差之行時,我的韓國同事告訴我,那些建築代表的是殖民時代的恥辱,若不拆除,恥辱恆在。我不解的是:難道日式建築拆除,殖民的歷史就不存在嗎[2]?反之,台灣則以歷史文物保存之名保存下來,台灣迄今在一些歷史久遠的校園可見到紅樓幢幢正是一例。

第二:南北韓國名不同,象徵著政治上的分治,而國名上卻又與海峽兩岸相似。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之於台灣,大韓民國(Republic of Korea)之於南韓正如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之於大陸,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之於北韓(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民主與共產隔海或隔著38度線對峙。

第三,節慶方面。農曆節慶包括新年、五月五日Ta-no慶農閒(與端午音近)、八月十五Cu-sok(與中秋音近)、十二月二十二日冬至,冬至時要吃與歲數相同數目的米糰(台灣是吃數目相當的湯圓)。國曆的節慶則政治化許多,除了元旦與五一勞動節、三八婦女節外,有2月16日的金正日誕辰、4月15日金日成誕辰紀念日(類似於台灣之前慶祝11月12日國父誕辰與10月31日蔣公誕辰)、7月27日祖國解放戰爭(韓戰)勝利紀念日、9月9日光復節慶祝脫離日本殖民(台灣是10月25日)、10月10日建黨紀念日(恰與台灣國慶日同天)、12月27日行憲紀念日,大抵上與台灣的國定假日之設定雷同。

金日成vs 蔣中正
金日成(Kim Il-Sung)生於1912年4月15日萬景峰麓一個貧窮的家庭。昔日的萬景峰是陵墓之地,金日成的祖父是替人看顧墳塋的工人,因此住在墳場旁的茅房中。今日的萬景台已不見往日塋塚而成為綠木扶疏的郊區休憩公園,園中有古井一座,相傳水質甜美、而且飲用後會帶來好運及福氣。過去金日成住過的茅房已經過整修成為一個簡單的展示屋,並有金日成祖父母、雙親的圖像以及一些他們使用過的農具與陶器,那些畸形的陶器據導遊的解說是因為家貧故購買較為便宜的失敗陶器。

金日成在北韓的地位與戒嚴時期蔣中正在台灣的地位一般,受到人民的愛戴更不在話下,即使到了今日,在平常百姓心中的地位依舊崇高。1994年金日成去世時,人民如喪考妣,導遊朴小姐當年約20歲,引用她的話:「彷彿死的是自家爺爺,怎能不悲傷哭泣呢?」,與當年蔣中正逝世時萬人空巷、披麻戴孝一樣。當年蔣介石身兼委員長、國民黨主席、多任總統與三軍最高統帥等數職;與之類似的,金日成身為北韓總理,同時也是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委員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主席、並於韓戰期間兼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及人民軍最高司令官,可謂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不同的是,時至今日,北韓仍留在人治時代。朴小姐每每介紹到他總是尊稱他「偉大主席金日成金主席」,似乎這才是他的名字、才是一個匹配的稱呼,顯然民眾已將他神格化了(好像過去在台灣提到蔣中正時,言必稱「民族救星蔣公」一般)。

[1] 當我們問到:既然如此痛恨日本,又如何解釋之前日本因北韓欠收而捐贈糧食,北韓接受了卻仍痛恨日本的事情,得到的答案是:「那是他們自願要捐的」,絲毫沒有感激之意。
[2] 最近(2007年3月)整理這篇打算放到部落格上, 實在是有趣的巧合. 台灣正吵著要拆中正廟的圍牆和改名.我的看法是如果拆圍牆可以讓空間更被充分利用或是視覺更佳,那就拆吧! 更名倒是多餘, 既然原本就是為了紀念某人而建,更名不會”undo“當時的意圖, 反倒有點鞭屍的意味了!

------
revised on 4/15/2009
最近才發現的另一個比較
金日成將軍之歌vs. 總統蔣公紀念歌
不過我想北韓還是略勝一籌,因為她們還有金正日將軍之歌勒. 我們倒是沒有蔣經國之歌....還是有只是我不知道啊?

飛躍38度線-北韓之旅(1)

經過大約三小時的飛行,飛機終於順利降落。長長的滑行道後,飛機緩緩地來到停機坪. 滑行道的兩旁是北國常見的樺樹,藍天非常沉靜,樺樹也非常濃綠。過了比其他國際機場還要長的滑行道後,兩側景物隨之不同,取而代之的是掩護下的戰機,由機型看來,再由地理環境與歷史淵源推測,應該是米格機吧!有別於一般國際機場,停機坪上只有零零落落幾架朝鮮航空的中載量客機,滑行道旁掩護下的戰機遠多於停機坪上的民航機(在台灣,即使是軍民共用的台南機場,民航機也不至於顯得如此稀落),而我們搭乘的華信包機在這大到略顯空曠的停機坪上顯得有些突兀,因為它是唯一沒有朝鮮國旗標幟的航空器。稀落冷清是我對北韓的第一印象,這種印象,在往後數日多次得到印證。

下了飛機之後來到停機坪,大家紛紛拿起相機為此神秘又陌生的國度留下第一時間的見證,沒有豪華的機場大廈,沒有空橋,沒有接駁車旅客們魚貫地下了梯子,安靜中隱約透露不安的往前方低矮且唯一的建築步行而去。沒錯,這就是平壤國際機場,這就是移民關。機場大廈(或許該稱為機場平房比較貼切) 裡幽幽暗暗的,大家一字排開,依落地許可證的號碼站到海關前面,由駐警一一核對證件照片與旅客本人,空氣彷彿凝結著,感覺上時間也凝結了,通過了移民關,領取行李,當地導遊已在另一頭等待忐忑的我們。終於上了遊覽車,可以鬆一口氣了!之前看到電視上介紹初次來北韓的台灣媒體工作者,不巧在移民關時打了個噴嚏,隨即被檢疫人員帶走折騰了四、五十分;又聽說前面的另一架包機中有旅客忘了把入境表格帶下飛機,竟然不准重填一份而被要求回到機上找回原來的那一份;這些前車之鑑都增添了不少緊張的氣氛。隨著窗外景物倒退褪去,當地導遊朴成玉小姐的聲音也越來越清晰。當她初次問候大家時,沒有幾人回答,彷彿大家尚未擺脫剛才的氣氛,噤若寒蟬是最好的寫照!

七十歲的賀禮
離開機場之後,車子平穩地開往北韓的首都--平壤市。由機場水泥地面支線轉換成平坦的柏油路後,忽地「凱旋門」矗立於眼前。凱旋門高60米,寬52.5米,正面有1925及1945兩個年份各刻於兩側門柱上,分別代表金日成踏上革命之年與金日成解放朝鮮於日本殖民之年。拱門高27米,寬18.6米,整座門上共有70朵蘭花(金日成花)點綴其上,象徵著凱旋門興建於1982年,也就是金日成70歲的那一年。的確,凱旋門正是北韓送給金日成的一份70歲的生日禮物。整座拱門由10500片花崗岩所建成。此後數日我們還會參觀多處類似的花崗岩建築,大而無用是我對此類建築的第一印象。此地的凱旋門硬是比巴黎的高出10米頗有互別苗頭的意味,但相較於巴黎凱旋門前香榭麗舍大道的遊客如鯽,平壤的凱旋門似乎少了觀光意義但多了政治意涵。

北韓非韓
「北韓」其實是我們的慣稱,她正式的國名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簡稱DPR Korea)。北韓人其實並不喜歡「韓國」這個名稱,他們稱自己是「朝鮮」而不是「韓國」,尤有甚者,他們並不喜歡「韓國」這個名稱,這是因為「韓國」這個名稱代表的是日本殖民下的朝鮮,因此有不光彩的聯想,因而為朝鮮人民所厭惡。凱旋門所代表的正是這個恥辱的結束,朝鮮終於再度成為朝鮮,而非「日韓合併條約」下的韓國。日本在朝鮮半島的殖民達40之久,始自1905年日俄戰爭時日本強佔領土,終於1945年金日成的解放。即使自1910年的「日韓合併條約」算起也有35年的光景。
有趣的是,這種北韓非韓的弔詭並非全球僅見,中華民國非中國是另外一例。正如國際上,我們被慣稱為台灣而非中華民國,甚至很多人並不知道中華民國是哪裡。就算是「中華民國」,在國際上也不代表中國,而是代表台灣。北韓人民即使不喜歡,國際上媒體還是稱之為North Korea,直接的翻譯正是「北韓」。諷刺的是,北韓人所厭惡的日本反而是正確地稱呼其為「朝鮮」,以與被稱為「韓國」的「南韓」加以區別。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大抵共產國家之國名都帶有「人民共和國」,北韓(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絕非特例,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是一例。這總讓我有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感覺.

南北對峙
1894甲午戰爭,後來由於中國敗戰而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被迫承認朝鮮半島獨立,然而,到了1905年,短短10年,朝鮮半島從獨立之國再度淪為附庸之屬。1943年開羅宣言明白宣告朝鮮半島會在適當時機獨立,1945年波茨坦公告再度重申開羅宣言中的條文將會被認真地執行,朝鮮的獨立露出曙光。然而,如果世人因此對朝鮮獨立統一而懷抱樂觀希望,恐怕很快又要失望了。雅爾達密約就是這記狠狠地打在這些樂觀者上的巴掌,朝鮮半島再渡淪為國際政治的籌碼,成為美國為求戰爭早日結束而答應野心勃勃的蘇聯所提出的條件--恢復帝俄時期在遠東的利益,以交換敦促蘇聯早日加入太平洋戰爭。此時可說是埋下朝鮮半島日後以38度線南北對峙、分別由美國與蘇聯託管的種子。1945年(正是凱旋門左門柱上的年份)日本宣佈投降,次年七月,美國將朝鮮問題交由聯合國大會解決,同年11月14日聯合國大會通過韓國獨立方案,1948年5月10日在聯合國委員會的監督下舉行選舉,並於同年8月15日宣告獨立,由李承晚擔任第一任總統並正名為「大韓民國」(The Republic of Korea)。約當同時,北朝鮮也在蘇聯的扶植下自行召開朝鮮特別人民會議,制定「憲法」並於同年8月25日選出「人民最高會議」議員,再於同年(1948年)9月9日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由金日成擔任總理一職。

南北韓記行--寫在前面

為了不讓人以為我是放羊的孩子, 先把之前寫好的北韓記行放上來. 剛好前兩天寫懷念韓國友人,想想可以來個我的南北韓經驗系列.

我是2002到北韓的, 那之前之後先後到過南韓三次. 到北韓是純觀光,到南韓主要是出差. 北韓記行2002就寫好了,直到2003年陸續打成word存檔. 四年後重新看自己當時的筆記,現在看法有些改變, 也許因為大環境改變,更也許是自己經歷不同事情. 我試著把當初的想法放上來, 其餘的就用註腳補充了. 有些註腳是當時就寫的,這個由內容應該不難判斷. 當然也有些(且是大部分)我還是維持當初看法. 說不上鑑往開來, 但慶幸自己當初記下這些才得以對照一路行來的軌跡.